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谁都想有个又懂事又聪明的孩子,可是在亲子教育上,我们掉过的坑,流过的泪,受过的伤,数不胜数,说多了都是泪,有没有让我们省心的操作呢?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歌德说:"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也说:"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而我想说的是,书籍是我教育的不二法宝。

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没有像其它家长一样,天天强逼着背书认字,可是人家已经能独立看故事书了。

中午在学校,别的小朋友睡午觉,这个天生不爱睡觉的孩子,只要给他一本书就搞定了。老师非常惊奇,问他是不是妈妈天天在家认字,他一脸茫然。

因为从来没有谁在家郑重其事地教过他认字,只是他那懒妈妈无论看到什么有字的东西,比如商标、广告牌,玩具上的标签等等,都会教他认,妈妈说一遍,让他跟着念一遍,天长日久,水滴石穿,仅此而已。

教得随意,学得轻松,没有压力,不过效果不错,反正在幼儿园就可以自己看故事书,写作业从不要人读题,人家自己都认识,至于写作业气坏老母亲的事,在妈妈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从他认识字开始,就让他学会了家里餐厅墙壁上的一段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作业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咱们各负其责,如有不会,自己钻研或找老师解决,妈妈不会,只会给你搞后勤,所以作业从来都是孩子的独立完成,不辅导娃作业,这妈妈够懒的吧?

为了从小建立他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理解这个世界的多重关系,除了购置各种适合小朋友读的童话故事外,甚至还将亲子教育类的,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犹太人教子枕边书》,本来是家长看的,也让小家伙看。让他从书中来寻找妈妈对他的教育的合理答案,减少沟通的障碍。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至于四大名著,以及学校开出的每年必读书单,也都照单全收。

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得滚瓜烂熟,只要提起任何一个书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小家伙是如数家珍。

那次,妈妈被人挖坑利用,大伤元气,伤心至极的妈妈向爸爸控诉,小家伙在一旁听明白了,跑过来跟妈妈说:妈妈,要不你用"驱虎吞豹"的方法对付这些坏人。

对《三国演义》只读了几十页的妈妈一脸懵,然后小家伙开始跟妈妈耐心地讲了这个计策的由来。

一次,妈妈喊小家伙递个东西,结果沉浸在动画片中的他,硬是一边眼睛离不开电视一边慢吞吞地起身,把妈妈急的,事后,妈妈有点生气,跟他讲如果别人找你,肯定是有事需要帮忙,要立即行动,不应该拖拖拉拉,他立即说:

父母呼,应勿缓。妈妈,以后我一定不再这样了!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因为看书多,许多富有想像力又可爱的语言都会从他的嘴里蹦出来,走到哪都是大家的开心果。

好书是作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灵魂都融入其中。

而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

读书不仅解决了懒妈妈教育他的问题,还让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有一天,妈妈发现,孩子有些太自我,毕竟都是一圈人宠大的,还有点急性子,妈妈不放心,希望他对人对事,能够着眼更大一些,心胸更宽阔些,于是拿些历史人物传记来给他看,像《汉武大帝》、《曾国籓》、《张居正》、《郭子仪》等等,甚至还有五代的冯道,小家伙果然着了妈妈的道,看得甘之如饴,看了一遍不够,最后干脆要妈妈上网购回,反复看。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看完郭子仪的传记后,还主动针对郭子仪作为一名武将,身居高位,历经四朝,最后寿终正寝以及曾国藩作为汉人,在满人主政的清政府统治下,能一直手握重兵最后全身而退主动找妈妈进行了探讨,算是理解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吧。

小学毕业的暑假,三个月的长假期,因为妈妈的疏忽,让他一个人在家呆着,结果一个暑假下来,这家伙开始迷上了游戏,开始叛逆,无论你和他说什么,他都有一套说辞等着你,母子间甚至还进行了一场上学读书是否有用进行了一声长达两个小时的辩论。

