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鴻雁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鴻雁

我找了一些關於此歌的背景介紹:

1717年秋天,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今巴彥淖爾市中旗呼勒斯太蘇木的一個牧民家中,伴隨著陣陣雷聲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而這個男嬰註定要成就一番偉業,他就是莫日根巴特爾——後來成為著名的梅力更召三世活佛。

在遼闊富饒的內蒙古草原上不缺少驍勇善戰的英雄。號稱“能工巧匠”的烏拉特部落,因戰功卓著於1648年受封賜後,駐牧於美麗富饒的河套地區。這裡的山、水和廣袤的草原都深深地吸引著英雄們,他們卸甲遊牧,在此過著幸福的生活。17世紀後期,清康熙三徵葛爾丹,烏拉特部落曾積極響應,協助清廷平定了葛爾丹部落的叛亂。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鴻雁


隨著藏傳佛教傳入河套地區,寺廟在各地興建。烏拉山上的梅力更召始建於1677年。1773年,該召廟定為烏拉特西公旗旗廟,其活佛擁有任免全旗寺廟的上層喇嘛和處罰教界各種罪犯的權力。同年,乾隆皇帝御賜梅力更召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梵昌寺”大匾一塊。在此寺廟主持過廟務的活佛有八位,其中四位以上誕生在今巴彥淖爾市境內;八位活佛中不乏著名者,其中第三世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最為著名。

早在1722年,烏拉特西公旗王爺達爾瑪什裡下令讓旗政府和梅力更召合作,派專人去西藏請第五世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目的是從民間選出第三代梅力更召的活佛。經過嚴格篩選,達賴和班禪共同選中了5歲的莫日根巴特爾為梅力更召轉世靈童,被請到梅力更召坐床繼位,取法名羅布生丹畢佳拉森,被封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住持)。

從此,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就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旅途。他先後學習並掌握了蒙文、藏文、梵文、滿文、漢文、朝鮮文、維吾爾文及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哈薩克等國的語言文字及佛文經典。而且精通五大學術:語言學、文學藝術、醫學、哲學、周易學和十小學術: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木雕、泥塑、刺繡、粘花、曆法、數學。學成榮歸梅力更召,他受到烏拉特西公旗王爺的隆重歡迎和接待,成為蒙古族地區重要的上層人物。他不但人品出眾,智力超群,而且魄力非凡,勇於創新,一改以前用藏文誦經的傳統,大膽使用蒙語傳教和誦經,使藏傳佛教在蒙古族聚居地區更具親和力,教理更易傳播。清康熙年間,他奉召進京翻譯佛經,很受康熙皇帝賞識,被拜為皇帝的敬神喇嘛。因而深受僧眾和教民的擁戴,也備受王爺的賞識和推崇,經常得到王爺的資助和佈施,有時應邀為王爺作法事,有時成為王爺的座上貴賓。

在多年的學習、遊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鴻雁

歷中,他最大的動力就是來自親人的期盼和掛念。每逢節日,他的這種感情也更加強烈。思念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父老鄉親,特別是那可愛的妹妹更使人掛念。即使他載譽而回,由於身份特殊也難以抽身回去探望家中的親人。這種思鄉的情感就強壓在心中,唯以歌聲來宣洩心中的情感。他甚至把經文譜上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曲子來吟唱,使經文變成押韻的唱詞。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的妹妹幾年前遠嫁到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地區。現在看來,距離並不遠,而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卻是十分遙遠的。兄妹二人的掛念只能用書信來溝通,但妹妹不會寫字,一封信輾轉傳遞,找人念、找人寫,十分費事。關於書信,自古就有雁足傳書的佳話,“鴻雁”往往成為書信的代稱。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鴻雁


妹妹強烈的思鄉情緒和狀態令婆婆不滿,時間一長婆媳關係有些緊張。妹妹只能把心中的惆悵悄悄託人寫信訴說給哥哥羅布生丹畢佳拉森。哥哥只能勸慰妹妹學會忍耐並注重家庭團結,妥善處理婆媳關係,人生的路很長,要多珍重、多努力。他們兄妹二人的書信恰似鴻雁,南來北往,秋去春歸,一年也只能往返一回。

有一天,妹妹帶著夫婿及孩子回北邊的孃家探親,中途來寺廟裡看望哥哥。羅布生丹佳畢拉森心中那同樣強烈的思鄉情感開始澎湃。西公旗王爺得知消息後,把他妹妹一行安排到王府內居住和款待,並邀請活佛山下小聚。他妹妹歸心似箭,但帶著小孩趕夜路不便,加之王爺盛情難卻,就留了下來。活佛準時赴宴,然而心情也很複雜:多年不見,自然希望妹妹留下來好好敘舊,但一想到父母在忍受著多年思念的煎熬又希望妹妹早點回去。酒過三巡,王爺隆重邀請活佛撫琴唱歌,在烏拉特草原喇嘛的地位很高,他們在宴會中,既能喝酒、又能即興創作,不僅是本民族宗教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傳承者。

您的關注、收藏、點贊、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有什麼好聽的歌曲可以發評論,合適的我會適當的添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