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文章會》在馬三立使過之後,還有三個版本各有特色:蘇文茂先生的二八月春秋題、郭德綱攤大塊文章多擱硃砂夾著鎮尺和課本,還有就是少馬爺“扶輪學校”版的。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膠皮”的事兒吧。

老佛爺有輛膠皮車

《土語辭典》裡關於洋車是這麼解釋的:

洋車,也叫人力車,車箱、車座下有雙輪,車轅(車把)在前,由人拉著跑動。

北京人直接叫“洋車”,上海人叫“黃包車”,天津叫“膠皮”,“人力車”是書面語,寫文章的時候用這個詞。

這種車流行了大概半個世紀,隨著電車的出現,逐漸喪失競爭力,曾經是晚清民國時代人們的代步工具之一。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人力車的發明者有三種說法,但都認為它的發明地在日本。

約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西方人率先將這種車子引進到了上海。這一年的6月間,法國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當局申請人力車客運專利,當局同意他購置車輛。同年8月18日《申報》也刊載了相關消息。

也是在1873年,在天津籌辦輪船招商局的實業家盛宣懷,從日本購買了一輛人力車,為天津首見。

老北京出現的第一輛人力車是日本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御用車。

當然,這僅屬於私家奢侈品,與運營無關。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隨後在上海、在北京,國人紛紛仿造,人力車也隨之傳入天津。它快捷方便,很受市民歡迎。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天津有車廠230處,人力車六千多輛。

民國包月 比小轎車還拉風

那時,還沒有啥啥打車啥啥專車各種app,人們坐車往往走出家門,大街上熱鬧的地方,大多有“車口兒”,車們都停在那裡,等主候客拉買賣。

但是逢車水馬龍又沒有車口的地方,車伕就只能拉著車在馬路上游蕩。

”那時天津滿大街跑的都是人力車,幾乎等同於現在的“面的”。火車站、衚衕口、商業街、戲園子、馬路邊……隨處可以看到攬客的人力車。

“拉膠皮,不賺錢,窮人奔波廣為難。”拉人力車的多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但穿著都是破破爛爛、補丁摞補丁的,或赤腳或草鞋。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人力車是木製車身,當時流行的新樣式,都是流線型的,沒有稜角。車槓特別長,車伕就在車槓之內,雙手握槓一彎腰就衝出去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穿街越巷,健步如飛,“人力車伕們一般都是天津的活地圖,無論你要前往天津市的任何一個角落,車伕們都能十拿九穩,在他們‘借光借光、靠邊兒靠邊兒’的吆喝聲中,快步把你送到目的地。”

包月車就比散座闊氣豪華好樂,有人回憶說:

住在土城的姨奶奶總會乘著她的車來老城裡串門。這輛車,不但車把、車身漆得鋥亮,連車上的鉚釘也是白銅的。車輪的瓦圈、輻條被擦得閃閃發光。在車廂兩側,一對車燈明亮耀眼,是用中國曆代沿用的白銅或黃銅來做,宮燈式樣,點著桐油、菜籽油、棉籽油或蠟燭。

乘車人的腳下,是一個荸薺扁式的銅鈴。穿過鬧市,乘車人便踩響銅鈴,讓行人讓路。有的時候,男主人還能踩出有節奏感的花點兒來,毫不掩飾地炫耀著自己的身份與闊氣。

包月車的車棚子根據季節隨時變換,夏天是薄布棚子;冬天就是藍棉布納花藍棚子將車身整個圍上,左右和前方留下兩個小窗戶。車內還備有車毯,主人一上車,車伕便殷勤地將車毯圍在主人腿上,擋住風寒。

除此之外,包月車還要求車伕漂亮、乾淨、精神,大都青石布扎腿的褲子,上穿漂白的對襟小褂,腳蹬千層底的布鞋,雪白的汗巾別在腰間,那叫一個乾淨、利落、精神。

膠皮兩輪輸給了三輪

本世紀20年代可以說是人力車的“黃金”時代;30年代,當自行車慢慢多了起來,當官的也開始有了汽車,坐人力車的人便不像20年代那樣多,也不像過去那樣時髦了。到了40年代,兩個輪子的人力車漸漸被三個輪子的人力車代替,有的人還在三輪車上添加了馬達,變成名不副實的人力車了。

