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日本刀源於中國”,在很長時間裡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光中國人深信不疑,很多日本人也是這麼想。

中國外傳的三件兵器,越南劍上榜,日本刀的技術竟來源於中國

明朝以前,不管是經濟還是武器裝備,較國外還是比較發達的

尤其是冷兵器,比周圍一些國家先進很多,中國外傳的三件兵器,有一種雖母本在中國,但已失傳近千年。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第一,越南劍

明朝時期傳到越南的,與明劍的款式相同,長有九十六點五釐米,刀刃長有六十九點五釐米,寬約二點六釐米。

在那個時候,越南還被稱為安南,在明朝以前,安南曾在中國之外遊離,因此,朱棣就派兵攻打安南,讓他們進入明朝的版圖,明劍也是從那個時候傳進了越南。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第二,朝鮮槍

古朝鮮的很多兵器源於中國,很多是在明朝部隊進朝鮮抗擊倭寇的時候留下的。

在那個時候,駱尚志去朝鮮抗擊倭寇,但是受了傷,在養傷的時候,他幫助朝鮮訓練新兵,還向他們傳授武藝,自此,朝鮮有了自己的十八般武器。

其中,朝鮮的長槍就是來源於中國,造型相似於明朝的步槊,這種槍很長,約有四米,有著很強的殺傷力。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第三,日本刀

日本刀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武士刀,這種刀的製作技術都是在唐朝時期傳過去的,其鍛造的流程是從唐刀那裡學來的。

在唐朝中期,日本的使者從唐朝帶回去了幾把唐刀,天皇對此十分喜愛,還誇讚唐朝的刀做的精良,於是派人到唐朝去學習,那些工匠學習之後被命令要仿造唐刀,打造出直身刀,這些刀就是如今日本刀的原型。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在這之後,日本造刀的技術就進步了很多,每一個時期都出現了很多寶刀,直到現在,日本刀依然保持以前的技術,而唐刀以及其鍛造技術已經隨著母本消失於宋代了,到現在已經消失了百餘年。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日本刀源於中國”,不光中國人深信不疑,很多日本人也是這麼想

這種想法很大部分源於一種直覺,因為日本從中國傳入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刀劍大約也不會例外。

中國起源說

日本學者清水橘村氏認為,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編於8世紀,其中的刀劍題材所詠的大多是高麗劍,而不是日本刀。

現存的國寶古刀——聖德太子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也是來自中國

清水橘村所著《刀劍全書》中指出:“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

中國起源的主要證據有:

1 、現存古墳時期的金銅裝環頭大刀,很顯然源於中國的環首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金銅裝環頭大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金裝環頭大刀只是最有名的一把,日本環首刀的遺物還有很多,可以想像在相對應的時代,來源於漢朝的環首刀曾經在日本非常普遍。

2 、日本正倉院的金銀鈿裝唐大刀,一般認為是中國的東西,但它的外形和後世的日本刀區別很大。金銀鈿裝唐大刀就鋒兩刃造,而鎬造才是日本刀的主流。有人認為名刀“小烏丸”是二者之間的過渡,因為小烏丸也是鋒兩刃造,並且刀身已經由直變彎。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金銀鈿裝唐大刀

3 、正倉院還有金銀裝橫刀、金銅裝橫刀各一。而橫刀恰恰是《唐六典》所記載的刀制之一(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日本的橫刀是不是唐朝的橫刀,就兩國當時密切的交流來說,可能性是很大的。橫刀是士兵所佩帶的刀,尺寸較短。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金銅裝橫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金銀裝橫刀,此刀原來並沒有名稱,是明治時期根據它的尺寸,命名為橫刀。可見在日本學界,橫刀指刀身較短的刀是沒有爭議的。這也和中國的“士兵所佩”的記載相符合。因為刀不是士兵的主戰武器,所以士兵所佩的刀一般都比較短,而軍官的刀作為個人自衛武器都比較長,世界各國都是如此。

