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小簡史 「Orpheus」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西方音樂史中最巨大的話題。古典-浪漫時期的承前啟後者,交響樂嶄新意義的開啟者,徹底影響現代鋼琴演奏的作曲家,一個用音樂給人類精神帶來解放和自由的時代縮影。他為藝術史帶來太多意義,因此2020年人們要用一整年紀念他。

因為沒有資料記錄貝多芬的準確生辰,所以教堂記錄中貝多芬的受洗日,也就是1770年12月17日便被看作他人生的起點。他在德國波恩出生成長,22歲來到維也納直至1827年去世。此時正值歐洲近代史大變革的高潮:思想解放、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輝煌與隕落,也正因此貝多芬的人生和作品充滿複雜性。美國文獻學者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著有一套重達五冊的貝多芬生平專著。我們在這裡將貝多芬人生中的重要標籤濃縮進一篇文章。

父親

贝多芬小简史  「Orpheus」

貝多芬父親Johann

約翰內斯·範·貝多芬(Johannes van Beethoven),一個嗜酒如命的職業男高音歌唱家。據貝多芬家的鄰居,麵包房主Theodor Fischer回憶:他是個名副其實的酒鬼,幾杯下肚立刻變得精神百倍、興高采烈。小貝多芬從小學習鋼琴、小提琴和管風琴,對音樂過人的天資讓他的父親產生一個想法,把他複製成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但沒有莫扎特那麼幸福,貝多芬的童年伴隨著父親的粗暴對待。老貝多芬在家會客,路德維希坐在鋼琴上彈奏幾個和絃,會被父親呵斥:瞎搗亂,滾開,否則我大嘴巴抽你。但他還是做到了,7歲的神童貝多芬第一次舉行公開演出,12歲進入皇家樂隊任第二管風琴手。

偶像莫扎特

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弗蘭茲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兄弟,也是一個莫扎特迷,1784年他作為選帝侯來到波恩,同時也帶來了莫扎特創作的音樂,這讓貝多芬對維也納和他的偶像更加神往。

贝多芬小简史  「Orpheus」

青年貝多芬在莫扎特面前演奏

16歲時貝多芬被允許前往維也納學習,人們期待他從維也納得海頓和莫扎特之真傳後歸來,然而母親的去世令貝多芬提前結束了第一次維也納之旅。返回波恩後,貝多芬不得不擔負起所有的家庭責任,照顧兩個弟弟和終日醉生夢死的父親。

倫理觀

“苦難,不幸的人類,我的藝術為他們效勞。”少年時期的貝多芬已經擁有了堅定的自我理想和價值觀。一方面因為波恩在法國革命及康德的影響下,理性、自由的新思潮已十分興盛。亦或是希望從父親留下的心理陰霾中拯救自己。

海頓

再次來到維也納後,貝多芬開始跟隨海頓學習作曲技法,但性格倔強、特立獨行的貝多芬認為並沒有從海頓那裡得到收穫,沒有多久這段師徒關係便一拍兩散。

自由

1794年法國革命軍進入波恩,選帝侯宮成為歷史。此時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生活狀態起起伏伏。一個自由職業的音樂家,除了不停地創作、出售自己的作品,只能四處教學維持收入來源。

熱愛藝術的維也納貴族賞識和追捧他的才華,譬如李希諾夫斯基親王,他為貝多芬提供了優渥的創作條件,住所、資金、樂器一應俱全,他的名字常出現於貝多芬作品的題獻中。

雖然貝多芬不再需要為生計擔心,但這也把他的生活關進了一種包辦式體制中,在一次親王的宴會中,貝多芬因被強迫為法國官員演奏而憤然道:“皇親國戚,您的尊貴來自於偶然的出身,而我完全成就於我自己。親王以後還會有千萬,但貝多芬只有一個!”

