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羨慕陶淵明的生活嗎?為什麼?

菩提非樹LW


像陶淵明一樣生活

看著門前的青山發呆,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副優美的畫面:在一片菊花地裡.一位叔叔正在賞花,他,就是我最羨慕的先輩--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普通的詩詞.卻寫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在秋天,菊花隨處可見,他們隨風而舞,好似嘻戲嬌鶯,猶如窈窕淑女.美;真的很美.

山高路遠,採菊東籬下,是我期盼的地方;悠然見南山,是我渴望的場景.陶淵明.是我心中的偶像.

如果有可能,我多麼想像他一樣,淡薄一切名利,拋除一切雜質,去尋找生活中的情趣.但是不能,我還是個學生,我還要學習,我還要成長.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他的精神,更是為官之道,就像那句話一樣:做官要像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做人要像竹子一樣,挺拔而堅韌.

我羨慕陶淵明的生活,與青山做伴,與菊花為友.怡然自得.心曠神怡.

愛屋及烏,因為喜歡陶淵明,所以也很喜歡菊花,秋天一到,馬路邊;公路旁,處處都是他的美麗倩影,風兒吹來,絲絲菊瓣輕輕搖擺,伴隨著淡淡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它的精神.在生機勃勃的春


太祖趙匡胤


我從小出生在農村,也過習慣了農村的生活。這也與小編的農村環境有關,我那農村山特別多,這也造就了山青水秀的清靜環境!我喜歡釣魚成就了我平靜心裡的性格!

在我的家鄉時不時釣釣魚,放放地籠子,以前也捉野兔放夾子(現在不會,三有保護動物野兔也少了)。悠哉悠哉

長大成家了,不得不去城裡拼搏賺錢養家!也厭倦了城市的喧囂繁華!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賺錢養家!

我羨慕華農兄弟的竹鼠養殖生活,我也羨慕李子柒的美食農耕勞作。也只是羨慕被歲月這把殺豬刀一刀一刀摧殘!



文成成記


羨慕非常羨慕!曾經我出生在農村,那時候非常向往城市裡的生活,覺得城市裡好好啊,進門就關著門,還要換拖鞋覺得好有儀式感。後來家裡有錢了,搬進了城市,我覺得還是農村好。沒有親近感,大家回家都關著門,太孤單。每次會農村聞到那個柴火味兒我就使勁聞,覺得好親切啊,泥土的腥味兒我都倍感親切。在農村我吃箇中飯我端個碗,可以從村東走到村西。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看看陶淵明的詩,寫的多美啊。在南野開荒,開多少都是算我的(古代是這樣,鼓勵開荒)保持著樸素的田園生活。房子周圍有十餘畝地,茅草房有八九間(他說的可不是完全用茅草做的房子,是茅草加泥土。那種房子冬暖夏涼,住過的人都知道)柳樹的樹蔭蓋著房子的後簷(夏天干完農活兒,在樹蔭下休息,在來碗涼茶別提多爽了。懂的人都懂)庭院前還有很多桃樹李子樹(這個時節可以賞桃花,果實熟了還可以吃水果)遠處的村子隱約可見,還飄蕩著炊煙(柴火做的反特別好吃。煮的那個稀飯那才叫香。真的,城市裡的稀飯就是米湯加米)深巷裡有狗再叫,雄雞在桑樹頂上叫(雞叫要吃飯啦)庭院裡沒有瑣事幹擾,房內又悠閒。臥槽(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走天下)這不就是最嚮往的生活嗎。


小柴歷史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大概指的是陶淵明寫的那首歸田園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生活,想象的世外桃源,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能存在過,雖然閉塞缺可保生命無憂,不受戰亂流離之苦,生活苦一些不要緊的,關鍵是能活下去。

陶淵明的想象力夠豐富的,還寫出來新樂《桃花源記》,一群人離開現實世界生活了幾百年還活的很幸讓他很羨慕。理想中的烏托邦在現實中是很難存在的,因為人畢竟是要生活在社會中的,單純的以裹腹為目的逃離文明社會是不太明智的,人要吃飯穿衣,要吃鹽,耕種需要種子和農具,生活需要各類生活必備品,這些可不能自給自足的,需要和外界交換的。逃離現代文明只能心裡想想罷了。

人除了溫飽還要有精神信仰,小孩需要教育,文化要有傳承,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兩代人可以,時間長了人要退化的。

陶淵明仕途鬱郁不得志,說好聽點不為五斗米折腰,說難聽點就是逃避。他嚮往的田園生活看起來很美,但與他的內心向往是不相符的,採菊東西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你不用去桃花源也可以呀。偶爾去轉轉也可以呀。

做人遇到困難不能像鴕鳥一樣把腦袋埋在土裡去逃避,而是應該積極去面對。你說是不是!


小劉白話歷史


但凡職場不失意,有誰會願意去過田園生活呢?

寒窗苦讀,走親訪友找關係,說好話,送大禮,不就是為了能有個一官半職,找個好工作,過舒適日子嗎?陶淵明年輕時也是有夢想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二十歲便過起遊宦生活,四處打工找機會實現抱負,前前後後出山做了五次官就是最好的證明。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不就是人生的樂事嗎?如果仕途順利,符合自己所想,誰又願意放棄功名利祿而去追求所謂的淡泊名利呢?

