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各位親愛的頭條讀者們:

信一:俺真的不是個窩囊廢

大家好,我叫劉表。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我,劉表劉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人,漢末群雄之一,荊州牧。今天寫這封信給大家,只是為了更正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一個偏見,那就是說我劉表“軟弱無能”“守成之賊”。我想大家的印象都是來自官渡之戰吧,在那場戰鬥中,袁紹和曹操打得很激烈,然後袁紹聯繫我讓我出兵,結果我坐擁十萬兵但是畏畏縮縮沒有出兵,最終錯失良機,袁紹大敗,曹操也得以統一天下。因為這個事情,大家都覺得我很弱,覺得當時如果我出兵的話,少說也能和袁紹平分曹操的地盤。今天我想說一句,那個時候真不是我太軟弱了不想出兵!而是當時荊州的形勢讓我沒法出兵!唉,從頭跟大家說吧。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附一張我的照片

其實也不怪大家覺得我軟弱自守,當時曹操手下那小子荀攸也是這麼覺得的,他曾經跟曹操這麼說我:

“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江、漢之間,其無四方誌可知矣。”

你看,荀攸說我面對著官渡之戰這樣的大好形勢,結果就知道固守在荊州一個小破地方,足以看出我這個人胸無大志了。除了荀攸這小子外,還有一個人直接就在我的傳記裡面這麼寫了,這個人大家也知道,叫做陳壽,他在《劉表傳》裡這麼寫我: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

陳壽說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帶相持的時候,袁紹派人找我求援,我答應了袁紹結果放了袁紹鴿子,當然我也沒幫曹操,因此說我只想保全荊州。

我估計陳壽也是從荀攸那裡找到的靈感,因此才這麼寫我的。可是陳壽你想想,你在前面的章節寫我“單騎入荊州”,憑藉著殺伐果斷、智謀過人拿下了荊州;後面又寫我在宛城之戰中發兵援助張繡。要知道,張繡是張濟的侄子,當年他們都是西涼軍的人,都是我漢家宗室的死敵啊!你想想張繡那麼弱還是我的死敵,我都敢派兵去幫張繡打曹操。那麼在官渡之戰中,我幹啥突然轉性就不敢去幫袁紹了?怎麼就突然變成了“守城之賊”了?這前後邏輯不通啊!

在這裡我承認,我確實是想保全荊州,也確實是放了袁紹鴿子,但是這背後都是有不可抗力的!這個不可抗力就是曾經想背刺曹操的我,結果被我手下人背刺了!唉,想想都是淚,我給大家好好說說吧。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我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啊!

信二:我被背刺了!

當時我已經整軍待發,準備進攻曹操,結果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背叛。背叛我的人叫做張羨,是當時的長沙太守。張羨一個人叛亂還不說,他還帶著周圍三個郡一起叛亂!這一下子我可是慌了,因為大半個荊州直接就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了!

可能大家不太明白當時荊州的形勢,我給大家解說一下。當時荊州有八個郡,還是挺大的。這八個郡分別為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南郡、章陵郡。看著地盤挺大,但是其中南陽郡的大部不在我手裡而在曹操手裡,江夏郡需要防備孫策這個小子因此調不開人,說實話,我實際上控制的只有六個郡。結果張羨一謀反,我手下四個郡全反了,等於說是大半個荊州都不在我的控制之中了。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荊州各郡的分佈區

張羨率領的四個郡分別是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長沙郡。張羨早年就是從這裡起的家,在這個地方有很強的號召力,書上都寫著:

“(張羨)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

因此這麼大的一場叛亂起來,我處理自己州內的事情都是焦頭爛額了,自然就沒有精力去顧及北方的戰事了。因此荀攸、陳壽你們兩個小子聽好了,你們對我的評價是沒道理的,這根本就不是因為我太軟弱了,而是我根本騰不出手,如果沒有這場叛亂的話,我必然給曹操狠狠一下子。

這個事情之後,我也在思考為什麼張羨好好地突然會謀反,思來想去吧,我認為張羨謀反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張羨手下謀士恆階的勸說,一個是我本人對張羨有些不尊重。

首先來說恆階這個事情吧。當時我已經和荊州各地的太守說好了,聯合袁紹一起打曹操,成功之後大家一起吃香的喝辣的。結果張羨的謀士恆階來勸說張羨不要跟隨我。這個恆階說曹操雖然弱小,但是曹操佔有大義,有著“奉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支撐,反觀袁紹剛愎自用而且頗有反心,因此與其歸順袁紹不如歸順曹操。結果張羨就聽了恆階的鬼話,起兵來反抗我。

我是萬萬沒想到啊!我和恆階無冤無仇,他幹嘛來搞我啊!後面一查恆階的簡歷,我明白了,他是孫堅的人!恆階最早發跡是由孫堅推薦的,而孫堅正是死在我手裡的。孫堅死後,恆階還曾經冒死去為孫堅奔喪,當時我覺得這人有情有義,就默認了他的行為,沒想到他這個時候跳出來給我一刀!看來恆階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說服張羨反叛我而歸順曹操,可能是出於為孫堅報仇的目的。張羨這個傻瓜聽了他的話,於是:

