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浮生六記》呢?


《浮生六記》是沈復寫於公元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原文共六卷,如今僅流傳四卷,後人評之“幽芳悽三角,讀之心醉。”可見其情意綿綿,筆調高雅。

又因為它是沈復記述家居生活、坎坷際遇、以及自我哲思的文章,所以讀來格外親切,娓娓道來,妙趣橫生。我記得《童趣》還被選入了高中語文教材,說明在今時今日《浮生六記》依舊有較大的閱讀價值。它不僅僅能帶領我們回憶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還啟發我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活得要輕鬆一些,有趣一點。

閱讀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閱讀喜歡的文章如同和女孩子談戀愛,又緊張又甜蜜,還有些淡淡的哀愁。《浮生六記》正是這樣能牽動我的心的好作品。



一生有艾


本來說上班的時候,想抽空要把《浮生六記》卷一·閨房樂記的讀書筆記給寫了,但早上我一直在刷淘寶(偷笑),直接刷了一早上。

然後就買了一套鍾靈記的綺羅,很美,開心得一早上沒心思寫文。就是下圖這貨。

圖片@鍾靈記漢服綺羅

為了下定決心買這貨,我連上班的工作都沒做,偷偷玩了一早上的淘寶,到了下午,才開始真的工作。


其實昨晚凌晨,我就讀完了閨房樂記,當時就想寫讀書筆記,但太晚了就睡了,導致我很多感想到了白天就忘記了。


遂重讀一遍,卻再也不是昨晚得感想。閨房樂記講的大概是沈復和妻子芸少年相識,兩小無猜,既是一見鍾情,又能夠得父母首肯,終成美眷的日記體自傳文。


只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一條,就已經勝過了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無數了。


現在讀來,是很羨慕芸來著,不僅具有絕美之像(這是後人對芸的中肯評價),也頗具才華,刺繡等技藝也很精湛,這在清朝,可算是才情兼具的大家閨秀了。

人人都說讀《浮生六記》只需讀《閨房樂記》就夠了,因為它是全書的精華,唯有閨房樂記才是《浮生六記》裡可讀的一卷。可我卻覺得讀書,只讀別人喜歡的部分,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你還讀個生命書?


你只讀一半這算是完整的《浮生六記》嗎?我倒覺著既然讀了,那就全部讀完為美。

就像有人評論我讀書筆記,說我的內容始終透著小女人氣,讀起來不爽利,我沒把他的留言放出來,畢竟我是小女人。


讀書、寫作和做人一樣,都是挑自己喜歡的來讀,挑自己擅長的來寫,反正選擇從來不缺,你選左還是選右,按照你的內心來就好了,道路始終夠廣,隨心而走便可。


人生不也是如此,我選擇做一個自在逍遙的小女人,當然就寫我愛寫的讀書筆記了。

拍攝@桔子

林語堂曾給《浮生六記》打評語:我相信淳樸怡退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的東西。


張佳瑋也曾在給《浮生六記》做翻譯時,評價沈復是個頗有才氣,但才氣抵不上他的心氣的傢伙。

今天我讀沈復,只覺著被碎碎唸的沈復,強勢餵了一把跨越千年的狗糧。


人人讀閨房樂記,都在羨慕沈復,得妻如芸者,夫復何求?可我卻覺得,實在羨慕芸,有一個沈復這般心細具有才華的丈夫。好了,今天就這樣。明天繼續讀《閒情記趣》。


最後,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笑話,說來大家笑笑:宋朝有個叫李廷彥的人,寫了首詩給上司看,裡面有句:“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 上司看罷問道:你家那麼慘啊。李廷彥急忙自解:“實無此事,只圖對屬(對仗)親切耳!”!


這個笑話笑了我一整天。。


瑜伽life


我想很多人都應該看過《浮生六記》,就算沒有看過,也應該聽說過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故事,再不濟,中學語文課本的《童趣》一文,就是選自《浮生六記》,自然是都能和這本書有一些交際的。


我自己就是因為中學時學習了《童趣》一文,記住了《浮生六記》這個書名,後來又聽說了林語堂先生對女主角芸孃的評價:“

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由此知道了沈復與芸孃的愛情故事,大學的時候就拜讀了這本書。


談及這本書,我想最深刻的兩點應該就是,從沈復日常表現出來的清朝文人生活以及沈復與妻子芸孃的愛情。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芸娘和沈復一塊在滄浪亭裡說話,當時芸娘鬢邊就簪了一朵