读书的过程也是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如果领悟了书中的精华,就像得到高人指点一样,让身处迷途的你醍醐灌顶。

针对网瘾,心急如焚的妈妈,找来了由中央电视台根据实际案例编撰的《战网魔》,丢给他,结合书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而妈妈也适时地将网瘾带来的后果联系到孩子的身上,对他继续沉迷网络的后果进行了结果推论,因为成人都抵抗不了网瘾,何况是孩子,在妈妈的严防死守和日复一日的努力下,用了一学期的时间,终于将要走偏的孩子拉了回来。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学校里有些孩子无心向学,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些环境里不安份的因子开始影响到他,虽说不明显,相比围追堵截,妈妈认为不如坦然面对消除神秘感更好,于是干脆找来一本《早恋》给他。

尽管成书时间是80年代,但是学生早恋是有共通性的,早恋的利与弊,名作家肖复兴会比我们说得更好,无须多言,看了就明白了。看完之后,母子俩就书中几对高中生早恋所带来的不同结局,进行了剖析,并借机向他表明了妈妈的态度:早恋不是洪水猛兽,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他的身上,妈妈会坦然接受,并帮他做参谋。这之后遇到相同的话题,母子也会坦诚讨论,不藏不掖,结果显而易见。

前不久热映的影片《少年的你》,从校园暴力这一个角度反映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所面对的诱惑与陷阱,远远不止这一个。

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多了解,才能更好地预防与应对,妈妈就给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找到一本青少年犯罪纪实书籍《橙色预警》,里面52个问题少年,涵盖着各种各样由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管理的缺失造成的青春期失足,如盲目追星、家暴、父母离异、学校霸凌等等。

这本沉甸甸的书籍,与其说是给孩子看,其实也是为了给作为家长的自己敲响警钟,家长对照反省哪些做得还不够,哪些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孩子对照哪些不能做,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这之后,孩子也常常根据学校或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与书中进行对照,并和妈妈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妈妈也帮助分析。

比如班上有一个同学,与弟弟同在一个班,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成绩上,他都与弟弟相差甚远。

他从小被妈妈送到姑妈家带,直到6岁才回到妈妈身边,而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为了方便照看,父母将兄弟俩放在一个班上读书。这位同学回到父母身边后,家人发现同学身上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 于是母亲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管教,结果是完全的叛逆与厌学,终于在上初三时,这个孩子写下了:"我恨父母,恨老师,恨这个社会"的话,还直接让母亲交给老师,说他不想再去上学了。

针对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孩子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态度:站在同学这一边。因为这个同学说,都是因为他的父母从小不把他放在身边养,所以他才会变成这样的。

我首先认可了他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幼年不在父母身边,肯定对他的成长会造成一定影响。然后,反过来说:他6岁就回到父母身边,而且这十年来,他的父母一直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难道这还不够吗?再说,他在姑妈家,并没有被不合理地对待,姑父姑母也是疼爱他的。

如果一个人自己不上进,而老是将责任推给环境推到别人身上,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努力,才不会怨天尤其人。

寒假到了,不用发疯,这样陪娃,你还是那个优雅的女子


我还举出了《风雨哈佛路》中女主的例子,女主面对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哈佛。还有幼年被父亲抛弃,成名后解开心结反给老父亲买房安度晚年的演员孙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同学母亲只是对他不良习惯进行管教,并没有过份地逼迫他一定要怎样,这样就恨天恨地的孩子,不值得同情。

孩子听后,接受了我的观点,并找来《风雨哈佛路》,仔细研读,还不忘给那位同学介绍,也让那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有所警醒。

妈妈并没有给孩子选定某一类的书籍,而是无论古代、现代,人文还是科学类,阳春白雪也看,下里巴人也读,特定时代过后产生的伤痕文学都让其有所涉猎。

这样,在读过了各种各样的书,见过了各种不同的风景后,才有了同学眼中遇事不焦不燥,温暖可亲的好朋友,老师眼中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的学生,父母眼中省心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