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好友凌晨發的朋友圈,字不多,很傷感

前幾天一個好朋友在凌晨1點多的時候發了一條朋友圈,原話是“我很少在這麼晚髮圈,沒想到第一次卻是這麼傷感,願痛苦早點過去吧。”

這條朋友圈只有上面這一行字,沒有配圖。

我看到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事兒了。瞬間給我的感覺很不好。因為那行字體現出了很強的無力感,而且沒有配圖恰恰說明了內心的茫然與不安。

一個電話打過去,那頭傳來了疲憊的聲音。聊了半個小時,原來是他和妻子最近經常吵架,“戰火”越燒越旺,直到誰都無法放下,吵架變成了動手,最後提及了離婚。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這個話題恐怕是所有中年人害怕面對的。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張離婚證那麼簡單的事情。背後還隱藏著兩顆受傷的心,還有孩子,還有老人。

我知道他們之間的情感本來就有點問題,沒多少話題。現在特殊時期,長時間兩個人待在一起,情感壓力得不到釋放。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成為了壓垮這段情感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一點,不只是他們。最近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朋友,朋友圈狀態透著無聊、煩悶、甚至是坐立不安的情緒。只因為平日裡,大家習慣了東奔西跑的日子。

或者說,有點情緒,有點壓力時,幾個朋友一起聊天、喝點茶、擼個串就過去了。而現在這些都不可行了,所有的負面情緒在不斷地積壓著,變成了夫妻之間的不容忍和抱怨。

面對疫情,你必須要懂的2點心理認知

我知道,這場疫情我們都不喜歡,都不想面對。但是,我們無從選擇。而它,的的確確讓我們在內心中產生了焦慮、壓抑。

01、焦慮,來自於對未知恐懼的不確定

這次的新冠肺炎,我們不瞭解它的具體形成原因,更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確定結束。

當我們可以看到每日在上漲的確診人數,從最開始的幾百、幾千到幾萬。這種帶有傳染性質的疾病,對於普通人的內心來說是恐懼的。

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很多,這種恐懼在我們的認知中找不到記憶對比,不能具體量化它帶給我最嚴重的危害。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人,不會害怕已知的傷害。比如,我們都知道癌症的危害和治癒率。但是,你告訴身邊的一個人,抽菸會導致癌症的發生率提升,他可能回報你的是一個無所謂式的笑容。

但是會非常害怕未知的傷害。就像此次疫情一樣。網上有個段子,“最近身體太難受了,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我,我得了肺癌。我竟然笑了,還好,幸虧不是新冠肺炎。”

我們都知道它僅僅是個段子,因為面對肺癌,它並不會立刻讓我們面對死亡的恐懼。

關於恐懼(心理活動狀態)的定義是這樣的: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是情緒的一種。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

從心理角度來講,當長時間面臨位置恐懼時,最容易產生的就是焦慮和敏感。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記得有一天,老婆出去買菜回來,有點擔憂的和我說,“剛才我在超市,身邊一個人打了個噴嚏,但是他有戴口罩,應該不會有什麼事吧?”

我知道她的內心有點焦慮了,才會特別在意這個本來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她出去買菜的時候是戴著口罩的,而且超市的入口還要測量體溫,合格才能進去。

其實,實際情況並不不要這鍋過分的擔憂,它們是來自內心的恐懼。

02、壓抑,家庭矛盾升級的“催化劑”

曾經有個街頭新聞採訪,問年輕人一個問題,“如果你今天晚上回家,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和愛人吵得比較厲害,你會有心情去面對明天的工作嗎?”

有不少的人表示內心壓力會很大。因為家庭爭吵會導致自己夜裡休息不好,更沒有心情去面對第二天的工作。當然,也很可能在工作中又產生了新的失誤,導致心情糟糕至極。

其中,有一個女孩的回答,我一直記憶猶新。她說,“我會特別期盼第二天去工作。因為這樣,我可以暫時和愛人分開,等到一天過去,我們彼此內心關於不愉快的情緒已經變淡了,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我想,這恐怕是非常好的處理因為家庭矛盾而帶來的內心壓抑的方法。她把目光的定位點放在了第二天,簡直是情商高手。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關於壓抑(心理活動狀態)的定義是這樣的:

壓抑是人的情感常態之一,用來描述情緒、感情低落、心理無力的表現。它可能來自於對眼下生活的不得意,也可能來自於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此次疫情,讓我們享受了一個特殊的漫長假期。同時,讓我們有了兩個很強烈的感觸。