陶淵明因喝酒誤了政務,被領導責怪而辭職;又因要討好上級派來巡察工作官職比小的督郵而憤怒,發出“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的憤慨,索性辭官隱居。有多少人羨慕能向陶淵明一樣,遇到苛刻的領導來找麻煩時,敢跟領導互懟“我去你的,老子不幹了”,然後撂挑子走人,還不是低三下四討好領導,跟領導說保證完成任務,然後加班加點經常熬夜,早上還要早起擠地鐵公交,遲到還要扣錢,甚至有人為了錢還出賣尊嚴。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生活,日常吃完飯田間地頭走一走,聽雞鳴狗吠,聞花香鳥語,或坐下喝喝茶,看看書,發發呆,多麼愜意的生活。

但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享受田園的生活,也就要承受田間的苦。“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貪黑,而辛辛苦苦的勞動換來的成果卻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連家裡吃飯喝酒錢都沒有,經常靠親人朋友接濟,甚至請客的人都不認識也去喝酒。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田園生活也許就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生活吧。

而我們還是選擇了在城市裡努力拼搏,雖然我們羨慕陶淵明的生活,但對都市的物質等的慾望,我們選擇了忙碌的都市生活。


朕驚歷史


非常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每個對於生活,都有這屬於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也說不清自己羨慕不羨慕陶淵明那樣田園生活,但是如果晚年能像他一樣,在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體驗。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著一份田園情懷,只是經歷有所不同罷了,陶淵明因為看透東晉官場的黑暗,所以在他二十歲出仕,到他最後任職彭澤令一共出仕了七年 。

在這短短的七年,他完成自己的人生仕途,寫了《歸來去兮辭》,徹底迴歸田園,無論後來誰來勸他都沒有出仕,

在陶淵明身上所表現的不只是一種生活,同時他內心的那種不被外物所影響的情懷,在當時都是彌足珍貴的,

在陶淵明出仕的七年中,他不是沒有任職過有前途的職位,他甚至任職過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來劉宋的開國皇帝),

陶淵明自己也曾經動搖過,但是他的內心卻從未離開過田園生活,他所描述的田園生活,也會成為現在我們所向往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最後是一些人物對陶淵明的評價

孟浩然《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賞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王維 《偶然作》: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鬥。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李白《九日登山》: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韓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時讀《醉鄉記》,私怪隱居者,無所累於世,而猶有是言,豈誠旨於味邪?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於是有託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羶……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林逋《省心錄》: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功臣、義士等,何耶?蓋顏子以退為進,甯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歟。

歐陽修: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蘇軾: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嘴痕


謝謝你的提問,現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

提起陶淵明估計知道的人只有一部分,而提起“桃花源記”想必知道的人就多了,小學課本里著名的篇章嘛。那時候礙於歲數太小,即便當時老師已經講述的“舌綻蓮花”“妙語連珠”,可真能理解透徹的,基本屬於“零”。沒辦法,那種成年,尤其是古代成年人的隱世生活,非是小學生們能開悟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不可否認,桃花源記裡面記載的生活環境,如今回想起來,確實挺讓人心馳神往。在大城市打拼累死累活打拼大半輩子,等到退休後,回頭一看!唉,還真不如人家。比什麼?房子,人家有。車子?人家不出遠門。票子?到老了房貸都未必能還清。經過一番對比博弈,說不羨慕陶淵明還有點不現實,至少陶淵明每天耕耕地,寫寫詩,基本就能夠養老了。

可仔細想想,陶淵明的生活,真的適合現代人嗎?

首先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時期,那個時代人類的“科技樹”估計還處於半原始的狀態,所以像什麼“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之類的理想,幾乎是不存在的。封建社會兵荒馬亂的,“安全”兩個字絕對屬於奢侈品。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最好的影射,雖然也有作者杜撰的東西,可裡面確實也倒映出了那個時代的悲涼。

所以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並不適合現代人。遠的不談,僅僅是那種無聲無息的枯燥,就使人跟中了虛竹的“生死符”似的,難受的緊。陶淵明是文學大家,愛好也很簡單,舞文弄墨,詩詞歌賦。試問當下有多少人,能做到一週不玩手機?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群體,都做不到。即便剩下的那百分之一,也是手機沒電了。

因此現代人就乖乖的生活在現代就好,穿越劇都是編導們歪歪出來的,古代哪有想像的那麼美好。少年時也曾幻想過要當隱世高人,結果一部《尋秦記》,直接將自己拉回了現實!


