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作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官們,最高的人生理想自然是當上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可以把握帝國前進的舵手,也就是宰相。作為皇帝的秘書,他負責帝國上下一切的行政和社會運轉,幫著甚至超過皇帝掌握著天下萬人的生死和前途。在這期間,他們作為文官集團的領袖和皇權,宦官等都有多多少少的各種各樣的衝突,本文粗淺的用宰相制度在歷史上部分的演變,淺談下這種皇帝大管家制度的各種演變以及和各方權利的衝突和平衡。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一:宰相的起源以及權力的把握

按實際的行政職權來說,宰相這個職位伴隨著中華的農耕文明開始就是一個或明或暗的潛在職位,比如廢除了后羿的寒浞,在那個時代就是除了后羿實際的國家掌權人,因為后羿的不管朝政,經常在外面遊獵無度,所以當時的國家前行方向,都是由寒浞一手的政由己出。可以看見,在當時後世宰相的模型已經有了雛形。

經過商周的制度完善和演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宰相的名稱和權力有了進一步的完善,或為令尹或為太宰,不少風雲一時的人物比如吳起更是厲害到出將入相。在國家的行政權上,宰相除了輔助君王做分內的事情,對國家的決策有比較大的選擇權,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更是由這個行政職位輔助君王對興兵強國的決策來進行篩選和實施比如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等。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到了秦朝,伴隨著書同文和車同軌,宰相的權勢和執政模子也被徹底的確定和延續下來。千古一相李斯的橫空出世對後世文化和制度的開創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此後,宰相的名稱可能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它作為掌握國家運行機器的作用直到了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滅亡。大家都知道,漢承秦制,在宰相的位置上,由第一任相國蕭何開始固定了下來。

後期因為政事的繁瑣,逐漸演變為司馬司空丞相分管政事的三公,但是因為漢朝的不少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所以帝國的最高權力一直是在太監和外戚的你爭我奪之間來回過手,比如梁冀。“冀之惡甚矣。當時奮不顧身而言之者,非不多且切矣,往往如觸忌諱,如捍頭目,公卿大臣禍不旋踵,何一太史令之死,而乃由是怒冀邪。嗚呼!非為陳授而怒也,為小黃門而怒也。譬之庸闇無識之徒,黨縱悍僕,陵犯長上,恬弗之戒,未必不反羽翼以佐其風,一旦忽有違言於其所私,則計行而怒突發矣。何者?冀,帝之所黨,而宦官則尤帝之所暱比也。此梁氏所以竟族於五侯之手,而五侯專恣之禍所以踵冀而愈烈歟”,在東漢的外戚中,對比竇憲的燕然勒功,梁冀的能力和名聲屬於較差的一檔。這時候的宰相在歷史上的權勢相對的處於低潮。直到漢末外戚何進和宦官集團火併導致董卓進京,壓制相權的障礙被掃除了,架空東漢朝堂的曹操把三公的權力又收了回來,由此相權對於政令的把握又一次重新抬頭。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二:相權門閥的結合以及和太監權利的對抗

因為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從此之後,直到隋唐科舉制的產生,這中間的大部分時間,宰相這個位置除了石勒後趙由漢人草根張賓擔任宰相之外的特殊情況,基本上這個位置都是由宗室或者九品中正制衍生的各個大門閥的子弟所牢牢把持,除非由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篡位。

由曹孟德所開創的到後世的劉裕,陳霸先等人,封王,進九錫,劍履上殿基本上是魏晉南北朝篡位的通用公式。從西晉的貴族門閥裴秀開始,基本上這幾百年間,高門大第的家世背景是成為宰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特別是自從東晉衣冠南渡之後,這個模式貫穿了整個南朝,從東晉的陳郡謝氏,琅琊王氏再到挽起南朝舊時王謝堂前燕門閥最後餘暉的吳興沈氏。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除了比如著名的竟陵八友為首的宗室蕭子良擔任宰相輔政之外,其餘這些大家族基本上壟斷了宰相這個位置。放到北魏和北朝,基本上是和南朝一樣的政治格局,以清河崔氏和弘農楊氏為首的大門閥配合各路諸侯王,把持了這幾百年的政治權利中樞。到了隋唐,雖然有科舉制度的產生,為了寒族們躋身朝堂提供了一個途徑,但是門閥的餘威依舊是影響出將入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唐初的宰相陳叔達,蕭瑀都是一等一的大貴族。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涇原兵變之後,因為朝官們和宦官們在逃跑路上表現實在差的有點大,由此,影響中晚唐的兩個外在因素藩鎮和太監之一的太監把持朝綱的問題就此抬頭。這時候,唐朝的宰相名稱已經換成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這並不妨礙他依舊以宰相的行政為核心。

