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身處職場,我們面對著一個立體的關係網絡,工作中總是要和各種不同的下屬、同級、上級打交道,進行多個維度的溝通。曾有人講,在工作中溝通就如同人的血脈,溝通不暢,就如同血管栓塞,會導致器官缺血而壞死。這個比喻恰如其分。


根據我這十幾年的工作經驗,那些會溝通、能表現的人,通常都混得如魚得水,職業發展很順利。在這個問題上,學歷、出身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實際上,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好溝通,通過溝通達到目的,實現意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溝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溝通只是說說話,而廣義的溝通則包括了信息傳遞、氛圍營造乃至於為人處事的方式。我一直認為,實現良好的溝通,來自於對文化和人性的洞察。比如,中國式的溝通方式就未必適用於美國,反之亦然。

如果說工作本身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溝通能力。現實中,往往只要一個小小的細節、些許話語就足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段位”。


如何做好溝通,這裡給幾點建議:

1.認真聆聽。這種聽不是帶著兩隻耳朵聽聽就行了。是說集中注意力,確保信息接收的完整性。在這方面,有些人做得就挺好,去領導那兒彙報工作、接收任務,在聽的過程中,表情專注,身體是適當前傾的,還有就是通常拿著本子記筆記。記筆記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備忘功能,另一個表現出自己對領導指示的重視程度。


有些時候,認真聆聽,是為了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給對方“懟回去”。給下屬佈置工作,有些人合意就做,不合意就拉出來一大堆理由“不接招”。做領導的,就要去聽出邏輯破綻,把對方思維的軌道轉到自己指定的方向上來。


2.聽出弦外之音。中國文化是含蓄型文化,人們交流中往往不直言其意。說的是“A”,但真正想表達的是“B”。比如:一個夥計在微信群裡開始抱怨“昨晚上又陪領導出去吃飯,被灌了一肚子的茅臺,吐了好幾次”,在這個話語體系中,從表面上看,是告訴別人自己有多辛苦,實則想表達的是,領導對他非常的器重和信任。所以,在聽的過程中,要認真揣摩、琢磨,搞明白表層意思下的真實意圖,搞清楚了才能恰當以對。即便是溝通後,也還要覆盤地品一品,剛才的溝通感覺上是不是對路,有沒有哪個地方不對勁。


3.把握心理需求。有個同事在這方面就不太擅長,有一次,另外一個同事理髮,她是這樣對話的。“姐,你這頭理得真漂亮,顯得年輕不少”,說完這,緊跟著又接了一句“你告訴我在哪裡理得,哪天讓我婆婆也去”。這一句全都完蛋了。女人都希望自己年輕漂亮,被她這樣一類比,弄得對方哭笑不得。明明想通過誇獎引起好感,結果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溝通中,要切中聽者的感受,甚至要投其所好。多說“YES”少說“NO”。常說同意,巧妙拒絕,不要硬碰硬。


4.懂得察言觀色。在交流溝通中,自己要有點敏感性。根據氛圍和主題及時調整溝通內容。比如:你要想到領導那裡提一提自己加班工資未兌現的問題,或者自己搞的某個方案需要確認通過,最好選擇領導高興的時候去,談成功的概率無形中會增加許多。在當眾即興講話的過程中,講得時候要注意觀察聽眾的反映,如果大家眼神中充滿了熱切,就要大大地講下去。如果看大家反映都比較冷淡,就要及時調整講話內容,否則容易冷場。


5.做好與下屬的溝通,關鍵就是動人心,調動下屬的主動性、積極性。這其中離不開對人性的把握。比如,俗話說“男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下屬的優點、功勞要看得見,表現出賞識,激勵下屬繼續付出。佈置工作可以示強講命令,也可以適當示弱講商量,激發同情心,變被動為主動,都是出於策略的考量。下屬表現不好,做領導的,要首先反思自身不到位的地方,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他人。重要的工作第一次要親自參與其中,由自己來做,形成模板,重複性工作由下屬來做。要發自內心的關心下屬工作和生活。


6. 做好與上級的溝通,關鍵心裡要裝著領導。一個人能做到領導的位置,總有過人之處,不要拿自己的長處跟領導的短處去比,樹立一定的職業尊重是必要的。有些人對領導交辦的公事很上心,但對私事不以為然。你品了沒有,領導能把私事交給你,足以代表著對你的信任,更要全力以赴。有些人對領導交辦的事情應付了事,領導都看在眼裡,形成不好印象,無形中喪失了升職加薪的機會,所以要把領導的事情變成自己的事情。領導叫做就做,通過多做事情,打開視野和格局,付出一點辛苦沒什麼,當你幹得任務多了,大家對你的能力形成了共識,你的機會自然也就來了。做好領導的參謀助手,出謀劃策,這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提升自己非常重要而快速的途徑。推功攬過,不要搶了領導的風頭。要善於做棋子,為人分憂,能被人利用,說明自身還有很大價值,最終一定會得到相應的補償和回報。


總的說來,溝通一切講究恰當、合理、有效。

我之所以有這麼多心得體會,是因為我在這方面吃得虧、走得彎路比較多。

大家如果不注重自己的溝通方式,未來的成功可能就會比較艱難,甚至會得罪人,帶來不必要的一些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