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白血病是一種惡性腫瘤,我國有400萬白血病患者,並且以每年6萬的人數遞增,而治療白血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進行骨髓移植——骨髓造血幹細胞可以在短短兩週內生產出成百上千個血細胞,再造患者的造血系統。

說起骨髓移植就不得不提到我國骨髓移植第一人——血液病學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他一直戰鬥在攻克白血病的前線,不斷摸索、研究、總結,成功挽救了無數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為我國白血病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


勤奮是成功之本

1931年,陸道培出生在上海。他自幼喜歡讀書。老上海有很多賣舊書的書店,舊書成堆的放在店裡。他沒事就愛像挖礦一樣去舊書堆裡淘寶,尤其喜歡看人物傳記。愛迪生傳、史蒂芬遜傳、萊特兄弟傳……這些傳記中,閃爍著科學家們堅韌不拔、博學多才、勇於變革、造福人類的崇高品質,這些事蹟在無形中深深根植在陸道培幼小的心靈中。

陸道培的父親是眼科醫生,受父親影響,1948年陸道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今同濟醫科大學)。

在醫療系6年的專業學習中,他牢記老師告誡:“學醫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堅持每門課程讀英文和德文參考書各一種。臨床實習時,他已是班上為數不多的幾個能現場用英文或德文與中文雙向口譯的學生。畢業時,他已能熟練閱讀各種英文、德文醫典,還能借助字典閱讀俄文文獻。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年輕時的證件照


1955年,大學畢業後,雖然陸道培的母親已經在上海買了房,但他還是選擇服從國家分配,前往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他先在內科工作,兩年後重點從事血液病臨床和實驗研究。

在他剛剛涉足血液病領域時,面對的是少得可憐的中外血液病學文獻和治療白血病失敗的病例,父親曾擔心兒子選擇的是一片無法開墾的荒原……

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陸道培無論在何種情形下,都儘可能地排除干擾,抓住一切機會用於學習,尋求屬於自己的那方心靈聖地。在讀完了《哈氏內科》《腎臟病》《內分泌》和《熱帶病》等專著後,他又啃下了關於溶血性疾病、白血病、血性疾病、血液學實驗等方面的知識。

在女兒陸佩華的印象當中,父親總是在燈底下看書到深夜,看很多很多的書,以至於讓人總覺得他有看不完的書。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在使用顯微鏡


正是不斷地讀書學習,一點一滴的累積,才有了此後陸道培在我國臨床血液病學方面的開拓性貢獻。

奠基中國骨髓移植

1964年1月27日是開啟陸道培專業生涯的日子,也是中國臨床血液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他進行了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

他成功地將患者正在孕期的孿生妹妹的骨髓移植給了這位患有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和同事討論病例


那個年代的中國抗菌素少得可憐,無菌床也不像現在這麼完備,就連抽取骨髓的針都沒有現成的,要做骨髓移植手術的難度可想而知。由於骨髓提供者是個孕婦,只能抽取最小量的骨髓。

陸道培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此項手術,不僅讓患者絕處逢生,而且讓捐獻骨髓的孕婦毫髮無損,對胎兒也沒有任何影響。他還在這次移植中創造了“最少有細胞移植數”和“安全以孕婦作骨髓供者”兩項世界紀錄,並保持至今。

這項手術的成功像一顆啟明星,照亮了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改革開放後,陸道培不僅見證了我國醫療技術的突發猛進,他自己也在不斷求索中,一次次書寫了血液病領域的傳奇。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做手術


1981年9月30日,陸道培和同事們又進行了異基因骨髓移植——為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學生移植了其同胞哥哥的健康骨髓。

陸道培在手術前制訂了詳細的應對方案,避免了異基因骨髓移植後可能出現的排斥反應、感染,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問題,確保了手術的最終成功。此後,他又完成了以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安全代替骨髓移植的治療。

從同基因骨髓移植到異基因骨髓移植,陸道培和同事們攻克了一個個重大技術難關,也帶領著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逐漸走向成熟。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在中華骨髓庫活動上作報告

1992年,陸道培發起創建了中華骨髓庫,這一無血緣關係的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者的登記組織,並首批開展無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移植。

由於上世紀80年代後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主流,選擇同胞配型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日益困難。為解決中國造血幹細胞提供者缺乏的問題,1996年陸道培以國際上成立不久的紐約臍帶血庫為藍本在北京創建了我國首家達到國際標準的臍帶血庫。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參加造血幹細胞交接儀式


永遠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陸道培會拉小提琴,歌還唱得特別好,但和這些業餘愛好相比,他從工作中獲取的樂趣更多,他的精力全都專注在學術上。

有一次陸道培和同事們在一起吃飯,有人說起劉德華,陸道培卻問:“劉德華是哪個醫院的?”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雖然陸道培不知道劉德華是誰,但他卻清楚記得很多年前的病人。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與陳竺副委員長合影


幾十年來,經陸道培親自診治的病人已逾4萬人次。他永遠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陸道培的同事童春榮說:“陸大夫是我見過的把醫生這個職業做到最極致的人,怎麼把病人的治癒率提高,這是他畢生的追求。”

病人只要找到他,無論病情多重,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醫治。他還把家裡的地址公開,任何病人想找他反映病情,他都會接待,並且不厭其煩地給上門的病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每次去查房,他都會先跟病人握手,給他們鼓勵。

他是亞洲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第一人,發起創建中華骨髓庫

陸道培查房


對事業的熱愛、對學術的不懈追求終於有了豐厚的回報。

1984年以來,陸道培相繼被選為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擔任國內8種醫學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以及“骨髓移植”(BMT)和“血液病治療”等兩種國際期刊的編委;著有論文300餘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20部。

1997年,他榮獲陳嘉庚基金會醫學科學獎及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會科技進步獎,這是當時中國最高科學獎勵。

1998年4月21日,在新加坡舉行陳嘉庚基金獎頒獎典禮,新加坡總統親自為他頒獎,將鑄有獲獎人頭像的金質獎章懸掛在他的前胸。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

人生到此可謂功成名就。可他為了事業、為了病人還是孤身一人留在北京工作。每當有人問起他時,他總是回答:“我離不開病人,離不開我的事業。”

陸道培重要科研成就

首先在亞洲成功開展同基因骨髓移植;

首先在國內成功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在國際上進行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癒先天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

首先報道胎盤免疫球蛋白有治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作用;

最早發現和證實單獨應用雄黃或提取物As4S4可根治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率先(80年代後期)在臨床上證實第三者細胞有利於HLA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首先制定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GIAC方案,並取得國際上領先的成績;

提出GIAC四要素方案,並領導其團隊使配型不同/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長期存活率接近配型相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首先在國內成功並系統開展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首先在國內成功開展非血緣臍帶血移植;

積極倡導成立中華骨髓庫,建立了最初的志願者登記;

首先在國內指導建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首先報告紫草及提取物對血管性/過敏性紫癜與靜脈炎有卓著療效;

提出凝血酶元活動度的特殊計算公式,其準確度仍居國際第一;

首先在中國發現三種遺傳性血液病,包括遺傳性低凝血酶元血癥;

首先從細胞遺傳學角度提供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幹細胞本身缺陷證據;

首先在中國開展白血病的免疫治療,包括臨床CIK治療等療效卓著;

首先在國際上開展自體和植入體內的天然殺傷細胞的大容量培養增殖並用於白血病人和移植後復發併合並肝炎的回輸,並首先在臨床成功應用。

陸道培

(1931.10- )

血液病學家

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1. 《陸道培傳記》,何梁何利基金會

2. 《陸道培口述訪談》,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3.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