“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我這個人性格有點問題,自命清高

另外就是我的原因了,唉,我之前對於張羨不夠尊重。這點怪我,我天生骨子裡就帶著一些“名士”的壞毛病。畢竟我是漢室宗親而且是士人出身,早年身為八顧之一,天下聞名,在平常生活中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因此我這個人看人,往往都是看這個人家世顯不顯赫、才學過不過人。

因為這樣,我身邊用的人基本上都是蒯良、蒯越、蔡瑁、張允這樣與我關係密切、家世顯赫而且和我志趣相投的人。也因為這個壞毛病,我損失了不少有真才實學但是出身貧寒的人才,例如說黃忠、魏延等人。這個張羨也是這樣的人。

查閱張羨的升職軌跡來看,張羨是從零陵、桂陽長幹起來的,之後一直做到了長沙太守,可以說張羨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草根人物。這樣的人物雖然有能力,但是得不到當時的我發自內心的尊敬,因此出於我的“名士”心態作怪,我在不經意間便會流露出對於張羨的鄙夷之心,這也是張羨所反叛的重要原因。後世也有人把這個事情記載了下來:

“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曾經有人問我啊:“劉表,你為啥不派個人去控制張羨或者是奪他的權呢?”唉,這個就是我最大的過錯了,我取荊州太過於取巧,因此我在荊州的根基根本不牢固。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荊州來得太輕巧,也不是個好事

信三:以巧取荊州之過失

我的荊州霸業,來得過於輕巧。

想當年我意氣風發,單騎入荊州,身邊無一兵一卒,那個時候的荊州面臨著袁術的滲透與威脅。無兵無將、赤手空拳的我無法利用武力去平定荊州,因此只能採用取巧的方法去平定荊州了。

當時我手下謀士蒯良、蒯越等人給我的建議是荊州一帶的盜賊,看起來很強大,實際上都是軟弱之輩,只要將領頭的人殺死了,便可以平定荊州的盜賊。之後再招兵買馬,北守襄陽,南據江陵,這樣袁術也無能為力了。因此我的做法是:

“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奪其眾,或即授部曲。……使蒯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我的做法看起來是兵不血刃平定荊州,實際上一靠陰謀詭計,二靠耍嘴皮子。依靠陰謀詭計,我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大批宗賊勢力,依靠耍嘴皮子,我輕而易舉地降服了荊州南部。這樣的做法雖然對於我來說省時又省力,但是卻留下了隱患。

我在荊州始終沒有忠心於自己的力量,而且地盤基本上都是依靠陰謀奪來的,缺少對於我的敬畏。畢竟國外有大佬說道:“王道霸業是建立在劍和火上的。”現在想想,這句話說得對極了。我在荊州的地位更像是一個大股東們推出來的代理人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老闆。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我的荊州霸業來得過於輕鬆

再看看隔壁曹老闆打天下的過程中,基本上很多地盤都是降了又叛,例如說昌豨等人,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一批人的歸降往往都是名義上的歸降,其地盤、部曲等仍歸個人所有,因此很容易出現叛降不定的情況。張羨的情況則類似。

張羨從基層爬起來,因此其與四郡眾人關係都很好,張羨一叛,其餘四郡也跟隨張羨叛亂。我此前在張羨軍中並沒有安排相應的人員制衡張羨,因此張羨一叛便聲勢浩大,我根本無力應對。這便是我以巧取荊州留下來的危害了。

為了應對這場叛亂,我基本上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當時張羨勢力大,我是“圍之連年不下”,打得是十分痛苦。最後因為張羨病死的原因,我才得以成功打下長沙郡,之後又向南打下了零陵郡、桂陽郡。這個時候荊州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我的地盤,我依靠劍和火打下來的地盤。

當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張羨的叛亂後,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也獲得了大勝。之後曹操曾經想南下荊州進攻我,我猜測取的就是當時我經過張羨大亂後元氣大傷,想要一股勁地吞了我。經歷了這一場大亂後,我也是無力北顧,因此面對著曹操虎吞袁紹留下來的地盤的時候,我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了。因此我們可以說,張羨之亂真的是一場動搖了當時中國整個格局的叛亂啊!

最後給這封信做一個總結吧

:在官渡之戰中我之所以不去支援袁紹,實在不是因為我太慫,而是當時的張羨之亂逼迫著我難以去支援袁紹,因此曹操得以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對抗袁紹而不用防備我。

但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當年以巧取荊州,居然後面會演繹出張羨這一場大亂,可見走巧路並非正道,政權還是要從槍桿子裡出。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劉表的自白:我不是守成之人,官渡之戰沒去是因為我被背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