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配於寧古塔的,其後人還有生活在寧古塔一帶嗎?

眸子8552


肯定有,這是必須的。但是問題來了,首先你得有命成家,你後代有命活下去。電視上說“發配寧古塔與批甲人為奴”這披甲人可不是什麼善類。清朝關外可是努爾哈赤發家的地方,派漢人守呢他們又不放心,於是乎披甲人就出來了。滿清時期人主要分三類,最低的是“阿哈”(奴隸,以漢人,朝鮮人,征服的東北其它小部落人等為主),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旗丁”,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呢?就是“披甲人”。說白了披甲人也是奴隸,但是奴隸天天在鳥不拉屎的地方,你不給好處別人,別人憑什麼又受氣又賣命,而且別人受氣也需要宣洩啊。所以就把關內的人搭配到這邊給披甲人為奴。也就是說你是奴隸的奴隸,只要披甲人受氣,你沒得跑,肯定遭殃。而且住的,吃的也差,還得受折磨。就算你受得了這關還有下關。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交通發達的今天,50裡不過半小時車程,但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流人來說,卻是極大的考驗。寧古塔在黑龍江以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他們的牢房,在人煙荒蕪的東北邊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開始入冬,“寧古嚴寒天下所無”。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澤、野獸是這裡的特產。冬天氣溫零下40°是正常天氣。所以你就算勉強結婚生子,也不一定你子女能活下去。


小柴歷史


看到發配寧古塔,這讓我想起《甄嬛傳》裡,因為爭鬥,甄嬛的父母和妹妹玉嬈被髮配到寧古塔。而甄嬛在聽到家人被髮配寧古塔的時候,感覺特別的驚慌害怕。後來查到發配寧古塔的資料之後,寧古塔這個地方是朝臣和文人學子非常恐懼,而像噩夢一樣的地方。

名古塔是清朝流放罪臣的地方,在清朝初期,有不服清朝統治者的抗清名將鄭成功的父親,受文字與科場案牽連的文人學子。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在寧古塔這裡也依然受到當地人和官員的尊敬。像詩人吳兆騫,還有楊越,被髮配寧古塔這裡依然生活的不錯。一般如果是一個人被髮配到這裡,以後遇到機會,有人幫忙在朝中疏通說情,可能再回到中原。像牽連的比較深的,全家都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如果在名古塔生活的很好的情況下,一般就在這裡一直居住下去了。

寧古塔在哪裡?

寧古塔是在黑龍江北面,氣溫極其低下。寧古塔也是滿族的發源地。這裡冬天零下幾十度,條件氣候極其的惡劣。很多被髮配的人是在半路中都死去。這裡幾乎是常年冰封,從八月份都開始下大雪,一年之中,大多數是冬天。只有5到7月份,稍微暖和一些,而且是陰雨連綿。努爾哈赤帶領清軍入關後,很多人也跟著遷居中原。也是因為這裡條件惡劣,所以人口也比較少。

寧古塔是一個條件艱苦的蠻荒之地

清朝的時候在中原早已經進入耕種時代,而寧古塔這裡,常有野獸虎狼出沒,森林較多,還依然採取的是原古方式的獵漁為生,住的房子還是“掘地為屋”。就像一線城市和山村裡對比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被流放到這裡的人,因為不適應在半路上死去,也有的,到了寧古塔之後不能夠適應這裡的條件和溫度。死去的人不在少數。寧古塔和繁榮的中原相比,就是一個沒有開化的蠻荒之地。

哪些人被髮配到這裡

寧古塔是在清朝時期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流放到這裡的人,有的是真正的罪臣,而有的是皇帝眼中的“罪臣”。

在清朝初期順治年間,流放到這裡的人,大多數是抗清的將領,還有一些受文字獄和科場案連累的文人學子。

像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因為比較衷心明朝,抗擊清朝,被髮配到寧古塔。還有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庭,浙江揚越、楊賓父子,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

這些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其實就是皇上不能判死刑,而且皇上又不想看到的人。只有把他們遠遠流放到,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如果死在半路上,這是寧古塔也正好趁了皇帝的心意。如果僥倖活下來,而且距離中原較遠,對清朝也不會再有什麼響。所以對待這樣的人,發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顯得皇帝仁慈,沒有要其性命。

總結:發配寧古塔的流入,有沒有後人這裡生活下去?