4 、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也可以認為來自中國,都是切刃造,切刃造和鎬造相似,只是鎬線相對較低,鎬造為切刃造進化而來的觀點看起來比較可信。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丙子椒林劍

但這些證據也存在不甚充足之處:

1 、金銅裝環頭大刀、橫刀基本上看不出什麼和後世日本刀主流形制的傳承關係。橫刀雖然與後世的“脅差”尺寸相近,但外形不同,也沒有什麼傳承關係,脅差是較晚出現的概念,實際是縮短的打刀(鎬造)或加長的短刀(平造)。

2 、無論是金銀鈿裝唐大刀,還是丙子椒林劍、七星劍,雖然源於中國是比較公認的觀點,但在中國並沒有找到和它們相似的同時代的實物。

但在2019年,揚州博物館的一件藏品引起了關注,這是一把在運河中挖出的鐵刀,可以推測是某個時期坐船從運河中經過的官兵掉落在河中的。博物館鑑定為宋劍,但中國古兵器收藏者易水寒、龔劍認為應該是唐刀。它的外形和日本現存唐大刀的鋒兩刃造很相似,刀莖也是同一類型。但從刀尖上看,還不是完全相同。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揚州博物館展示的刀條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和日本正倉院唐大刀的刀尖相似,但也不完全一致。

3 、作為過渡型號證據的小烏丸,本身也受到很多質疑,有人認為它只不過是室町時期無名刀匠所作。即使小烏丸本身沒有問題,但它也很難看作唐刀到日本刀的過渡,如果是過渡的話,它的造型應該介於鋒兩刃造與鎬造之間,但實際上它是比唐大刀更誇張得多的鋒兩刃造,中部還多了一個樋。僅僅憑由直變彎這一點,並不能令人信服。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小烏丸

日本另有一種禮儀性的“飾劍”,又稱為“飾太刀”,刀裝基本上傳承自金銀鈿裝唐大刀的樣式。是公家高官出席朝庭儀式所佩帶的,佩帶時必須得到天皇的許可,等級非常高。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2019年10月日本新任天皇登基,所佩的應該也是飾劍,可惜看不太清楚。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日本國寶,梨地螺鈿金裝飾劍,從刀裝上看,明顯是從唐大刀繼承而來

中國刀劍對日本刀的影響,主要也就是體現在飾劍這種等級高,但非主流的刀劍上。

蝦夷起源說 ---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刀是從蝦夷人的蕨手刀發展來的

蝦夷人,又稱阿伊努人,現在是日本的少數民族,也是這塊地方的原住民。

而現在日本的主體民族 --- 大和族是公元前三世紀從朝鮮半島遷移過來的彌生人,因此那個時代又稱為“彌生時代”

以前人們認為他們就是秦始皇派出去求仙藥的徐福帶領的那一群人,因為帶去了很多能工巧匠,所以日本人的手工產品都非常精緻。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惜現代基因的研究並不支持這一說法。

《日本書紀》中對蝦夷的記載是這樣子的:“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故往古以來,未染王化。……即巧言而調暴神,振武以攘奸鬼。” “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

可以說,大和族擁有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而蝦夷人一直相對野蠻落後。日本的歷史,一定程度上就是大和族對蝦夷人的征服史。幕府的所謂“徵夷大將軍”的夷,指的就是蝦夷人。蝦夷人雖然比較落後,但他們早期做刀的技術有一定的獨到之處,他們所用的蕨手刀也曾給大和族以很大威脅。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日本古代名將坂上田村麻呂征討蝦夷人

蕨手刀的最大的特徵是刀柄向上翹曲,這樣的刀形看起來很彆扭,使用應該也不方便。蝦夷人的戰鬥力應該主要來自他們自身,而不是這種刀有什麼先進之處。說武士刀源於這種刀的觀點依據主要有二:

