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家鄉的方言嗎?為什麼?

一文一詞帶你去旅行


一、我的家鄉簡介

我的家鄉是山西省文水縣,位於呂梁市東北。文水屬於呂梁市平原四縣之一(其餘三縣從北到南依次為交城縣、汾陽市、孝義市)。從小的印象中,文水的地勢一馬平川,只見一望無際的土地,只能在傍晚在遙遠的西方看到隱隱約約的山,老人們告訴我們,那是“西山”。後來知道,文水的地形,平原和山區各半。

1.文水的地理位置

文水縣地處太原盆地(汾河谷地)中部,西面緊靠呂梁山與離石區接壤,東面與晉中市平遙縣、祁縣隔汾河相望,北面與交城縣和太原市清徐縣相鄰,南面與汾陽市相接。

我的家就在文水縣的東北角,是文水縣、交城縣、祁縣、清徐縣四個縣的交界處,但距交城、清徐、祁縣三個縣城的距離遠遠小於到文水縣城。猜猜我的家在哪個鎮?

2.文水的水文、人口

文水縣總面積1064.4平方公里,其中沖積平原區面積501.7平方公里,基岩中山區面積420平方公里。

人口44萬,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等(印象中真沒有在文水縣見過少數民族老鄉)。

境內主要有汾河、文峪河、磁窯河三大河流,橫貫文水縣全境。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是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喝酒,在家鄉的農田之間有完善的灌溉系統(黃河灌溉系統),這也是兒時小夥伴們夏天游水嬉戲的地方。文峪河和磁窯河水域較小,其中文峪河是汾河支流。

3.文水的語言

文水縣的方言屬於晉語幷州片。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晉語聲調有複雜的連讀變調現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晉語有很多與官話差異較大的特徵詞以及保留的古語詞。

幷州片是晉語八大片之一,主要使用於山西省中部,分佈縣市包括太原,清徐,婁煩,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交城,文水,孝義,壽陽,榆社,盂縣。幷州片的特點是有五個聲調,平聲不分陰陽,入聲分陰陽。 古全濁聲母字不論平仄一律不送氣。

舉例:

一懷(一個)/一疙瘩(一塊)/一圪節(一節)/ 一圪凸(一團或一堆)/一不灘(一片)/一圪都(一小團)/ 一不溜(一長列)/ 一塌塌(一疊錢或紙)/一麻劃劃(夥伴)/ 一搭了(一起或共同)

二流子(不正經的人)/二木虎(楞漢) /二不楞(莽撞的人)/二百五(不明事理)/ 七塔(小孩乖巧可愛)

土坷垃(土塊) /馬尾籮(籮面工具)/門先先(門檻)

氣悶心(車胎氣嘴)/木鴿兒(鴿子)/月迷(月亮)/日鬼(搗鬼)/天每(每天)/肚不濟兒(肚臍)/不抵(沒本事)/不機迷(不聰明) 不測則(罵人指碗)/不順眼(看不慣)

不相干(關係不大,沒事,不要緊)/切他(孩子可愛)/ 紅活(熱鬧)/不幾迷(不聰明)

失pia菊(腳丫)/打對(注意)/打忽磊(閃電)/甕兒(水缸)/玉茭子(玉米)

圪臺臺(臺階)/圪蹴(下蹲)/圪替奎(膝關節)/圪勞勞(牆角)/圪都(拳頭 /圪洞(坑)/土坷垃(土塊)

殺割(剩餘的東西全買下、全吃完)/吃傢伙(被收拾)/斯斯(調羹)/ 西方柿(西紅柿)/早八輩子(很早以前)

凍厲(冰)/沒啦(沒有)/沒油水或者沒油淡水(無聊)

谷壘(一種麵食)/串道(鄰居家串門)/勞馱(駱駝)

荷(拿)/倒瞎(聊天)/繃頭(額頭)/嘔氣(生氣)/忽雜niang(一張一閉地眨眼睛) /刮刮又(貓頭鷹)/燕bia虎(蝙蝠)/木ga兒(鴿子)/bia的(白色)/赫的(黑色)/huo的(黃色)

草雞(疲勞)/郎櫃(商店櫃檯)/客西(漂亮)/眉niang(相貌)/背興(丟人)/被鍋(駝背) 茭棍(高粱秸稈)/洋灰(水泥)/起面(發麵) /唏惶(可憐)