配合皇帝和自我權力的奪取,宰相為首的南衙同宦官為首的北司和禁軍展開激烈爭奪,在這場爭奪中,雙方各有勝敗,比如宦官用一場甘露之變重創文官集團,甘露之變是當時決定雙方前途的一個大事件“論者皆謂涯、有文學名聲,初不知訓、注之謀,橫罹覆族之禍。臣獨以為不然。夫顛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高位,飽重祿;訓、注小人,窮奸究險,為取將相。涯、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苟容,日復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願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蓋天誅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而文官則用宰相崔胤為首的引援藩鎮朱溫等殺死太監的大頭目劉季述。這場流血的權力之爭中,皇帝的態度和能力也是決定雙方勝敗的一個關鍵因素,比如唐武宗靠著自身的能力,壓制宦官不敢抬頭。

當然宰相的個人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是碰到出將入相的裴度,那麼文官在朝堂上面的話語權自然大得多。私以為,當一個社會問題病入膏肓的時候,大刀闊斧的改革往往可能有極端的效果。唐末期的宦官專權導致以宰相崔胤為首朝官學著東漢重新採取了引狼入室的錯誤選擇,雙方在朱溫的屠刀和白馬驛旁邊的九曲黃河中同歸於盡。

三:宰相地位的逐漸下降徹底敗於皇權

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朝的政治格局,直到宋朝,因為以前的宰相上朝的時候都是看茶賜座的形式來參與政事的,但是宋太祖廢除了這一模式,這可以看作是歷史上相權逐漸下降的一個標誌。從此以後除了少有的比如張居正和韓佗胄之流,哪怕在元末,帶領百萬大軍圍攻龜縮在高郵城中的張士誠元朝名臣脫脫,只要是元順帝的一聲命令撤軍,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只是一句空話。

縱觀封建王朝,1個職位一直是國家的舵手,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到了明朝,雖然在開國之初,朱元璋也模仿先例增設宰相這個職位,但是胡惟庸勾結李善長準備謀反,隨後爆發的洪武三大案把朝臣一洗而空,此後雖然有模仿宰相的行政職責所設立內閣大學士和首輔次輔等各類閣臣,但是和之前的宰相制定政策,推廣政策一手抓不同的是,明朝的閣臣們只有票擬這個職權,真在能不能實施,還是得看皇帝的意思和他傳令下去讓太監硃批。黃宗羲開門見山就大發感慨:“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反觀上古三代,君主以舉賢產生,以禪讓傳位,堪稱理想制度;後世君主以世襲產生,且賴良相輔佐,足以補救;唯至有明廢相,因痛失輔弱,而使國之善治,變得可遇不可求,唯以“君主是否賢明”而央定。”

唯有萬曆朝出現個我非相,實乃攝的張居正,和後宮的馮保一塊才有了內外政事一手抓的少有情況,除了南明出現比如張蒼水作為輔臣也帶兵上戰場的特殊情況。清朝在政治制度上面,引用了明朝的內閣和大學士的制度一樣的政治模式,在雍正時候,朝廷大破大立的設立了軍機處,於是閣臣從此蕭郎是路人,明清的大學士都沒有和前朝一樣的宰相身份,只是他們乾的活都是同一個運行軌跡。

晚清的各類新政中,宰相又模仿西式叫法稱之為內閣總理大臣,但是在內容上面,依舊是換湯不換藥的存在。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相權,皇權,太監的權力,伴隨著歷史的潮流一直在各種相愛相殺最終都化為塵埃。“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參考文獻:

  • 《中國古代宰相傳》
  • 《新唐書》
  • 《中國通史.范文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