佛手花,沈復還戲謔芸娘身上的香味。


夫妻之間的日常十分甜蜜,但是也讓我注意到了一個物件——佛手。


從這個小細節就可以知道,當時像沈復這類文人家中,是種植有佛手的,為什麼會種植佛手?必定是當時的一種風尚。


佛手的觀賞價值不同於一般的盆景花卉,花朵潔白、香氣撲鼻,並且一簇一簇開放,十分惹人喜愛,到了果實成熟期,它的形狀猶如人手,惟妙惟肖。


成熟的佛手果實顏色金黃,並能時時溢出芳香,消除異味,淨化室內空氣,抑制細菌,所以佛手一度成為文人們家中必備的植物。


不僅文人喜歡佛手,皇帝也喜歡,乾隆皇帝就曾用梅花、松實、佛手為料親自制作三清茶,並在重華宮茶宴時邀請一些重臣前來品嚐。


說完沈復身上的文人生活,接下來說一說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故事。


在我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豔史,或寫權勢禮法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但《浮生六記》卻別出心裁,記錄著沈復和芸孃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婚姻幸福的一面。


記得有一個情節,沈復家貧,喜歡喝茶,但是買不起好茶葉,而次茶葉喝起來會有一種苦澀的味道。


於是芸娘就將次茶葉用絹布包好,早起去將茶葉包在未開放的荷花花苞裡,第二日再取出,這樣再泡出的茶葉,便會有一股荷花的清香,喝來也別有一番趣味了。


從這一情節,我們可以看出,哪怕家貧,芸娘也是一直愛著沈復,會去滿足他的每一個喜好,而在書中沈復對這一段文字的描寫,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芸孃的感激和喜愛。真是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吃了一頓飽飽的狗糧呢。


到了書的後面,芸娘病重,沈復一直不離不棄,芸娘逝世,沈復一直掛念心間,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沈復對芸孃的思念,或許,只有午夜夢迴之時,他二人才能在夢中相見吧。


以上就是我對《浮生六記》的一點看法,如果您也喜歡《浮生六記》一定要去拜讀一下書籍,因為那段愛情值得我們每個人知道,原來愛情真的存在,真的很美好,原來我們真的可以和心愛之人一起將日子過成詩。



林憶南


沈復自傳《浮生六記》樸素直白,記錄生活瑣事,周公度譯本不失文言雅味,後兩記疑為後人偽作,被譽為“《離騷》之外篇,《雲仙》之續記”、“晚清小紅樓夢”。

“浮生”取自李太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六記”即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仇、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最精彩之處乃閨房記樂,此記之核心乃芸娘,不在貌美,而在可愛有趣,頓生“若得此女為婦,此生無憾”之感,三白十三歲因陳芸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沈復得以名垂至今,芸佔了極大的分量。芸是因為沈復的記載而有名,反過來,沈復也是因為記載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傳。

沈三白其人,放浪不羈、情趣高雅、坎坷一生、難成大事的小清新屌絲一枚。



鄭好奮發


這是我讀完《浮生六記》的一些感受,希望能有所啟示。


《浮生六記》:眾生皆苦,清歡難度

瞭解《浮生六記》卻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後了。總覺得李白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詮釋。一開始為田園而去,為了沒有矯揉造作的安樂而去。循著大家的評語,伴隨著沈復,觸及著隔了百年的浮世之樂,想著心中的白月光,頓得清歡。可越是深入,越是覺得苦澀。



生於蘇州滄浪亭旁的體面人家,按沈復的話講是“天之厚我可謂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確實如此,不用憂慮生計,呼朋結友,尋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復不曾言明,也逃不過陳芸其人。

那是婦道森嚴,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難以想象有著這樣一位婦人,才情俱佳,恪守婦道的同時卻又不落俗套。林語堂先生說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早年喪父,靠著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偏偏還學得極快。沈復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除此之外,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僱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花會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覺得實在可愛;但多讀幾遍,便覺得最可貴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



在那樣一個除了丈夫的疼愛無甚長處的家庭裡當媳婦,她默默承擔著很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風雅勁來。其實,二人的夫婦生活並不算舒暢,除了前幾年的風流,往後便是苦心經營,清寒不已,甚至難以為繼。最終,妻子早逝,讀者尚且扼腕,更遑論沈復本人。最後一句“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哀莫大於心死。