1 、武士刀早期都是腰反,腰反和蕨手刀的外形有些相似。

2 、從蕨手刀到武士刀之間存在兩種重要的過渡刀形——毛拔形蕨手刀和毛拔形太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由蕨手刀到太刀的演變過程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蕨手刀 奈良時代(8世紀) 宮城県伊具郡丸森町金山橫穴出土

巖手縣出土的8-9世紀毛拔形蕨手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奈良春日大社所藏的“金地鏍鈿毛拔形太刀”,此刀是平安時代之物,但具體年份不詳,其刀柄為黃金所制,刀鞘以鏍鈿裝飾。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這位老者,是日本鏍鈿工藝的“人間國寶”北村昭齋,今年已經82歲了

2018年,對金地鏍鈿毛拔形太刀做了復原工作。與他協作的還有日本頂尖的銀匠和柄卷師。上圖就是這把復原品,它的刀身為銀製,但尺寸與原品完全相同,為96.3釐米。

從這個變化的趨勢看,蕨手刀對武士刀的影響是可以看到的。但二者畢竟差別非常大。說蕨手刀對武士刀產生了一定影響是沒有問題的,但說它是武士刀的源頭還是有些牽強。

日本埼玉縣將軍山出土了證明為6世紀上半葉的鎬造大刀,既然6世紀日本已經有鎬造大刀,它的時代既早於切刃造、鋒兩刃造的那幾把來自中國的刀,也早於毛拔形蕨手刀,那麼也就不存在是從哪一種發展而來了的問題了。

它更可能是大和族人本身固有的一種形制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埼玉縣將軍山鎬造大刀

那麼蕨手刀的影響呢?早期的武士刀都是腰反,這應該是蕨手刀的最大影響,但鎌倉後期,腰反逐漸被鳥居反所取代。這種影響也就基本消失了。現在只有那些刻意復古的刀才做成腰反。

綜上來說,那是不是說,中國對日本刀的影響有限?

那也不是。以上都只是從刀劍的形制上來分析,但形制只是皮毛,鋼鐵的冶煉、刀劍的鍛造技術才是實質性的東西。

日本的鍊鐵技術是從中國、朝鮮傳入,這是公認的

日本鍊鐵技術源流

日本自古至今,就是一資源貧乏的國家,鐵礦資源尤其缺乏。日本的鐵價一直都非常貴,如果從中國把鐵賣到日本,價格可以翻到十幾倍。也正是因為鐵太值錢了,所以在日本人看來也值得為了鐵製品而耗費特別多的人工。

這也是日本武士刀做得特別精美的原因所在

由於地球的大氣中,有五分之一是氧氣,而鐵是一種比較容易氧化的金屬,因此天然的單質鐵在地殼上是很難找到的。

絕大多數鐵元素都是以鐵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但外太空中沒有大氣,鐵元素往往可以以單質存在,偶爾落到地球上就是隕鐵。在人類掌握鐵的冶煉技術之前,就發現可以用隕鐵做刀。但隕鐵太難得到了,非常稀缺,而且全憑運氣。因此那時的人都是視鐵為神物的。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1972年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鐵刃銅鉞,是所發現中國最早的鐵製兵器,但只有刃部是鐵製。經鑑定,它所用的鐵是隕鐵。

中國不是世界上最早鍊鐵的國家,按現在的研究,小亞細亞一帶更早

但中國的鍊鐵技術很快就後來居上,這個原因何在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人類掌握鍊鐵技術一共需要幾步:

1 、學會使用火,這個時間不太確定,可能在幾十萬年以前。

2、 學會燒製陶器,這發生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前。人們在燒熟食物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些泥土可以燒硬,慢慢學會了燒製成容器。

3 、掌握青銅的冶煉技術,這發生在大約五千年前。可以推斷,人們在燒製陶器時,偶然發現,有些石頭和木炭一起燒,可以產生一種紅色的金屬。它可以通過高溫液化,任意鑄造成人想要的形狀。