贝多芬小简史  「Orpheus」

畫像上的貝多芬(約瑟夫·馬勒作於1804-1805年間)

職業計劃

最初引發維也納聽眾轟動的,其實是貝多芬的鋼琴即興演奏。人們形容他的演奏讓人熱血沸騰,像“掙破所有緊縮的鐐銬”。隨後他的鋼琴奏鳴曲開始走紅,"悲愴"奏鳴曲常常在各類演出中上演。

1800年後貝多芬的作品成了出版商爭奪的搶手貨,“只要我開價,出版商就會付錢”貝多芬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劇院,一場貝多芬獨立主辦的音樂會上《第一交響曲》面世獲得巨大成功,這部顛覆性地以連續屬和絃和經過屬和絃加開篇的作品告訴所有人,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交響樂

“那些曾經出版過的交響樂,從沒讓人感受過這樣的龐大與震撼”,一位當時的樂評家這樣評論《第二交響曲》,更不必說從第三交響曲開始的其餘七部作品。不同於海頓交響樂“一打一打”的產量,貝多芬賦予每部作品完全獨立的“自我”。更多的戲劇性、能量、尖銳的衝突,兼有飽滿、深邃的平靜。貝多芬生前並無太多機會親自演繹自己的作品,其中1808年12月2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的一場慈善演出被載入史冊:在沒有取暖設施的劇院裡,貝多芬連續指揮並擔任獨奏鋼琴,首演了《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合唱幻想曲》,這場演出從下午6點半開始,長達四個小時。

貝多芬的音樂總是內容新穎,才思泉湧的,但也有晦澀艱深,多次聆聽仍難得其解的作品。當時的保守派評論家也曾用“花哨古怪”或“恐怖的和聲”評價它們,尤其今天被奉為神來之筆的晚期鋼琴奏鳴曲和絃樂四重奏,也曾被詬病“聽上去像漢語一樣難懂”,這類作品被認為違背了所謂“正確的音樂美感”。貝多芬視這些抨擊如無物,“真正的藝術是堅定執著的,絕不能流於諂媚。”

贝多芬小简史  「Orpheus」

貝多芬生前使用過的助聽器

失聰

1797年,27歲的貝多芬已發覺自己的聽力下降,到1801年不斷受到耳鳴和聽覺過敏的折磨。1814年起必須藉助助聽筒生活,1818-1819年後完全失聰,只能使用他的“對話冊”與人交流。他忍受這痛苦和與世隔絕的孤獨,“唯有藝術是阻止我自殺的理由”,他在“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寫道。

永恆的愛人

“我的天使,我的全部,我的我!”一封貝多芬遺物中發現的沒有署名的情書,日期1812年7月6、7日,寄出地Tepletz,目的地“K”。信中訴說了貝多芬對渴望與這位“天使”、“永恆的愛人”共同生活的肺腑陳詞。

儘管學者們紛紛投入這場“搜捕活動”,但這封信的女主人仍然是個迷。從僅有的線索中可以推測,1812年7月寫信之前,貝多芬與她在布拉格有過短暫的相處。根據這個條件,多數候選人可以被排除,Josephine von Stackelberg和Antonie Brentano存在最大的可能。雖然無法證明Josephine von Stackelberg這段時間在布拉格出現過,但她與貝多芬擁有多年深厚來往甚至戀情,但各自的生活境況阻止了兩人的結合。

Josephine 的女兒Minona von Stackelberg在1813年4月出生,被認為是貝多芬的骨肉。2020年雷根斯堡劇院將首演一部以此為題的歌劇新作“MINONA ”。

贝多芬小简史  「Orpheus」

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第九”

自1814年後的十年裡,貝多芬沒再有新的交響曲演出,直到1824年5月7日,引爆了克恩頓門旁劇院(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前身)的第九交響曲,這部交響曲由倫敦愛樂者協會邀約,費用50英鎊。維也納首演的完成得力於所有貝多芬粉絲的齊心協力。演出準備工作混亂且成本高昂:6個印刷匠同時處理貝多芬龍飛鳳舞的手稿,歌手們緊張排練終樂章的合唱。據說首演徹底點燃了觀眾,曲終歡聲如雷。未成想,還沉浸在興奮中貝多芬突然冷水澆頭,總共2200古爾登只有420留給了作曲家,頗為惱火的貝多芬斥責朋友中有人欺騙了他。2003年貝多芬第九首演的打印原稿在蘇富比以300萬美元拍賣。

結束

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離世,死於肝硬化。3月29日,兩萬維也納人參加了他的送葬儀式,他的墓位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 [Doc]key=貝多芬[/Do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