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文 | 一盞琉璃

來源 | 十點讀書


養好一個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事業。


為人父母,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1

父母說話的方式,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一個老師請幾個學生來家裡吃飯。


席間有個學生小心翼翼地對老師說:“老師,真羨慕您一家,說話都是溫柔的。”

老師被他逗笑了,說:“不然呢?一家人說話要靠吼嗎?”


學生低著頭苦澀地說:


“我家就不是這樣,我媽平時說話很衝,總是帶著刺。比如我被魚刺卡了,她就會說:‘怎麼這麼不小心,吃個飯都讓人不安生!’


明明是一句關心的話,到我媽嘴裡都能變成指責。所以我越大越不願意與她交流。我爸媽也常常因為小事爭得面紅耳赤。”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也是這樣,明明是一句好端端出於關心的話,最後卻變成了帶刺的指責?

原本孩子失誤或者犯了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鼓勵,卻沒想到被自己的父母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其中的委屈和心酸估計只有孩子自己明白吧?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但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其實也扮演著這樣語言暴力的角色?

父母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好,身體好,興趣愛好發展好,對父母老師大家好,希望樣樣都優秀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另外一方面卻無意識地動不動就指責,吼叫甚至打罵自己的孩子。


家庭環境動盪不安冷冰冰的氛圍之下,又怎麼能奢求養出一個陽光大氣,溫暖開朗的孩子呢?

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三毛曾經在自己一首《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小詩裡,有這樣一句: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麼?


是啊,很多父母天生地自以為孩子小,懂得什麼?所以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往往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

就連對孩子說一句話,哪怕明知是出於關心和疼愛,也不忘帶上一根刺。

父母這樣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說話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持久甚至一生的影響。

與其狠狠相逼,不如放低自己的音調,放下自己的面子,降低自己的氣勢,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愛。

在一個溫暖純良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更陽光開朗,更勇敢和堅強。


2

曾經在後臺上收到過這樣一個留言:

“媽媽很喜歡諷刺我,這次月考考了96分,我真的很開心,我以為她也會高興。


可是她卻對我說:“‘這你就要驕傲了?’我晚上忍不住偷偷地哭了,為什麼她就不能好好對我說話?”

隔著冷冰冰的手機屏幕,都能感受到這個孩子內心的無助和希望得到媽媽肯定的眼神。

現實中太多的父母,生活不易,卻把自己所有不易的鍋歸結為養育孩子。


但其實他們都錯了,他們對孩子只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甚至孩子出生到成年,都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一句肯定和認可。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很多人只要有一個小紅本,只要把你生下來了就可以稱之為你的父母。

甚至有的父母,紅本沒有,年紀也沒到,自己還是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多麼蒼涼可怕的事。

養雞養鴨養牲畜都需要看書學習,養孩子居然不用看書學習,這不能不說是諸多家庭孩子的悲哀了。

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馬伊琍曾經在一次會展中分享過自己的育兒經驗:不要把孩子當做孩子,在尊重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


不少父母只關注自己的工作生活,自己的圈子,卻唯獨忘了孩子,不管孩子是考了99分,還是在學校捱罵捱揍了,回到家就總是得到父母不由分說的批評和打罵。

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對父母對這個家產生各種厭倦和反感。

孩子需要成長,需要教育,但孩子更需要肯定,需要鼓勵,需要父母用心的養育。


活在父母差評裡的孩子,一輩子都難逃心中的自卑和困頓。


3

知乎上,有個網友分享了自己一個表姐的經歷:

表姐高齡才生下的一個女兒,視若珍寶。


一個年初的時候一起去吃日料,出門時看見店家擺在玻璃缸里宰殺過的碩大三文魚,表姐拿出手機,叫四歲的女兒過去和三文魚合影,讓自己拍照。

女兒臉色明顯不對勁了,堅持說不要。這位表姐媽媽臉色突然也不對了,一再堅持讓女兒走過去合影,說:“不過去就是不乖,媽媽不喜歡你了。”

看得出小姑娘很害怕憋紅著臉馬上要哭了,表姐卻還在一直堅持讓她走過去合影。網友看不下去,直接把孩子牽到店外離得遠遠的,問孩子是不是害怕?小姑娘點了點頭。

其實,多少孩子最初的傷害,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自己固執又無知的父母?


明知孩子害怕抵抗和不喜歡某事,卻總以自己為王,堅持逼迫孩子去做某事;

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孩子考試進步了,考了99分,卻又說,為什麼不是考滿分,肯定是又偷懶了;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回到家想尋求幫助和安慰,卻被罵:“不是你惹他們,他會打你嗎?”


孩子在家犯了一點小錯誤,卻被放大到:“我怎麼生了你這麼蠢的人,笨得要死,只會吃什麼都幹不好。”

……

在這些所謂的父母眼中,他們的孩子一無是處,渾身是毛病缺點,甚至不值得得到他們一個正眼相看,無論做什麼,也無論怎麼做,反正,最終都是錯的。


他們一貫以自己作為孩子父母的身份,主宰了孩子所有的權利和自由,甚至反過來以此顯示自己的不易。


呵呵,荒謬。


我想,那樣的身份,更多不過是一個稱號罷了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細膩、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父母說話的樣子,很可能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為人父母需要明白一點: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4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只有30多條。


每個父母都想養育出一個陽光正面有涵養的孩子,卻不斷給孩子灌輸各種負面標籤和評價,又怎麼能奢望孩子長大後自信大方,勇敢堅強呢?


著名的導演姜文,事業有成,各方面的發展都讓很多人無法企及,這樣的人物,生活中應該是非常幸福非常有底氣了吧?


但他在回憶起母親時,總有極度的失落感,他說:“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


姜文是家中的長子,媽媽認為管教好他,剩下的孩子就好辦了,因此對他極為嚴厲,甚至有時他都睡著了,媽媽還是把他叫起來打他,問他知不知道錯在哪裡了。


姜文心裡感覺到,自己的媽媽“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甚至怎麼做媽媽都不會開心高興。


儘管我們所看到的姜文外表霸氣,但是他承認自己性格里有不自信的一面。

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最好的父母,其實是做孩子的朋友。


作為孩子的名義,他們需要父母的指點,而不是指指點點。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認可,而不是長期以往劈頭蓋臉的各種打罵和批評。


如果可以,請多對自己的孩子溫柔一點,說話的方式改變一點。


不要永遠把孩子當孩子,總有一天她會成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會成為一個兼具成熟魅力和獨立人格的人。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天使,父母明達,家庭溫暖,這樣的孩子,未來可期。


和孩子好好說話,千萬別讓你的教育,毀在了不會說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