4 、在銅的冶煉過程中,人們會發現一種難以熔化的另一種沒有顏色的金屬,那就是鐵,再逐漸發現它可以通過鍛造來加工。

對來說,銅比鐵氧化要難一些,並且銅的熔點比鐵低,(銅為1083℃,鐵為1538℃),古代的能源條件,達到較高溫度比較困難,因此銅的冶煉比鐵要容易。世界各個早期文明,都是先掌握鍊銅的技術,再學會鍊鐵。

我們之前發過視頻,展示了中國古代的鍊鐵技術,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高爐,裡面主要是木炭和鐵礦石一起燃燒,木炭把鐵礦石還原為鐵。這是最簡單的高爐,沒有鼓風設備,只能達到800-1000℃的爐溫,這樣煉出的鐵,由於鐵不能熔化,失去氧元素會留下很多細小孔隙,看起來像是海綿的形態,稱為“海綿鐵”,爐溫稍高一些的,鐵可以稍稍流動,空隙不明顯,稱為“塊鍊鐵”。這兩種鐵都屬於“直接還原鐵”。

直接還原鐵需要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去除雜質,才能得到可用的鋼材,這種鋼在中國古代稱為“百鍊鋼”。

中國雖然不是最早煉出鐵的國家,但是最早煉出了鑄鐵

鑄鐵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來鑄造的鐵,又稱為“生鐵”。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鐵塊,經鑑定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科學分析的最早生鐵實物。鑄造需要將鐵熔化為液態,純鐵熔點為1538℃,古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溫度的。所幸的是鐵的熔點隨含碳量的升高而下降,含碳量達到4.3%,熔點降到最低,為1148℃,只需要達到這個溫度以上,就可以將其熔化並像青銅那樣鑄造工具。但鑄鐵的性質硬而脆,作兵器用不太適合,從戰國到秦朝,中國人還是用青銅做兵器,而鐵主要用來做農具。鑄鐵在日本稱為“銑鐵”,6世紀前一直是從中國或朝鮮進口。

那麼,由直接還原鐵到鑄鐵這一步,為何惟有中國順利的很快跳了過來呢?

有人認為最關鍵的一點,這是由於中國之前就有深厚的陶器和青銅製造的基礎,這使中國具有現成的由耐火粘土建成的高質量窯爐,使爐溫可以達到1148℃以上。如果爐溫達不到,當然不可能做出鑄鐵。另外,中國之前青銅的鑄造技術非常發達,對於鐵也會傾向於採用鑄造的方式。

塊鍊鐵必須將爐打破才能取出鐵塊,而鑄鐵可以從爐中以液態直接流出,可以實現連續生產。更重要的是,有了鑄鐵,才使漢朝炒鋼技術的發明成為可能,所謂炒鋼,就是把鑄鐵一邊加熱、吹風一邊像炒菜那樣翻動,降低它的含碳量,由鑄鐵煉成鋼。這比百鍊鋼的方式效率就高得多了。但炒鋼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火候不易掌握,含碳量降得過低,就不是鋼而是熟鐵了。到了晉朝,又發明了灌鋼的技術,就是把生鐵和熟鐵按合適的比例混在一起,合煉成鋼,這就容易掌握得多了。

但在中國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帶,仍然採用直接還原法鍊鐵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炒鋼