往西(下午,傍晚)/溫壺(熱水瓶)/ 瞎心(放心)/指沃(指望)/麻僧(身上髒撮下來的汙泥)/跑茅則(拉肚子)/照護(關照)/腰腰(背心)/褲擦擦(短褲)/婆婆(發be音)(外祖母)/婆姨(婦女或妻子)/假迷三道(裝模做樣)/稀秀(星星) /特拉(下垂) /麻狐(狼)/huo妖(黃鼠狼)/嗲嗲(盤子)/重的呀了(幹什麼去)/你喚老壞甚了(你叫什麼名字)/梯梭些兒(聽話點) /科打(欺負)

以上方言,收集於網絡,對自己沒聽過的,理解不了的進行了修改、刪除。

方言現在讀起來,倍感親切,但我們現在回到老家所說的話已經不再是純正的方言,自高中開始外出求學、工作,一直說的是普通話,要和家鄉的父老鄉親聊個天有時候甚至都不想起來某個詞怎麼說了。

北方方言,十里一個調,我們鄉鎮和縣城的發音差別還挺大,甚至相距50米的鄰村某些詞發音也有區別。

文水縣是武則天、狄青、劉胡蘭的故里,歡迎您到文水來品味文水深厚的歷史底蘊,感受文水人民的熱情。


展望華夏


我是陝西人,祖籍陝西,我喜歡陝西方言,因為平時我們基本上還是講方言多一些。只是工作需要或是去外地講普通話。喜歡陝西方言感情成分多一些,因為從小就說方言,我們這一代上學老師都講方言,祖祖輩輩都講方言,那時候誰說普通話反而覺得另類。雖說聽不明白秦腔,但是喜歡聽,從小爺爺和父輩們都喜歡秦腔,自己或多或少的也喜歡,秦腔就是地道的陝西方言。陝西人對陝西人說方言,顯得親切,不造作。要是陝西人對老陝講普通話就感覺有了層隔膜。

陝西人豪爽,陝西方言豪爽,幹練,直接,坦誠。秦腔更豪爽,意氣風發。我喜歡陝西,喜歡陝西方言。

我們的孩子們已經很少講方言了,他們講普通話多一些,這也是時代的需要。講好普通話,不忘陝西方言,我是陝西人。





釋俗子


說起家鄉的方言,不禁動情!俺老家是河南哩!啥時候想起老家的鄉里鄉親,都心裡特別激動!我就給恁說一說我對老家方言的感受,恁看我理解哩與表達哩中不中!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裡生活著勤勞本分的親們!有左鄰右舍的他花嬸(嬸嬸),有前後排的他大娘(伯母)!還有地裡幹活的他小爹(叔叔),還有前來幫忙的他大爺(伯伯)。也許外鄉人根本不能理解我們河南發音的稱呼,但方言文化只有一個地方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這就是方言文化!

在外生活這麼些年,每當在路上,或商場,或公園,無論走到哪裡,每當聽到有熟悉的家鄉話時,我就會不由自主的看過去!你看那人多麼的親切!你聽那人的話多麼的和藹可親!就這樣,幾句家的聲音就能把他人的距離給我拉近了!那種感覺就是見到了親人!

每當我回老家,踏入回家的道路,那種親切,那種激動,那種盼望己久的歸鄉情油然而生!心中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我回來啦!

雖然現在提倡普通話,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人來人往,天南地北的!也只能用普通話來便於勾通。但入鄉還是要隨俗!隨俗了才會接地氣!家鄉話就是我骨子深處的靈魂!我熱愛我的家鄉,更熱愛從小就熟悉的鄉俗文化!所以我特別喜歡家鄉的方言!因為我熱愛他__我的家鄉!


