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國之萬古江河

許倬雲,先後在臺灣、美國和香港等地執教並長期生活。因此思想維度融貫中西。與之前《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有著相似的經歷。

讀書過程:

這本書用時兩個月才讀完,除了個人雜事幹擾外,也確實因為這本書內容非常宏大。彷彿長軸書卷慢慢展開一箇中國,當自己緊緊盯住其中一部分被吸引時,會發現其深度亦深厚不可見底。因此這一遍只是慣性通讀,此書適合慢慢品。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按照時間線展開講述中國發展歷程,但這不是一本通史類型的快餐知識普及書籍。而是通過歷史發展,梳理出深埋表象下面的一條脈絡。從上古傳說找到現實考古證據,推理其中發展的真實性部分,以及其對應後來中國發展的影響。之後對於歷朝歷代的敘述講解也並非歷史事件的簡單敘述,作者找到其中發展的規律,以及中國文化意識層面的成因。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3分,接近於神作。雖然同是講文化,但它與之前介紹的《鄉土中國》不同,《鄉土中國》將厚重化為輕薄,《萬古江河》是信手拈來的輕薄,拓展為深沉的厚重。

個人讀後感

作為一名業餘歷史愛好者,時常也在思考讀歷史是在讀什麼?剛剛好藉此平臺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初中語文課本里載有英國學者培根的話:讀史使人明智。我曾經信以為真,進入佛家語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階段。在這個階段我不斷填充自己的讀史量。同學朋友羨慕我能博學多引,“讀史”作為一項愛好也滿足了我的心裡虛榮和成就感。這段時間讀史以傳統史為主《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極簡歐洲史》《近代中國史》這類。(其實徐中約版《近代中國史》也很厚重,這本書先是以英文發表,而後翻譯成的中文)

後來讀來讀去,漸漸發現歷史事件是死的,都是已經發生的過去事實,大部分已經蓋棺定論,雖然還有很多有爭議的事件,但是在細枝末節推敲那是史學專家的事。對於我這樣一名業餘歷史愛好者,它還能給我帶來什麼?這時的我對自己的愛好產生迷茫,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階段。這個階段我讀的書都是“偏”“雜”“奇”為主,以獵奇來填充自己由於迷茫帶來的精神空虛。這段時間讀的書是《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隱公元年》《春秋大義》《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是《王陽明:一切心法》等,偏向人物傳記類的較多。

直到後來讀了一些備受好評的大作,如《庸人治國》《鄉土中國》《黨員黨權與黨爭》以及這本《萬古江河》。這時候才發現,原來讀那麼多其實是在讀“規律”,之前所讀一切只是歷史的表象。真正使人明智的是善於從發展運行中找到深埋其中的背後邏輯和底層規律。一切歷史事件以及行為發生的背後都有其必然規律,對於政治書中所言:不是英雄人物創造歷史,而是廣大群眾造就歷史。這句話也有了一些感觸。現在還遠未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也許一生都不能達到,但是現在對於自己的這一愛好至少不再迷茫。也許會成為一生的修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