晚年沈復著此作時談及為何將閨房記樂放在篇頭,只是說及關雎位於詩經三百篇之首。這乃夫婦情事,我也如此做。但僅僅如此嗎?他對陳芸的愛至死都未放下。



遍觀書中其人其事,在輕鬆寫意的筆下呈現的卻都是遺憾的悲歡離合。沈復的第一知己鴻幹二十二歲便早逝;妻子結拜的姐妹憨,有意將其納為妾室,最終為人所奪,也成為妻子重病的誘因;偶然結識,相處良久的喜兒,而後拋她而去,惹得其尋短見。沈復本人自二十多歲後,便在外顛沛流離,與妻子苦心經營,期間屢次經商失敗。更曾帶著重病的妻子離開父母家,與子女在雪中告別。而後,妻子逝世,兒子於十八歲離世,再後來父親去世,又遭人討債。

何以給他勸慰,除了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有山水。貫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尋幽探密,縱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時,也依舊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鄉離其出生地蘇州很近。我也是看著江南風光長大的,連大學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舊對其筆下描寫的風景心生嚮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風光到現在還有幾分,那些亭臺樓閣還有幾分韻味,我腳下的河水是否因循著千百年前的足跡。偶爾也會裝模作樣的嘆惋著傳統的凋零。莫名的覺得與那莫說千年,便是百年的風光都隔了一條銀河。人們總是強調著傳統的精神,若是連最基礎的倚傍都凋零,何來的傳承。

初讀嘴角總有笑,可越讀越是覺得苦澀。在那輕鬆寫意的筆觸之外,那些坎坷,生離死別才是常事。“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真實的令人動容。李白詩曰: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百年時光,好似一場夢,歡暢時光又有多少。終生浮於世,多受苦難。你是出生富貴,榮華加身,卻也難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貧寒,不著一縷,還是在泥土裡掙扎。最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



浮生有六記,失其二。其中歡樂有,晶瑩剔透如水晶,給你最樸素的清歡。悲傷也有,黯淡如微塵,平凡卻常在,亦得勸慰。

最後,眾生皆苦,清歡難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喜歡這篇回答,就點個關注吧

閱明說


之前買了一本無註解版的《浮生六記》,看起來有些費勁,後又買了一本帶註解版本的。學生跟我說,老師你是有多愛這本書。有多愛呢?一個文人把有限的浮生寫得津津有味,為歡無數,何況你我!

1、語言方面。語言平易簡潔,靈活多樣。受話本影響,俗語俚語方言皆入文,改變了文言的古板難懂,讓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化,趣味化。

2、情感方面。在不事雕琢的語言背後,是沈復對芸娘深深的愛。林語堂曾經說過,芸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由此可見,沈復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記事記人,而是用文字來傳情達意。那種深愛在字裡行間流淌,當你看到時是不自覺的微笑,是感動,欲罷不能,不能釋懷。

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把握,只能珍惜當下,努力生活。





時間,你好!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芸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於歡樂、終於憂患,讀後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後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芸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閒事,但因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芸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鍾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芸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於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芸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芸敢為;芸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芸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芸的原因。

第二卷,作者用妙趣橫生的語言、細緻入微的描寫自己與身邊趣事的相關情節,對一事一物總是通其意、曉其性,這說明作者是一個頗愛生活的人;通過曼妙的語言、浪漫的風情,使文章灑脫又不失優雅、溫婉又讓人流連忘返,讓讀者心裡油然而生一種對造物的敬意之情。

以前讀《童趣》只知其意,不悟其情,今拾得沈復之《浮生六記》,通曉全篇,感慨時光荏苒,慶幸“童趣”猶存。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人的閒情逸致,同時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裡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裡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願你我都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有關;現如今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於我們自己去發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於乾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著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並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芸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於裡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於日常瑣事,偏聽偏信、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芸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芸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裡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於芸,無奈芸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於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脫到可以養家之境,芸久病無錢問醫,女兒被迫做童養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据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芸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於家不能周全家庭關係,芸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芸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理性分析後,縱然詩情畫意、琴瑟相對,但夫妻二人的關係若是長期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讓,丈夫不諳世事,白頭到老必是難事;生活可絕不止琴棋書畫詩酒花,還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第四卷,作者無心仕途,一生浪遊,飽覽天下,看盡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歡,享人世之趣,體味平凡之最;不糾結於俗世,不苟活於錢銀,不哀怨於生活瑣事,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寵辱皆忘,實乃風流韻事;然而人間事道不盡,道不盡山川美景、風花雪月,道不盡沙漠荒煙、懸崖碧嶺,道不盡士知己、醉紅顏,道不盡世間幸與之不幸,莫不人珍我棄,人棄我取,豈不快哉?

