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如盲人摸象,你該如何建立和完善自已的書法系統?

華蓮生


抱庸看法與諸友略有不同。書法技藝的培塑像萬物生長,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即便落在了最肥沃最溼潤的土地上,也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天分悟性與學書得法,是最關鍵的因素。



什麼是書法的天分?對線條有強烈的感覺,對空間結構有強烈的感覺,對書法審美有強烈的感覺。具備了天賦,只是有人輕輕點拔、為你打開門栓,就可以釋放潘多拉魔盒,演繹自己的書法傳奇。

因此,書法學習不是搞科研項目,也不是帶兵打仗,非要做足這樣那樣的準備,搞兵力部署、武器配備、組織協同那一套。更多的是要循序漸進,讓其自然生長。所謂系統理論技法的構建,是隨著書學進程的不斷深入,人書俱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天分是客觀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此得法與勤奮是至關重要的。平庸之人背記理論,聰慧之人辦寫邊觸類旁通的融會理論,天才之人自已總結創造理論。所謂“五體”貫通、“系統構建”之類的說法,大多的空洞的理論,沒有三二十年的功底,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整這些東西。倒不如認認真真的進行臨摹創作的習練,這些才更實際、才更實惠。

自然生長還有一層重要的內涵,就是不要偃苗助長,書法學習不能搞突擊奇襲的跳躍式戰術,要允許它緩慢而紮實的生長。學習就像滾雪球,內核越硬越實,滾起的雪球越大,內核鬆鬆垮垮,滾著滾著就散了。人書俱老,學到那一步,就會遇到那樣的問題,然後解決矛盾問題,促進技藝的提高。不需要著急,更不能為求立竿見影,就把餅攤得很大。很多人學書為什麼想搞統籌方法、走終南捷徑,其實就是學書的功利心太強,這對書法習學沒什麼好處。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學習書法前如何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書法系統?這個問題有點奇怪,是不是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開始學習書法之前,就把這一輩子如何學習書法的路子就定下來,第一步學楷書或者隸書、學誰的字帖?第二步學誰家的行書,應該選什麼字帖?第三步等等,如何一步一步的學習?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大可不必。我從以下兩點來說明一下:

不能提前設置一個框架把自己框起來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的事情,而書法恰恰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情,人生的不同階段,根據閱歷的不同,性情愛好會不同,所以你現在設定下來的路,以後未必會喜歡走。

在還沒學習書法之前,我們對書法的認識可以說是零,這個時候你來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書法系統,是不是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就像一輛越野車在隔壁上行駛,需要在行駛的過程中不斷地矯正方向才能達到目的地。

學習書法也是這麼回事,一開始我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書家的字帖開始學習,學習過一段時間後,隨著我們對書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和理解,你原來不太喜歡的字帖,可能會重新去審視它,喜歡上它。

例如我就是如此,早期喜歡柳楷,最討厭顏楷,那時才十幾歲,也沒人教,就是自己買書看書學習。那時聽人家說趙體不好,太軟俗了,趙孟頫人不好是貳臣等等。可是後來成年之後,學的東西多了,瞭解的多了,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之後,再看這些書家的作品時,想法就改變了。

小的時候最看不上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現在在重新審視的時候,竟然被它深深地震撼了,遠隔千年還能感受到魯公那份悲痛的情緒,才明白為何這件作品被譽為“第二行書”了。看完中國書法史後,對趙孟頫的認識,由小時候的不屑變為深深的敬佩,他的字更是喜歡的不得了,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趙粉了。

學習書法臨帖,就是在不斷地自我修正

我一直都很喜歡啟功先生的字,因此對他學習書法的經歷也有意多去了解了一些,他的這些經歷我想對您會有所啟發。

啟功先生早期是學習唐楷《多寶塔》和寫經小楷,二十多歲時開始學習趙孟頫的書法,臨習趙孟頫的《膽巴碑》,學習了一段時期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用筆有些板滯,缺少用筆之趣。於是又開始學習董其昌的用筆和用墨,從董其昌的書法中學到了董的流麗、飄逸之趣。但是這個時候又發現字有點缺乏骨力,於是又開始學習歐陽詢的《九成宮》。

這就是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第一個階段,在他的《論書詩》中有記載“先摹趙董後歐陽”,先從趙、董的清秀、飄逸,轉向歐陽詢的端穩、嚴謹。我想這跟啟功先生的年齡和閱歷有很大關係,年輕時和中年時人生的態度會發生變化。

進入晚年的時候,又學習柳公權的《玄秘塔》,取其結構體勢上的勁媚,這樣一來通過學習顏、趙、董、歐、柳各家,然後經過融合與互補,形成了啟功先生自己的書法風格。

從以上論述中,我的結論就是,不要過早地給自己定下來必須學完這個之後再學那個,好高騖遠。先把眼前的東西學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不斷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學有所成之後再根據自身的喜好,再決定下一步的方向。

以上只是本人拙見,僅供參考,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書法知識。


翰墨今香


學習書法前,還沒有完整系統的書法體系,如何完善自己的書法系統?

開始學書法,沒有頭緒,一如盲人摸象,一頭水霧,如何破解,這就要粗略瞭解書法史的大體概況,知其四體八法知識,瞭解各朝代的書法家的經典作品,具有啥樣子的風格,一般習練都是學古人經典,因此瞭解後,則有選擇那一方面是適合自己的習練入帖。


至於自己的系統練習,還沒有必要,現在只能先學習基礎筆畫,其二有了一定的基礎筆畫的完善,可以再有自己的發展意向。是否精工一體,或擅長行書,草書?