三輪車,真時興,不用腿跑用腳蹬。……坐三輪,心寬鬆,不用擔心打偏秤。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到了這時,拉兩個輪子的人力車的人已是年老體衰而又無力改裝車子的人了,他們只能靠拉貨維持生計,很少有人坐他們的破車。解放後,社會逐步取消了人力車,蹬車的人力車伕們也隨之轉業。

如今,您在北京後海、天津五大道看見的衚衕遊的那些車,都是腳蹬的三輪車,真正意義上的洋車已經不能上路了。

鐵帽子王拉洋車 轟動一時

要說拉洋車最出名的,要數前清的一位王爺。

1931年,京津兩地的報紙上登了一組外國人拍攝的照片,照片上是個拉洋車的人,上面寫明這位拉洋車的板兒爺乃是大清國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叫做晏森。這組照片還有個名字,叫做《鐵帽子王拉洋車》。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要說一個王爺怎麼落到了這種地步,最算清帝退位,可這些王爺府上祖上留下的東西怎麼也夠吃一輩子的,但這位末代鐵帽子王竟淪落到拉洋車“臭膠皮”的地步,令人有些疑惑。

其實啊,這都是晏森自己造的。

1910年初,14歲的晏森在老子死了之後,成為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可沒想到剛領了兩年俸祿,清帝遜位,大清國就這麼沒了!

鐵桿莊稼倒了,晏森沒了俸祿銀子,自己平日大手大腳花錢花慣了,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八旗子弟那些玩意兒自己全活。什麼架籠遛鳥,什麼傍戲子,什麼打茶圍,什麼喝花酒….. 晏森全佔了。

不過好在沒學會抽大煙,後來晏森也對外界說過,多虧了自己沒學會抽大煙,要不這身子骨垮了,洋車都拉不了。

溥儀退位前倒是給了他不少錢和寶物,可這位鐵帽子王爺,一出手便是賣王府,屋子那些玩意兒一塊兒包圓全賣,最終這座鐵帽子王爺府被是當時的民國國務總理熊希齡買了。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後來有個老管家透露了點消息,說是差不多賣了10萬大洋。

這個數在當年那可不得了,可這些錢才用了兩年不到,克勤郡王晏森又缺錢了,如今房子賣了,再賣就只能賣祖墳了。

就這樣晏森又把祖墳賣了,先把祖墳上百棵參天大樹盡數砍伐,倒賣給木廠子,而把這塊風水寶地則賣給了內務府的鐘揚家。

墓地之中有個乾隆御賜馱龍碑,這是乾隆賜給晏森先人福彭的,做工極為考究,曾被歷代王爺羨慕。可這麼一個祖上御賜的東西,晏森也給賣了,買主是少帥張學良。少帥將馱龍碑運往關外,豎立於老爹張作霖墓前。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報紙把這事也登了,一時間少帥成了孝心的典範,晏森則成了敗家子的典範。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可這些錢,沒過一年半載,又沒了。令人納悶的是,這麼多錢怎麼比流水沒的還快,連晏森自己都說不清楚。如今什麼都沒了,再賣什麼呢?只有賣苦力了。

您還別說,晏森的生意還真不錯,別看早先愛花錢,但是做事挺規矩,人斯文、車乾淨,又快又穩當,而且體格好,嘴皮子好,一邊拉車一邊跟人講故事,而且還能拽幾句洋文,僱他車的還有不少外國人,這跟那些“駱駝祥子”們明顯不一樣。

可等1931年有人把他給登了報,晏森的買賣反倒不行了,人們得知他是前朝郡王,自然就退避三舍了,做過他車的人都後悔:“王爺拉車,咱也敢坐,這是折壽啊!”

如今拉車不行了,倒是得了個稱號“車王”,只要他一上街,坐他車沒有,追著看的人倒是不少:“瞧,車王來了;嘿,瞅瞅人家,龍行虎步;王爺就是王爺,倒驢不倒架,透著不一般....”

人力車風靡天津衛,鐵帽子王拉膠皮,成民國“熱搜榜”榜首

後來,據說這位王爺去了趟東北,回來時在京城買了個小四合院兒,平時也不怎麼出門,不過好像沒過多久,那些東西,又讓他給花沒了。

“怡親王”毓麒在西四牌樓見到了宴森,一身布衣的他正蜷著身子坐在地上,一望便知,景況有多潦倒。

在當時的城市裡,車伕同搬運工、清道夫、掏糞工一樣屬於社會最底層。

克勤郡王晏森幹這一行,可見能力素質比較低,雖然是一代“車王”但最終還是落魄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