沈復前半生的雅趣幸運,顯得後半生尤為淒涼,我想之所以用浮生來修飾,怕也是人生苦短、彈指一瞬吧,所以在晚年時思妻心切,回想著每一幕,才會寫出如此悵惋與豁達並存的文字。

讀完這四卷,若你硬要以個人偏見從中尋出沈復和芸孃的因果,豈不為難?人生似柳絮散去幻幻真真,何故何妨太較真。世間太多事本就無關愛情,不提芸娘,不談芸娘,沈復在世間不過是一個普通凡人,如你我一樣平凡,於他而言,不期己、不期人,如實寫作,豔羨人矣。其之所遇、所思、所喜、所悲、所愛、所泣,於這奧秘的世間,不過滄海一粟、塵埃一粒,何足掛齒、何必可憐,權當這是其瀟瀟灑灑的人生!



小視頻趕集


一直覺得像《浮生六記》這樣的書,非得於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窩裡讀不可,窗外鵝毛大雪、北風呼嘯,泡一杯暖胃紅茶,就著一盞昏黃古老的落地燈,方能讀出其中溫暖綿長來。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如題,全書分為六記,分別為閨房樂記、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快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現存原作進前四記,後兩記一般認為是偽作。

但凡中國古代文學,囿於宗法禮教,很少涉及男女關係,於夫妻之情更難見到。因此今人很難有機會看到古人之米鹽瑣屑,閨房燕暱,唯獨沈三白這本《浮生六記》,不僅詳細記之,還將《閨房記樂》放於首篇。

“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於首卷,餘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給自己找了個很好的理由,歌頌男女之情的《關雎》被放在了《詩經》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往往年歲越長,越會有生命無常,轉瞬即逝之惑,越喜歡回憶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歡寫傳。

“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負彼蒼之厚”,人到中年,才有這份閒情雅緻,若非如此,我們也不得認識其妻芸娘,這個到林語堂口中“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芸娘並非美人,用沈復自己的話說:“其形肖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惟兩齒微露,似非佳相”。然而真正可愛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們生活中時長見到一種女子,於煙熏火燎中自帶一股風情雅韻,能夠於廚房中搗鼓出一桌別出心裁的飯菜,也能夠於月上蕉窗之時與之邀月暢飲,煮書論茶,芸娘便是這樣一類女子。善於從平凡生活中發現趣味來,易於從山川湖海中看出遼闊傷感來,這才是真正可愛的女子,決計和傻白甜扯不上關係的。



讀罷此書,只覺心中情意綿綿,同樣類型的書還有饒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年過九旬的饒老先生,回憶起與妻子的種種過往,依舊能夠如數家珍,讀來仿若親眼所見,有情有味,令人羨豔至極。

昨日剛剛過完紙婚紀念日,老公回家買了一束花和一瓶酒,花是九朵粉色玫瑰加一朵白色玉蘭,酒是超市常見的青梅酒,插好花,開了酒,做了一頓簡單的炒飯,就算是過完了結婚後的第一個紀念日,平淡卻踏實。

婚後再讀《浮生六記》、《平如美棠》這類書,從婚姻生活的旁觀者變為親歷者,會有更多感慨,山盟海誓固然轟轟烈烈,然而對於平凡夫妻而言,酒溫飯熟,琴瑟相御,足可樂終生已。  


將飲一杯無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個人認為評價別人要遵循客觀的角度。一個人的好壞要從其正反兩方面來看,畢竟這個世界上人無完人,而其作者沈復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他的作品《浮生六記》只是個人的回憶錄,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才流傳了下來。

從正面來說,沈復在那個封建思想落後的時代可以算是一個好丈夫了,因為那時候女人的地位很低,很多人娶妻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根本沒有任何感情可言。但《浮生六記》這本書中字裡行間都是對妻子陳芸的愛。