晨光無限322


有句老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話糙理不糙,身為福建人,雖然福建省裡每個地方的方言都不同,可以說同個省不同地方的人一起交談都聽不懂對方說的話,但是這又怎樣?方言畢竟是你從小聽到大,從小說到大的方言,雖然現在國家提倡說普通話,但我相信方言還是在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說方言好像很土,說實話我有一段時間也會這樣想,長大以後一人孤身在外求學,大家說著你聽不懂的話,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家鄉話是得有多親切,放假回家,下車後周圍的人都在說著熟悉的方言,那感覺,賊親切!親切的痛哭流涕!就像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史談天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家鄉更是喜歡,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自然家鄉的方言更是讓我知道走到哪裡都能忘記你是哪裡人。

我是東北人,我得家鄉是海濱城市,說出來得都是海蠣子味,正是因為嚴重的海蠣味讓我不論走到哪裡都能知道是從東北那旮旯裡來得,記得我們每次說出玩的時候尤其是西南地區和華東的時候,我沒每來口說話,遊客們都說你這口音是從東北來的吧 我只能哈哈大笑😆

方言是一座城市最佳代言!


一文一詞帶你去旅行


我現在超級喜歡家鄉的方言。以前,我覺得自己家鄉的方言又土有難聽,(我是河南的),剛在外地上學的時候,我還比較自卑,因為我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帶了很多老家話的感覺,有時候別人甚至拿這個來取笑我,後來我就拼命的練習自己的發音,為了讓自己和大家一樣說標準的普通話,我下了糾正讀音的軟件,練習了很久很久,最後我成功了,我可以說很標準的普通話,人也越來越自信,但慢慢的心態也開始了轉變,我覺得“俺”比“我”更有魅力,說出來特別舒服,還很搞笑,活躍氣氛。回了老家之後,和同學出去聚會,他們都說著普通話,我特別不自在,就擱哪一直說方言,後來成功把他們帶到溝裡,都說起了方言,那種感覺真的超級好。


小東jia的樂樂


中國有56個民族也就是中國有56種語言。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每個民族的文化。我從小就在自己的家鄉長大,已經習慣家鄉的文化。在家裡都是說得自己家鄉的方言,要是在外省碰到會說家鄉方言的會感覺比較親切。




農村啊強


我很喜歡我家鄉的方言,我們寶雞方言也是很有意思的。既然它是家鄉的方言,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是一個地方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說話方式。也可以當作傳統文化來說,其實每個地方的方言都很有意思,在當地那個地方,說方言的話,比較有親切感,和本土家鄉的味道。我覺得我們家鄉的方言不錯,我很喜歡它。反正喜歡我們家鄉的方言有很多的樂趣,覺得很有意思。


粉色太陽鏡


喜歡。我家在青島農村,在老家上高中,10幾年一直說方言,老師父母同學也是如此,當時對家鄉話沒有任何感覺。上大學後,到了城裡,一開始也是說方言,可大家有些話根本聽不懂,那時覺得自己很low。償試開始普通話,一開始帶有濃重的家鄉味兒,慢慢的,習慣了,聽不出口音了。兩個老鄉在城裡見了面都用普通話交流,偶爾蹦出句鄉音,自己都覺得說的不自在。這種情況,在回家時會完全反過來,人真是神奇的動物。聽到鄉音,會不自覺笑起來,好久沒聽到了,快到家了,,,


懋啟


我家鄉的方言是潮汕話中的揭陽話,是分佈在廣東省粵東地區榕江流域的一種漢語聲調語言,屬於漢語八大方言之一,我愛我的家鄉話。

揭陽話源自閩語莆田話,但歷經歷代的人口流動潮,現在揭陽話跟閩南話更為接近。揭陽話主要分佈於揭陽市、汕頭市和梅州市三個地級市的榕江流域。

揭陽話有8個聲調,稱為本調。連讀時,音節調值受另一音節調值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叫變調,該音節稱變調音節。

揭陽文是基於揭陽話創造的文字,文字外表特點為字的整體輪廓呈現方形,與漢字形狀性質一樣,在現代書寫中更像韓字。揭文文字結構分為左右、左上下、上下、左中右、左中上下及全體結構。每個字分別由音節文字:輔字、韻字及調字組成,其中只有韻字和雙輔字能單獨作為揭文字體使用,輔字(單輔字)和調字均需韻字配合。

揭陽話跟文言文很像,記得以前上學時,教文言文的老師叫我們用揭陽話讀課文,能增加對課文的理解。

作為中國眾多方言中的一種,出門在外,聽到潮汕話就會倍感親切,稱為“膠地人”,意思就是自己人,會互相照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