歐洲直到14世紀才掌握了炒鋼的技術,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

但歐洲工業革命以上,技術日新月異。轉爐、平爐、電爐等鍊鋼技術相繼出現。與之相比,中國又遠遠落後了。解放以後,為了趕英超美,開展了“大鍊鋼鐵”運動,但由於新的技術並沒有掌握,也只好仍然採用老祖宗留下的方法,這方法本身是很成熟的,問題是越是傳統技術,往往經驗就越重要。由於盲目求多,大量毫無技術經驗的人參與進來,很多地方根本沒有專業人士指導,僅憑一紙說明書就建高爐鍊鐵,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有的根本煉不出鐵來,有的煉出了鐵,但由於雜質太多根本不能用。有些地方為了燒炭還把樹砍光了,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這也證明僅憑熱情、不講科學是不行的。所幸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鋼鐵業又重新起飛,如今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佔世界一半以上,2018年超過9億噸;僅河北一省,就超過2億噸;僅唐山一市,就有1億噸左右,和世界排名第二的印度大致相當。我們已經恢復了祖先的鋼鐵大國的地位,在特種鋼材方面也在不斷突破,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們現在所最為推崇的瑞粉大馬士革鋼,太原鋼鐵公司也是有能力生產的,只是限於專利,另外市場太小不值得做而已。

日本最早發現的鍊鐵遺蹟是在6世紀

因此,在此之前的日本刀劍所用的鐵,基本上都是從中國或朝鮮進口來的,日本稱為“舶載鐵”。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分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政權,新羅經常受到前二者的欺壓。663年,唐朝和新羅聯軍打敗了百濟、倭國(日本當時就叫這個名稱,沒有貶義)聯軍,百濟滅亡,之後新羅又在唐朝幫助下滅了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這個事件促進了日本鍊鐵業的發展,一方面,很多百濟的工匠遷移到日本,帶來了鍊鐵技術,另一方面,由於和朝鮮的關係惡化,鐵的進口來源斷絕,除了自力更生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日本的鍊鐵技術是從朝鮮傳過來的可能性很大,而朝鮮的技術,也是來自中國

漢武帝時期,曾經征服了朝鮮北部,設立樂浪郡。由於朝鮮鐵礦資源較為豐富,漢朝在這裡開始鍊鐵工場,中國的炒鋼技術由此傳來。而在朝鮮南部,當時稱為“三韓”,其中的辰韓最為重視鍊鐵,請了中國江南的專家指導,學習的是直接還原法的技術。後來的百濟也是處於南部,因此日本學到的也是直接還原法。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漢朝時的朝鮮半島

日本學會鍊鐵技術以後,鍊鐵的工作是刀匠自己完成的。直到新刀期,鍊鐵和做刀才實現了商業化的分工。這就是古刀和新刀、新新刀的根本區別。古刀期的刀匠是全能的,他們的做刀工作是從鐵礦石或鐵砂開始的。由於各地的鐵礦都不盡相同,相應的煉製方法也都因地制宜地作了調整,這就是為什麼古刀按地域分為那麼多流派的原因。

與此同時,進口鐵從來沒有消失過,一直都佔很大比例。因為日本的鐵礦既少,品位也低(鐵元素的含量少),即便是學會了鍊鐵,產能也極為有限。即使官方貿易中斷,走私交易也一直存在。因為日本的鐵還是非常貴,賣鐵到日本的利潤太豐厚了。馬克思說過:“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而日本鐵的利潤還不止於此。

明朝和日本的勘合貿易,有一項主要內容是中國賣給日本鐵,日本再做成刀賣給中國。有趣的是,銅的情況正好相反,日本向中國輸出銅,中國鑄成銅錢再輸入日本。這說明中國鐵資源比較豐富,日本銅礦比較豐富;而日本對鐵的加工能力比較強,中國鑄銅的能力比較強。說到勘合貿易,這實際上是以日本清剿倭寇為條件的。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明朝有倭寇,實際上從南宋、元朝就有了,早期的倭寇確實都是日本人,而明朝的倭寇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人,他們的頭目王直、徐海也是中國人。這些倭寇最喜歡搶的東西不是錢,而是鐵鍋,由此可見鐵對於日本的重要性。直到抗戰時期,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也是因為美國不再給日本提供鋼鐵和石油。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王直(一說汪直)在中國被認為是海盜頭目、倭寇首領。但在日本評價很高,至今日本的平戶市還有王直的像。他的走私活動給日本提供了所必需的資源和先進技術。日本掌握槍械的製造技術,也是源於王直作中介,把葡萄牙人的火繩槍賣給鹿島的西村織布。西村命刀匠八板金兵衛仿製,但始終不得要領。之後金兵衛把自己女兒嫁給葡萄牙人,才偷學到螺紋等關鍵技術的加工方法。