沈復在妻子得重病的時候也是不棄不離地陪著她,在由於妻子導致與其父母出現誤會被趕出家門的時候,沈復絲毫都沒有怪罪妻子。陳芸病重走不了路沈復還揹著她,在她病了八年期間沈復從來沒有嫌棄過妻子。

要是這麼來看的話,沈復做的已經非常好了。要知道那個時代是一夫多妻制,沈復還可以做到對妻子如此的情深,從來沒有看著碗裡還想著鍋裡拋棄病種的妻子,這點可能很多現代人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都不如他。

肯定有人會問那沈復招歌女喜兒是怎麼回事,這又是要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來分析,那個時候娶小妾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沈復對喜兒的描述是她的外貌極像他的妻子,由於不得不和妻子分離一段時間,他把對妻子的思念轉移到了喜兒的身上。

還有就是他對朋友的慷慨,他是一個喜愛朋友的人,經常沒事就會和朋友聚聚,喝酒吟詩,賞花品茶之類的,在朋友有難的時候他一定會去幫忙。這是他一個不錯的品質,雖然也有朋友坑他,讓他幫忙擔保借錢結果跑路,使得沈復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不過大多數朋友都是在危機時刻幫助他,比如他沒有路費的時候,碰到一個當年他幫助過的人救濟了他,還有幾次他身無分文的時候朋友來探望他為他安排住處,這說明他還是一個不錯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好人還是有好報的。

但人生也不是所有人都記得你的好,有的小人就愛佔別人便宜,哪怕這個人還是你的親人。《浮生六記》一文中,他發現最後坑他最深的還是他的弟弟。這些道理其實換到現在這個時代也一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知恩圖報,可能有的人就是白眼狼。

但是從反面來說,沈復是一個性格懦弱的文人。他不太懂的努力去爭取,也不愛為自己和妻子爭取利益和權益,有時候明明被冤枉了還忍著。其實不光是他還有陳芸也是這種隱忍的性格,最後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實是會哭的孩子才有奶喝,沈復的性格太軟弱了,同時還有一些文人身上的迂腐,當然和現代一樣,禍端永遠都是錢和美女。一般喜歡詩情畫意的人情感都比較豐富,也是比較重感情的人,她妻子的劫難源於歌女憨園正是如此。

陳芸看上了憨園想給沈復納妾,不聊憨園最後選擇嫁給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這讓她備受打擊一下病重了不少。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陳芸會主動給丈夫納妾,並且絲毫沒有嫉妒之心,這就由於思想上的不同,畢竟那時候離現在二百多年了。

沈復的缺點還有就是懶惰,他光喜歡那些閒情逸致的玩意兒,卻沒有三十而立的男子氣概和責任擔當。賦閒多年在家到三十多歲了都沒有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可以養家餬口,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他最大的福報了,陳芸對他是如此的體貼和理解。

有人覺得沈復在妻子病重的時候還讓她刺繡賺錢這一點有些太過於殘忍了。但從《浮生六記》對陳芸的描述來看,我覺得有可能是他陳芸自己堅持要做的,畢竟那時候他的家裡極其缺錢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陳芸如此體諒丈夫必然會自告奮勇。

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連續十天的刺繡過度勞累會讓陳芸的病情惡化,沈復要是知道會這樣的話,相信他絕對不會讓妻子去做的。很多時候最令人難過的恰好就是人生沒有如果,因此必然會有遺憾,有些事情註定是無法挽回的。

《浮生六記》的前四章描述很有意思,第一章寫的是沈復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光,給人感覺非常的甜蜜,有一種不羨鴛鴦不羨仙的情感。第二章寫的是沈復自己的一些閒情逸趣,還有和朋友們的一些回憶,充滿了生活情趣。

而第三章話鋒一轉寫的是家庭的變故,陳芸重病夫妻遭人陷害被趕出家門,身無分文其間又遭遇妻子父親兒子的過世,有令人讀完聲淚俱下之感,也有一些憤憤不平。最後一章有迴歸於了平靜,寫了一些之前去很多地方遊歷的回憶。

最後我覺得《浮生六記》比較適合30歲後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人讀。只有經歷過一些事情的人才會明白這才是平常人的生活,而現在大多是生活優越涉世未深的獨生子女,他們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很難理解一些人的心情。總的來說,《浮生六記》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讀。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鑫奇說


談談看過的一些感受

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裡行間皆是。


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