衣袍公子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園生活誰不喜歡,但前提是人們只是喜歡田園詩中那種極致美感的意境而不是生活。永遠要記住任何年代沒有錢的話是玩不出浪漫和情調來的。

首先陶淵明並不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他從二十歲就開始了所謂的遊宦生涯,遊宦生涯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到處當官,他在《飲酒》其十中是這麼說的: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可見四處留下了他當官的足跡,後來短暫在家無非是覺得官職太小,否則他二十九歲時也不會出任江西祭酒。之後時而當官時而辭職閒居。最後一次當官是公元405年8月,任彭澤令,11月正式辭職歸隱,開始了隱居的田園生活。

我們可以算算,陶淵明公元352年生,公元427年卒,活了75歲。這個陶淵明總共當了32年的官,當然其中有時候短暫歸隱忽略不計。我如果說他當了一輩子官應該沒人質疑吧。當了一輩子官,賺夠了朝廷俸祿,退休了享受生活就是這麼回事。答案出來了,老百姓整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整天為吃喝忙碌,哪有功夫去閒情逸致,哪有心思吟誦: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要知道民以食為天,物質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精神上的追求,都快喝西北風了還談什麼風花雪月,說什麼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沒這麼多感悟!

現在的人如果真羨慕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那太好辦了,直接到農村去生活不就得了,農村不就是田園嗎?農村空氣好,綠樹成蔭,芳草悠悠,到處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氣息,既然那麼喜歡幹嘛都一個個跑到城裡來受罪,承受著房貸的壓力過房奴的生活?東晉官員的待遇你想象不到的優越,據蕭統《陶淵明傳》說“陶令的佔田是三頃”。一頃15畝,三頃45畝。因此說陶淵明就是個大地主沒誰有異議吧?除了地外,朝廷還發米、錢等。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他早就賺夠了,你敢不敢辭去月薪五千的工資跑到農村種地呢?

所以說,人們只是喜歡陶淵明詩歌中的那種田園意境,也都喜歡李子柒那種美輪美奐的田園圖畫,但真的要去過田園生活,如果沒有陶淵明的財力資源做支撐,還是踏踏實實在工地上搬磚比較好!


鄭非夢妙文


曾幾何時,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或願望:“等我有了錢,就離開這喧囂的城市去鄉下,搞個小庭院,種一片菜,養幾隻鴨,聽蛙叫蟬鳴,看小橋流水,悠哉悠哉”,可能話不完全是這麼說,但意思是這個意思,可以說是充滿了陶淵明式的返璞歸真與歸我田園的美好願望。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份美好或許只能在心間,卻並不可行。

陶淵明的生活,看似美好,實則是無奈,是消極退避

陶淵明,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詩人,可以說在唐詩之前最偉大的詩人了,曾經多次為官但屢遭不順,最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離去,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陶淵明的歸隱除了看不慣當時官場的蠅營狗苟,更多的是他本人的無奈,逃避,官場歷來如此,但清官也層出不窮,一個人逃避可能會引起一群人的不幸,好人不作為,亂象遍叢生。

陶淵明的詩詞雖然讀起來都讓人感瀟灑飄逸,但無不暗含著消極避世的情結,不管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還是《五柳先生傳》,亦或是《桃花源記》。人來到這世上不管怎樣都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消極逃避不是辦法和出路。退,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退無可退;進,才可能“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題主的問題暗合的是時下“逃離北上廣”的說法,本質是所謂的“笑傲江湖”情結

逃離北上廣,逃離大城市,在鄉下就能生活好嗎?子女教育怎麼辦?風景是好了,空氣也新鮮,吃穿用度,看病就醫就方便了麼?現代人最享受的是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所帶來的成果,而這種成果,只有在城市才能完美體現,“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你真的捨得麼?

逃離北上廣,無非是想逃脫繁重的勞動,理不清的人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人就是江湖”,你逃得了嗎?


字匠甲


不羨慕

在當今社會壓力大的背景下,有很多人嚮往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棲居生活。以前我也很羨慕,可是經過今年疫情,我也算過了這種生活,現在我是沒一點興趣了。

一千多年前,陶淵明因為厭倦了勾心鬥角的職場生活,放棄了公務員的工作,回家耕地為生,甘於清貧,依然自得其樂,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這種生活方式在任何時候都讓人嚮往,憧憬。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死後由朋友劉宋著名詩人顏延之所諡),故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沒落仕宦家庭。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於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於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與世長辭。他死後,後人稱之為“靖節”。故他的墓亦稱靖節墓。

可是在我們真正的生活中,這樣太難了。在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真正的隱居生活幾乎無法實現。也有一部分人,跑到終南山上去隱居,可是他們真的是在隱居嗎?也不過是另類的討生活罷了。

我作為一個農民,可以說世代相傳都是這種隱居清貧的生活。知道其中的苦與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好歹有這種機會,像我們農民遇到苦難時,想要找五斗米,都是奢求。現在我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起點。一是不敢羨慕,二是不想羨慕。

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影響,至今為止仍然被困在家。也算是體驗了一把隱居。可是真心受不了啊,可能我們的境界還達不到吧。

現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陶淵明的人生觀念,越來越多人喜歡,可是我們的國家要發展,我們的家庭要維持,我們的孩子要教育。這就逼迫著我們要努力的奮鬥,我們現在離不了“五斗米”,必須要為“五斗米”折腰。這也就註定了,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追求,不好實現。

想要過陶淵明的生活,首先你得要有他的心境,要不然你就是身在其中,也體會不到那種樂趣。俗人一個,怎敢配高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