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在所有中、小學課本中,語文書是最難編撰的一本,為了它們教育專家死了不少腦細胞。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經典作品太多了,要把5000年文明中的經典都濃縮到幾本教材中,談何容易。所以能入選得了課本的文章,其實都是打敗了無數作品的。

或許正因如此,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篇散文,能入選課本從某些角度來看當真算是個“奇蹟”了。此文名叫《口技》,大家應該還有印象,畢竟他入選中學課本多年,是幾代人的回憶。讓我們來看看全文:

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為何說它入選課本是“奇蹟”呢?首先,作者名氣不算大,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林嗣環,說起來在清朝也算是一流文人,但放到幾千年文壇裡,就連唐代二流詩人的名氣都比不上。其次,《口技》不是詩,也不是詞,而是一篇文言文散文,題材上寫的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只是記錄了一位口技藝人的表演。再次,《口技》的出處也不算很牛,它出自清人小說集《虞初新志》,與《史記》、《詩經》等經史集相比,確實不算有什麼大來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散文古代名家點評很少,基本上屬於被大師們忽視的作品。

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但就是這樣一篇文章,卻得到了教育專家們青睞,哪怕這篇散文其實並不適合孩子們讀,他們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在入選課本時,專家們是刪減過部分內容的,刪減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搖其夫語猥褻事。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染,床又從中戛戛。

(第二部分)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溺桶中聲”、“ 既而夫上床寢,婦又呼大兒溺,畢,都上床寢。

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這兩節內容,都是被刪掉了的。刪的原因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第一部分是夜深後,夫妻二人的夜間生活;第二部分,則是一家三口半夜起來上廁所。第一部分內容若是不刪,這篇文章是根本不可能入選課本的,那“床又從中戛戛”叫老師如何和學生解釋呢?第二部分內容,同樣不太上得了檯面。

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像這種刪減原文中的幾句,讓它適合孩子們讀的情況課本中是比較少見的,但教育專家們為了讓它被孩子們讀到,還是這樣做了,這是為何?它到底牛在哪兒?其實就是6個字:夠精妙、夠特別!

全文詳細地記錄了一次口技表演,只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口技藝術就寫出了起火前後的場景。它能入選課本,至少讓中學生們有以下收穫:

這散文到底牛在哪?明明不宜孩子讀,專家也要想盡辦法讓它進課本

首先,讓它們意識到民間藝人有多牛,口技是民間曲藝中的一種,很多學生在讀完這篇文章後,才知道了口技這項技藝,這對傳承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極重要的。其次,論文章的遣詞和文字,也確實是夠精妙,作者的文字精彩程度完全不輸給口技藝人的表演,這種散文在幾千年文壇都是很少見的。

確實要感謝第一個提議將此文收錄課本的專家,雖然不知他是誰,但能在幾千年文壇裡發現這樣一篇被古人忽視的經典,讓它成為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確實是夠牛!當年讀《口技》的時候,大家被漢字的博大精深和傳統藝術的力量震撼到了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