針對自己的特點,可以由初期階段走到自己的專攻某種書體。或哪一家書法的風格,取決與自己的愛好興趣,以及自己的稟賦才智,找到與自己靈犀相通的書法風格,

這才有自己的書法完整的系統。建議自己經過初期的習練中,發現自己的書法稟賦在哪裡。只有實踐才可能知道自己的愛好特長,僅僅靠別人理論的指點,算是學習參考之,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相信自己的直覺,藝術的東西感性很重要,想象力是藝術的翅膀,藝術的創造力的精神支柱。



不斷的在實踐,方有靈犀觸動。因而,想要系統學習,讀書書法史,刻苦習練基礎,後有成系統性。


狂喜淡墨a


這個問題說到點子上了,書法學習必須系統,頭腦裡要有清晰的脈絡,照著本歐陽詢的字帖閉門造車基本就悲劇了。以楷書為例,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漢所有楷書,但隸書是主流,至曹魏時期,鍾繇是楷書大家,但是他的楷書隸書筆意很濃。

成熟的楷書出現在東晉,王羲之是最關鍵人物,他的一系列傳世小楷作品端莊秀麗,其中尤以《樂毅論》為第一。同時期北方地區的北朝以魏碑體為主的楷書也精彩紛呈,但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戰亂動盪,文化上沒有傳承,只留下一些摩崖和墓誌,《龍門二十品》是經典。說會南朝楷書,陳隋時期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九世孫,繼承了楷書正溯,代表作為《真草千字文》,唐就不多說了,初唐虞歐褚薛四家,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唐代是楷書的巔峰,也讓楷書走向死衚衕。元趙孟頫跳過了唐代重新最尋魏晉筆法,在唐楷外又開闢了一條新路。


宋代刻版印刷書籍大量使用,裡面都是用的規範的宋體,楷書的規範性實用性日漸重要,藝術性嚴重下降。明代文徵明的小楷獨步天下,小楷也只是抄寫工具而已,總體對楷書不待見。明末清代由於行、草、楷書的媚俗化與館閣體的盛行,文化界開始了書法復古運動,篆、隸、魏碑重新煥發了藝術生命,篆意入楷,隸楷結合,讓楷書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進入當前新時代,書法教育體系已經非常系統完善,書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已經遠遠超越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楷書的學習也呈現多重面貌,喜歡秀美的學晉唐,喜歡粗曠的學魏碑,無論學什麼只要學到位都可被承認。但是有一點要清楚,書法學習一是繼承傳統,二是推陳出新,綜上所述,歷史上就是這樣的。那些死抱著一個歐陽詢不放的簡單模仿者,毫無藝術價值可言,不管是花了多少錢在網上宣傳,不管是開多少個營銷號忽悠,最終還是要被拋棄的。


張偉評論


所謂的書法的完整的系統,我覺得包括書法5種書體的臨摹和創作,同時還要精通書法史以及文字學。

在學習書法之前,我們都沒有也不知道書法有這麼龐大的系統,即使老師當時給講了,我們也未必能夠理解,直到我們自己親身體驗了,才知道書法的深奧,初學書法,我們都如盲人摸象,一點一點的嘗試。


隨著我們的學習,知識面總會不斷的擴大,尤其是通讀了書法史以後,會對書法有一個整體的概念,這個時候也越來越清晰自己該怎麼走書法這條路,接下來該向哪一個方向努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書法老師要求學習書法必須讀書法史的原因。

最難解決的還是五種書體的臨摹和創作問題,如果沒有機會去大學書法專業學習,可以報一個函授班,以前有朋友參加過,他們是按照學年制的,整體課程安排也比較合理和系統,如果自己很自律,買書在家學習也是可以的,但還是要定期參加技法的培訓班,有些東西是需要老師當面示範的。


能夠做到這些,僅僅代表把書法系統的學習了一遍,可以說是入門了,真正要建立自己的書法體系,則需要自己一生的時間去搭建。

這個體系不僅包括書寫的技法,還包括自己在文學、藝術上的修養,在書法上叫字外功。

搭建自己書法體系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沒有人陪伴,也沒有老師給指路,需要靠自己摸索,完成的早晚和優劣就要看個人的天分和努力了。

真應了那句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書法基礎可以突擊訓練,但是風格無法強求,誰也不知道自己最後會寫成什麼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也是書法的樂趣所在吧,誰喜歡一眼看的系統的學習書法到的結果呢?


人磨墨,墨也在磨人,在此中尋找自己的快樂吧。


不二齋



這是一個非常欠思考的提問,嚴格意義說有些無知。沒有學習書法前,毛筆都不一定會用哪裡來的書法體系,而且還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書法體系。盲人摸象都談不上。因為你有任何的條件,就像蓋房子那樣,一有相應的資金而沒有一點適合建築的材料,就是要去設計圖紙有有有材料才行。就在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談建立與完善。看來要做無米之炊了。



其實題主的意思可能是說該如何進行相對系統的書法基本技法的學習與臨摹練習。其實非常簡單,通過老師或自己首先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然後進行臨摹練習就行了,首先選擇一本專門講授點畫、l偏旁部首、結構、章法、讀帖或描紅臨摹練習的字帖,按圖索驥,一步一步臨摹鍛鍊下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每一塊磚的質量都做紮實的有有質量了,然後就有了建設高樓大廈的原材料了。也就是說能夠精通一家之法,然後再遍閱百家的學習過程中才有資格談什麼建立和完善什麼自己的書法系統。

實際上這個

說法還有些好高騖遠了,選擇一本字帖,堅持少而精,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去臨摹鍛鍊就可以了。學習書法之前或之初,做好基礎工作為本。本立而道生。


把附圖所羅列內容紮實臨摹學習精通以後在談什麼建立與完善吧。做不到這一點一切都是空談,都是空中樓閣。


翰墨書道


一句話:必須找到好老師!沒有好老師,一切都是浮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