根據我們中國傳統落葉歸根的思想,發配到寧古塔的大多數是被判定有罪的人。如果能夠回到中原,很多人還是非常樂意回去的。像居家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在朝中又沒有人幫忙疏通說情的,一般是很難再回到中原。像被髮配過去的楊越和妻子就在寧古塔生活得很好,給寧古塔帶去了耕種技術,改變了寧古塔原始獵漁為生的生活方式。後來在寧古塔這裡做生意,成為了一代商賈。


青史匯


在有關清朝的電視劇裡,經常有人聽見皇帝說,“貶為庶民,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寧古塔是什麼地方?為什麼讓犯人很懼怕,有時寧可自殺都不願發配寧古塔呢?

《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寧古塔在牡丹江一帶,說起來算是滿人的發源地了。

雖說現在是個物產豐富,繁榮的城市,但在古代這也屬於極其苦寒之地,以漁獵為生,生產落後,自然條件惡劣,而犯人又大多是宮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失敗者,也算是士大夫階層,哪裡受過這種苦?

尤其是發配的路途中兇險無比,面臨老虎豹子等野獸,以及綠林強盜等“人禍”,水滸傳裡武松就在發配的路中,一座破廟裡差點被殺,之後更是險象環生,每次都險些命喪看押的人手中,何況是沒有武功的士大夫們?

犯人都是帶著枷鎖或者臉上刺字發配的,路途遙遠氣候惡劣,而且不能騎馬,必須徒步,沉重的鎖鏈讓他們精疲力盡,可能還要面對看守官的皮鞭,風餐露宿,苦不堪言,加上盜賊橫行,動輒就有性命之憂。

到了寧古塔後,一般性命是沒啥問題了,管飯還是有的,就是要做奴隸,做苦力,這些養尊處優的犯人,不得不墾荒種地,修橋築路,為當地官員做牛做馬,淪為當地富戶的家奴,總之生活悲慘,沒有尊嚴。

那麼這些犯人有沒有後人在寧可塔生活呢?當然有。淪為家奴的犯人,主人還需要“家生子”,需要他們繁衍後代接著幫主人幹活;而那些鋪橋修路,建設滿人家鄉的奴隸,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但在寧古塔勞作過,而又活下來的,簡直是九死一生,當地有句話說:“到過寧古塔,是個黃泉也不怕”。這足以說明為什麼犯人寧可死,都不願意去寧古塔了。

清朝強調人種等級制度,旗人是貴族階級。還有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是奴隸,旗丁是相對較高的女貞人,而披甲人是降清的漢人,披甲人是自由人當中最低等級,打仗衝鋒在前,幹活勞作都是他們。

披甲人是旗人的奴隸,而寧古塔的犯人極其後代,往往發配為“披甲人的奴隸”,幫披甲人幹活,還經常被活活累死,可見地位之低,生存環境之惡劣了。

不過在寧古塔犯人的建設之下,清朝的龍興之地已經很繁榮了,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不怕被流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活下來,而且繁衍後人,過著滋潤的小日子。


靜說歷史


這個肯定有 寧古塔是苦寒之地 是滿族皇族的老家 之一。 在今天的黑龍江省海林市寧安縣 古代交通不便 流放犯人只能徒步 犯人還要戴枷 再遭看守人員虐待 吃不好喝不好易生病 女犯還易受汙辱 中途經常有死掉的 從北京走到寧古塔可能季節都換了 可以說不比林沖發配受罪少 因此 活著到寧古塔又撐下來又有後代的 輕易就不想回去了 好歹能生存 還少了些官場爭鬥 當然 主要的是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去的 流放的犯人,多數是為披甲人為奴的,奴才的命運只能讓主人決定 披甲人就是滿族在老家留守的人員 地位比正規的軍人低,比奴隸要高,類似於皇城裡幹髒活累活的小太監 當年投降了清朝 當慣了奴才,現在可算當主子了 怎能輕易放他們回來 而朝廷的欽犯沒有皇帝的旨意,誰敢往回放呢?所以 犯人們除了死掉的,基本就在這紮根了 畢竟總有新犯人進來 一些老犯人有一定資歷了 和披甲人混熟了 也就解放了 娶妻生子過上日子了 畢竟東北這個地方相對關裡來說還是好生存 所以綿延至今是可能的


怒向刀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代發配寧古塔的犯人是沒有後代生活在寧古塔附近的,最主要是當地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根本適不適合正常人居住,更何況是缺衣少食的犯人。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為清朝時期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東部至俄羅斯遠東共和國南部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上游(包括興凱湖附近),牡丹江流域及以東,東臨日本海,舊屬吉林將軍地界,核心區接近現屬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滿語數之六為寧古 (滿語:ᠨᡳᠩᡤᡠᠨ,轉寫:ninggun),每(此處接數字)個為塔 (滿語:ᡨ᠋ᠠ,轉寫:-ta),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每六個”。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至於寧古塔名字的由來,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寧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在那個沒有暖氣的年代裡,正常人在此存活都成問題,發配於此的犯人怎麼可能還有後代留存呢?

