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白居易,才明白長安居大不易


讀懂白居易,才明白長安居大不易

長安居大不易

十六歲的時候,白居易帶自己的詩作到長安拜訪當時的大學者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的

名字,就說:「長安最近米價很貴,想要住在這裡不容易喔。」接著,顧況打開白居易的詩作,

忍不住念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趕緊對白居

易說:「剛剛只是開個玩笑,能寫出這樣的詩,想在長安居住一定很容易的。」後來,白居易

的名氣也就在長安城中流傳開了。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

豐屋中櫛比,高牆外迴環。

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

一堂費百萬,鬱郁起青煙”

這是初入職場不久的白居易在長安城主幹道上看到的豪宅,集榮耀與奢華於一體,因為得不到,地位太

懸殊,羨慕嫉妒之餘像個憤青般不平。


貧窮汲汲求衣食,富貴營營役心力。

人生不富即貧窮,光陰易過閒難得。

我今幸在窮富間,雖在朝廷不入山。

看雪尋花玩風月,洛陽城裡七年閒。

一詩道盡了中年人的心態。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一詩道盡了愛而不得的無奈。

白居易有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她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湘靈,活潑美麗,粗通音律,歌唱的很好。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

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生活,到外地去,但他日日思念湘靈,寫了很多思念湘靈的詩。比如著名的《寄湘靈》: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表達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29歲考上進士,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母親拒絕了。湘靈只是個普通家庭的女孩,白居易的母親認為門不當戶不對,以死相逼,堅決不允許白居易和湘靈結婚,而且也不許他們見面。


人生哲學

  1.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裡,描述他的人生哲學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認為應當堅守自己的理想,以等待適當時機到來。當時機來臨時,就要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反映在詩文上,就是“諷諭詩”的創作;時機沒有來臨,就好好修養自己,反映在詩文上,就是知足保和的“閒適詩”的創作。
  2. 白居易的個人修養,可用“知足”二字概括。陳寅恪認為白居易的“知足”思想,是源於老子“知足不辱”的想法。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也常表現在詩文之中,例如當他擔任校書郎時“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其後官職調動而調整俸祿時,白居易也多有詩文記載,大多也都能反映其知足常樂之情,例如:任左拾遺“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任太子賓客分司“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任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做閒人”,退休(致仕)後領取半俸“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壽及七十五,俸佔五十千”。從最初的月俸一萬六千錢,至最高的月俸十萬錢,以及退休後的月俸五萬錢,白居易大多都表現出知足的心態。即使是被貶謫至江州司馬,處於極不得志的時期,他仍能說出“今雖謫在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飢有食,給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謂不負白氏之子矣!”以此自我寬解。

白居易篤信佛法,尤其重視彌勒信仰,希望能往生彌勒佛的兜率天淨土。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1. 《長恨歌》,是一個將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藝術中,以富層次韻味的抒寫筆法,所描繪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一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更是多少痴男怨女的美好向往。而作者白居易,也被譽為了中國古代最會寫情詩的詩人。白居易將這首詩歸為“感傷”類,歷代均認為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詩中融合了許多歷史典故(包括漢武帝與李夫人、衛子夫、陳皇后等),可能還受到《目連救母變文》與《歡喜國王緣》等文章的影響。長恨歌是白居易流傳最廣的作品。在白居易生前就已經廣為人所傳頌,歷千年依舊在人口中,廣為流傳,且影響許多後來的作品,如:元朝王伯度《天寶遺事諸宮調》、元朝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清朝洪昇《長生殿》、現代劇作家曾永義的《楊妃夢》等,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文壇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作品。
  2. 由於《長恨歌》的知名度高、話題敏感,且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主題,歷代解讀此詩也有許多評價與爭論。例如張戒、周紫芝、張祖廉等,或從禮教出發,認為長恨歌描繪愛情的內容太俚俗、輕薄。沈括、範溫、張戒、楊慎、趙翼認為長恨歌記載唐玄宗、楊貴妃的史實有錯誤。而薛雪與周紫芝意見不同,王楙不同意張戒的批評。此外如趙翼、王國維對全詩給予很高的評價。
讀懂白居易,才明白長安居大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