特殊:基本足不出戶,情緒不能夠及時排解。

漫長:復工時間不定,經濟壓力帶來的擔憂。

就像上面我那個朋友,他的妻子是家庭主婦,家裡的經濟全部是朋友一人在承擔。而他們爭吵的源頭也是和錢有關係,互不體諒,最終變得都痛苦。

疫情,並不單單是傷害,它是把雙刃劍

因為疫情,我們可能會失去至親好友,失去守護我們的英雄,這是最難以面對的痛。

因為疫情,我們會明白生命中重要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而是愛與健康。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其經典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到,尋找人生意義的途徑有三個:第①個是工作,實現某種成功的意義;第②個是愛,關愛他人體現自我價值;第③個是忍受苦難,這些不可避免的苦難會讓你學會如何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

這裡,講一下關於忍受苦難這一點。因為就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它是我們無法選擇和迴避的,只能去面對。弗蘭克爾關於忍受苦難的意義是這樣解釋的:

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那時重要的是能夠見證人類潛能之極致,能夠將個人的災難轉化為戰勝苦難的勝利,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之成就。

也許正是因為弗蘭克爾曾經經歷了集中營,才讓他的內心變得很堅強,能更好的看待生活,去關愛他人。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面對疫情,我選擇做3件事

我們不是醫生,不能有效地判斷疫情的防治發展。最多的信息,就是關注每日的新聞。但是看得多了,難免內心會產生負面情緒。

既然,疫情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情。那就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同時又方便在家調理自己情緒的事情。因為疫情過去,我們還要繼續生活,還要選擇成為強者。

1、運動,在家裡也可以,前提是你別找藉口

不知道你有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我想你曾經在某個瞬間,有過辦健身卡的衝動。甚至已經辦了卡,卻在無數的時間內,終究還是讓它變成了一張沒有意義的卡片。

如果你想要健身,一平方大小的地方也足夠了。如果你不想健身,你會有著無數的理由,等待著說服自己早已經習慣拖延的那顆心。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聽人在提及緩解焦慮,改善情緒的時候,首推運動呢?因為人體在運動的時候,對於情緒管理上有兩方面的好處:

第一、可以轉移人的注意力,將全部精力都轉移到運動上,可以暫時緩解焦慮的心情。

第二、運動的時候可以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這種物質可以讓人保持心情舒暢,緩解緊張焦慮的心情。

那麼,在家的運動,你除了可以做做俯臥撐,仰臥起坐外,我還推薦你一款古老運動-八段錦。這個春節我每天都要和孩子打上十來分鐘,很容易學。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2、讀書,你的內心需要一盞明燈

讀書,是很多人貫穿一生的行為。那些優美的文字,不僅能給你一種共鳴,更能讓你找到生活中前行的動力和方向。

我很喜歡讀名人的自傳記、生活情感論、心理語錄等。年輕的時候可能覺得比較枯燥,現在慢慢能讀懂生活了,才發現這些話特別有哲理。

就像很多人都喜歡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陳果老師的課堂視頻。她的《關於愛情》以及《孤獨與寂寞》受到很多人的好評,引發《新京報》、《南方週末》、《三聯生活週刊》等多次轉載。

關於家庭、婚姻中的坎坷之路,每個人都有迷茫和恐懼的時候。甚至寧願坐在樓下的長凳上,看著天上的星星,也沒有勇氣回到家裡,面對那份沒有溫度的情感。

我特別欣賞陳果老師關於愛情的名言,它即使不能讓大家重新恢復對愛情的憧憬,也起碼可以溫暖你受傷的靈魂,覺得不再孤獨,敢於面對生活。尤其是這一句,簡直是靈魂之作:

不要試圖去尋找一個完美的人,因為在完美的人身邊你是多餘的。 所以愛情不是你和一個完美的人相愛了,愛情是愛了你之後他才完美。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3、陪伴,享受這漫長假期的時光

能緩解焦慮的內因,就是放鬆自己,讓自己的情緒迴歸平靜。平日裡,我們總是忙碌著,現在總算是有時間了,那就不要再吝嗇自己陪家人、陪孩子的時間了。

請放下你的手機,不要追劇,不要刷圈,也不要到處找小新聞,那些在此刻都不屬於你。

你可以選擇陪家人一起看看電視,可能那些小品、相聲、電視劇,讓你覺得很“沒有營養”,但是這份陪伴,卻可以讓你靜下來,同時收穫家人對你的認可。

你也可以和孩子下一盤棋、做一次模型組裝、或者陪他看他喜歡的節目。你會發現那些稚嫩的言語中,是自己曾經多麼嚮往的童年。

這份陪伴,不只是陪伴了他人,更是陪伴了自己已經很疲憊、很孤獨的內心。

宅家33天,朋友深夜發文“吵累了,想離”,焦慮下的情緒暴走

很多人覺得多年的婚姻,早已經讓愛情變淡了,其實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了。因為,愛情不是變淡了,而是變得更深了,深入骨子裡。只是你用只看外表的眼光,無法發現它而已。(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