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載:“寧古塔舊城,在海蘭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內城),高丈餘,週一裡,東西各一門。”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有樹林,名為覺羅,被視為努爾哈赤祖龍興之地;此去至城東、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開,一片花海,景緻極為美麗怡人。吳桭臣稱“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方拱乾稱寧古風俗風俗醇厚“臻無為之治”,“道不拾遺物,物遺則拾之置於公,俟失者往認焉”。吳桭臣《寧古塔紀略》亦稱:“大率信義為重,路不拾遺,頗有古風”。楊賓在《寧古塔雜詩》上說:“石磯圍平野,河流抱淺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當地滿族人採集花瓣,製作“玫瑰糖”及香水成為特產。

順治三年(1646年),設奉天昂邦章京管轄東北地區。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官兵駐防寧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寧古塔將軍,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今寧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治吉林烏拉,以原吉林副都統移駐寧古塔,戰略地位逐漸消失。鎮守吉林等處將軍火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四。

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順治十二年陳嘉猷被髮往寧古塔開始,這裡便成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例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說並被處死於此。順治十四年(1657年)爆發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明珠、徐乾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23年。張縉彥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規定清政府須將此地大部分割予沙俄,今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所管。沙俄和後來政權對當地原住民進行了驅逐和屠殺,寧古塔的原住民早已滅絕。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及納霍德卡均處古代寧古塔。

納霍德卡(俄語:Нахо́дка),大清統治時期名為漤溝崴

海參崴,俄語名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羅馬化:Vladivostok,IPA:[vlədʲɪvɐˈstok]),簡稱符市,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首府,也是遠東聯邦管區行政中心所在。

“海參崴”是該市的中國傳統名,1860年被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後改為今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控制東方”。

《中俄北京條約》簽署者和碩恭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


悲傷的EVA


一部分死在寧古塔了,一部分後裔生活在黑龍江一帶,也有平反的,又調走的,大都隱姓埋名,經歷了清末、民國、文革,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和來歷了,有本事的進城,沒本事的留下務農。


十四阿哥郎春濤


古代封建社會一直不缺酷刑,發配流放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不論中外,這種刑罰方式一直存在,直到現代才被廢除。

為什麼會有發配流放這個罪名呢?其實說白了就是,皇帝或者大臣想讓受罰之人消失,但又礙於情面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判處極刑。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發配流放之地都是偏遠荒蠻民智未開盜匪橫行缺吃少穿的地方,發配路途遙遠犯人還要佩戴枷鎖,因為是犯人更不可能坐轎子騎馬了,都是看押加上犯人一路步行,風餐露宿披星戴月的趕路。

在古代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上千裡的路程,發生意外的情形非常普遍,不管是人為的還是意外的,很多犯人其實是到不了發配流放之地,在押送途中就身亡了。

以水滸傳為例,林沖和武松都是刺字發配,結果我想各位讀者應該也能猜到了,林沖發配途中“風雪山神廟”的事件,武松血洗鴛鴦樓後發配途中也是差點在看押手中丟掉性命。

發配流放對於那些,需要消失但礙於面子又不能明面上做的犯人來說,是最好不過的執行方式了。路途遙遠,隨便發生點意外生個病,人沒了很正常。如果是荒郊野外,讓你查都沒辦法查。

國外的話,最有名的莫過於拿破崙了,拿破崙的流放地是位於太平洋的一個荒涼小島。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是動態變化的。所以各朝各代發配流放之地也是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

以宋朝和明朝為例,在這兩個朝代兩廣地區,還都是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兩廣地區經濟已經得到長足發展,如果發配流放地還選擇這兩個地方,那就是讓犯人來享受生活頤養天年了。

所以清朝發配之地改到了寧古塔,如果大家經常看清宮劇的話,對這句話應該不會陌生“貶為庶民,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清朝所提的寧古塔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呢?清朝所指的寧古塔就是現在的牡丹江市一帶,在清朝時期牡丹江一帶還屬於苦寒之地,雖說當地物產豐富但是生產技術落後,當地人多以漁獵為生生活水平遠不能和關內相提並論,不過如果能夠安全到達,在寧古塔生存下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不管那個朝代,發配流放的途中才是最為致命和兇險的,真的到達目的地了,倒也不是那麼可怕,歷朝歷代發配途中消失的人不計其數。

清朝滅亡後,這個在封建社會存在了幾百年的罪名也埋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隨之一起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