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琉璃,因為燒製成本高,一般大戶人家只能在房脊、簷口等部位用少許構件進行裝飾,大量使用只能在宮殿、寺廟、佛塔等高級建築。距離成都城中心最近的琉璃廠曾被蜀藩機構所控制,極有可能承擔了為蜀王府“燒冶”琉璃建築材料和構件的使命。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了對成都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在近3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出土窯爐3座、作坊建築11座、水井2座、墓葬2座,同時還有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大量標本。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此次發現的墓葬中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趙文地券,券文直接墨寫在墊板上,依稀可辨“火穴”、“華陽縣安養鄉”等字樣,根據券文內容以及地券使用窯具的情況推測,墓主人可能為當地窯工。從窯爐到產品,從作坊到窯工,一條完整的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有趣的是,此次出土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上底部還印有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專家推測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標、標誌和款識意義,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項目現場發掘領隊易立介紹,成都外西瘟祖廟附近曾經清理出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監丁祥墓,據墓誌銘載:“(丁祥)至正德初,侍於今上,尤重其能,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可知該窯至明代仍在生產,併為蜀藩機構所控制,因此極有可能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這個區域的各個環節的考古發現比較全面,揭示了琉璃廠窯的歷史沿革、各個時期的產品面貌,裝幀工藝的特徵,還解決了生產性質的問題,無論是考古學、歷史學,甚至在陶瓷工藝學以及美術學都可以加強對琉璃廠窯產品燒造歷史的研究,今後這個遺址區要做保護或者是展示利用也可以提供一手的時政材料”。易立說到。

成都琉璃廠窯原來又被叫做“琉璃場窯”、“華陽窯”,,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為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錦江區柳江街道琉璃村6組、包江橋村1組的琉璃廠窯址開展了考古勘探和發掘。(記者王歡 圖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微博版本:

琉璃,因為燒製成本高,一般大戶人家只能在房脊、簷口等部位用少許構件進行裝飾,大量使用只能在宮殿、寺廟、佛塔等高級建築。距離成都城中心最近的琉璃廠曾被蜀藩機構所控制,極有可能承擔了為蜀王府“燒冶”琉璃建築材料和構件的使命。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了對成都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在近3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出土窯爐3座、作坊建築11座、水井2座、墓葬2座,同時還有瓷器、陶器、建築材料、窯具等大量標本。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或曾為蜀王府燒造建築材料


成都琉璃廠古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此次發現的墓葬中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趙文地券,券文直接墨寫在墊板上,依稀可辨“火穴”、“華陽縣安養鄉”等字樣,根據券文內容以及地券使用窯具的情況推測,墓主人可能為當地窯工。從窯爐到產品,從作坊到窯工,一條完整的古窯“生產線”揭開面紗。有趣的是,此次出土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上底部還印有各種幾何符號、文字和圖案,專家推測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標、標誌和款識意義,反映了當時窯戶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記者:王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