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齊物論》最終齊了麼?


莊子的《齊物論》最終齊了麼?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為什麼又來討論是非同異?回應"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很顯然,物論不齊正在於我,正在人!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所以“和之以天倪?”忘年忘義,這個地方引用《金剛經》的話:"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切名相皆虛妄,可卻是導致物論不齊、勾心鬥角的根源。


莊子的《齊物論》最終齊了麼?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名相猶物之影,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影子卻忽視了它的實質來源,討論來辯駁去都無非不著邊際,了無實義。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面對殘酷的勾心鬥爭,如何才能齊物之論?莊子以夢作結,真正隨順物化者幾何?"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又怎麼是齊?"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莊子的《齊物論》最終齊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