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麥產銷維持穩定 結構性去庫存還有多遠?

  小麥是產量僅次玉米的全球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全球小麥總產量僅次於玉米,位居糧食作物中第二,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總播種面積2.19億公頃,產消量前五均為歐盟、中國、印度、俄羅斯和美國。我國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播種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4%,2018年全國產量前5的省份分別是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和江蘇,合計產量佔比達79.29%。

我國小麥產銷維持穩定 結構性去庫存還有多遠?

  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逐步下調,政策導向逐步向市場化方向緩慢過渡。小麥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政策和補貼政策兩大類。其中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是通過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防止小麥價格過度下跌,維持小麥價格穩定,保障麥農種植利益,提升種糧積極性,從而保證國家糧食充足供應和糧食安全。2018年開始,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自2006年實施以來首次下調,為115元/50公斤,2019、2020年繼續下調至112元/50公斤,在下調最低價同時,通過探索開展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保護農民利益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政策導向儘可能以最小化扭曲市場為原則。

  全國小麥產銷維持穩定,重點關注結構性去庫存&品質升級。1)產量:穩步增長,單產提升是主要驅動力。2004-2019年,我國小麥總產量從0.92億噸,增加至1.34億噸,年複合增速2.52%。播種面積2016年達到2469.60萬公頃的高點後迎來3年連降,隨著各地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優化農業區域佈局等措施推進,2019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2372.70萬公頃,為過去12年新低。而隨著育種、種植技術等不斷升級,小麥單產屢創新高,2004-2019年期間複合增速為1.89%,橫向對比,我國小麥最新單產為5.48噸/公頃,僅低於歐盟的5.78噸/公頃,大幅領先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小麥主產國,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以穩定維持為主。2)消費量:整體平穩,以結構性調整為主。2006-2019年期間我國小麥自給率均值為105.88%。消費結構中,制粉消費、飼用消費、工業消費、種用消費分別佔比75%、12%、8%和5%。隨著居民飲食結構升級調整,小麥需求長期來看或呈結構性變化,小麥和水稻兩種主要口糧消費佔比均逐年下降,而玉米和大豆兩種主要飼用糧消費佔比均逐年上升。1993-2019年這26年間,主要糧食作物中小麥消費佔比由27.41%下降至16.45%,降幅為10.96個pct。而同期玉米消費佔比則由23.66%增加至41.83%,漲幅為18.17個pct。此外,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專用粉需求不斷增長,帶動優質小麥(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需求提升,目前我國優質小麥產量可達550萬——600萬噸,但仍需從國外進口300萬噸左右來彌補供需缺口,優麥年需求在1000萬噸左右。3)供需平衡表:庫銷比逐年增長,去庫存壓力仍在。國內小麥年產量連續7年大於需求量,加上進口小麥的補充,2019年我國小麥期末庫存高達1.48億噸,庫銷比高達114.84%,遠高於世界公認的合理比例40%左右,去庫存壓力仍十分嚴峻。

  國內小麥價格主要由種植成本決定,短期受供求關係影響。我國小麥價格主要圍繞最低收購價這一價格中樞波動,而最低收購價的制定依據則是經測算後的行業平均種植成本。近5年我國小麥種植成本趨於穩定,2017年度甚至出現自2003年後首降。但小麥種植收益波動性明顯,主因受小麥單產和銷售價格波動影響,2013、2016和2018年甚至出現負收益,尤其2018年每畝小麥淨利潤為-159.41元,創新世紀以來最差表現。此外,由於我國小麥進口依賴度低,因此國內價格與全球價格聯動性不強,而國內期現貨價格之間關聯度較高,小麥期貨更多發揮出價格發現功能。

  今年小麥價格或先降後升,後續需關注多重擾動因素。新冠肺炎影響或抑制部分消費,需求端大概率維持穩定甚至略有下滑;供給端層面,全國臨儲小麥庫存高企,出於去庫壓力考慮,年限較久遠的臨儲小麥拍賣價格下調或成全年主要工作之一,疊加今年最低收購價延續去年112元/50公斤的近8年底價,均或將壓制全年小麥成交均價。此外需關注新冠疫情對春耕播種的干擾、沙漠蝗蟲帶來全球糧食減產的糧價上漲預期以及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局部地區定殖影響玉米產量對小麥替代需求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