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如何快速判定門店商品結構是否合理?

一個門店的業績不好,首先要考慮的是通過數據分析瞭解商品結構哪裡有問題,而不是想當然認為哪類商品有問題。請看以下分析。

01 問題

門店競爭的核心在於價格競爭,價格競爭的基礎來源於單品的量化銷售,若50%的單品實現了50%的銷售額,表明該門店的商品中什麼都能賣一點,但什麼都賣不好,何來的量化銷售?即沒有A類主力商品或A類主力商品不明確!

那試問這家門店又何以和供應商壓低進價?進價壓不下來,又靠什麼塑造低價形象,靠什麼去和競爭對手競爭?

那麼,如何判斷單品數與銷售額佔比多少才算正常呢?

02 數據提取

數據提取的最小分類單位為各商品組的小分類。例如大分類為洗化類,中分類為洗滌清潔類,小分類為洗衣粉,那就以最小分類“洗衣粉”為依據提取數據。

這樣既可以避免通過大分類或中分類提取數據時有遺漏的現象,也可以減少某些小分類因商品本身的特性(如銷量不多)造成的誤差。

首先,提取的是總銷量,既所選定的商品小分類中所有正常商品(已淘汰的商品除外)的銷售數據,一般以3個月為期限,取樣時間跨度越長,相對最終的結果會更準確;

其次,要提取“30商品”,根據分類商品的銷量排序前後,將該小分類總品種數的30%的單品定為該小分類的“30商品”,並將所提取的各“30商品”求和;

最後,求出各“30商品”的銷售合計佔該小分類商品總銷售的比例,依此分析該分類商品的結構是否合理。“30商品”中提取5%至8%商品以銷量高低排序,作為敏感商品和必備商品。

03 數據分析

如果該分類商品銷售所佔比例在70%到90%之間,說明商品品種結構基本合理;如果銷售所佔比例大於90%,說明該類商品單品數太少,價格帶不合理,商品銷量的實現僅集中在極少數敏感的低毛利商品或特價商品上,這將直接影響門店的盈利能力。

在解決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快新品的引進,豐富商品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面可通過調整商品陳列,提高敏感商品的銷售機會。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價格帶和加大促銷力度,提高整體商品的銷售能力。

04 各級別商品的價格定位

敏感必備商品(按30商品的5%至8%提取)的價格定位:毛利率一般控制在進價的5%之內,採用低於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超市可用於這些低毛利商品吸引更多的客流,從而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同時可通過提高商品的週轉率,增加企業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獲得更多的價格折扣。一般採用累計訂貨批量折扣、銷售獎勵折扣和年終返利等形式。

30/70商品的價格定位:在沒有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按分類平均毛利率水平下浮1%至5%;在有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比競爭對手價格下浮1%至5%。

05 結構調整

30/70商品因季節變化或其他因素,一般3個月需要重新制定一次(每月做微弱調整一次),採購部門也可以每月按各小分類銷售排行,進行末位10名淘汰,並以淘汰一個補充一個的速度引進新品。(文章來源:《中國連鎖超市》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