中國的礦產當然比日本豐富得多,但十四億人口一平均,也就不多了

中國的鐵礦石在世界上比較,品位也不算高。現在無論日本還是中國,都是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鐵礦石,這兩個國家靠賣鐵礦石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在古代,為了解決品位低的問題,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淘洗的方法。明朝《天工開物》記載“凡砂鐵,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與錠鐵無二”,實際上就是用水洗去鐵砂的雜質。這個技術也傳到了日本。備前的刀工,是用吉井川的河水沖洗鐵砂,他們把鐵礦石搗碎,利用河水的水流沖洗。吉井川經常氾濫,最嚴重的一次是天正18年,這一場洪水直接使繁盛幾百年的備前鍛冶消失。有人說這就是鐵匠們用河水沖洗鐵砂導致河道堵塞所致。這個不太可能,備前刀匠雖多,鍊鐵業也不至於達到那麼大的規模,否則日本也就不缺鐵了。

到了戰國後期(16世紀中),日本的鍊鐵業和做刀業才實現了社會分工

出現了一些商業鍊鐵的企業。此時的方式仍然是直接還原法,但和以前的相比做了一些技術革新,首先是新的箱形爐的容積擴大了很多,再就是改進了鼓風設備(日本稱為“鞴”),將原來的皮袋鼓風的“吹子”,改成了推拉式的風箱,稱為”箱鞴“,又叫“吹差吹子”。採用了這種商業鋼材的刀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新刀“。18世紀又發明了”天稱鞴“,是一種大型的腳踏式鼓風設備,是整個人站在上面操作。並且容積進一步擴大,爐溫進一步上升,採用了這種鋼材的刀就是”新新刀“。不過,這些都不是絕對的,新刀也包括使用進口的”南蠻鐵“所做的刀。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左:使用箱鞴的鍊鐵爐;右:使用天稱鞴的鍊鐵爐

這裡面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1532年就有了商業鐵,但到慶長(1596年)才到新刀期,之間相差了60年。也就是說,在這60年的時間裡,商業鋼材並沒有被用於做刀。這個原因是,在開始的時候,刀匠們認為這種鋼在折返鍛鍊時不能很好的粘合。直到從朝鮮傳過來一種方法,就是用草灰和粘土汁作粘合劑,才得以將商業鋼材用於做刀。這其中據說堀川國廣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被尊為“新刀之祖”。堀川國廣曾經在各地遊蕩,可能是在哪個地方學到了這一項技術,並且把它在日本的做刀界推廣開來。

古刀各個流派都有鮮明的風格,而新刀、新新刀趨於同質化,原因就在於此

用的都是同一種鋼材了,做出的刀也就不會相差到哪裡去。不管怎麼說,新刀、新新刀的生產效率是比古刀大大提高了。但很多日本人堅持認為,新刀、新新刀就是日本的墮落過程,只有古刀才是最有價值的。這實際上就是看問題角度的差別。就好比寫字以前用毛筆,後來用鋼筆,現在主要靠電腦打字。從便利性來看,當然是越來越先進了。但從個性、藝術性看,那當然還是毛筆字才是藝術,鋼筆字只能說有人寫得好,有人寫得不好,很難說是一種藝術了。電腦打出來的字,就乾脆都沒有區別了。


冷兵器時代,中國軍械稱霸東亞!日本刀技術真的源於中國?


總而言之,一件東西的形式是比較容易保持自己的特色的。

日本刀的“鎬造”的基本外形,應該是自己的傳統,而不是從別的地方傳來的

但鍊鐵技術才是刀的實質,實質性的東西只要落後就必須向先進者學習,這是沒有辦法的。日本古代的鍊鐵技術源於中國和朝鮮,這在日本也是公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