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志願者篇:青春力量 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 青年志願者

他們是一群熱血青年,在“志願服務關愛行動”中體現責任擔當,為小區病患買藥,為不會用微信的老人團購,為居民解決各種急需……奔波在大街小巷,把關愛送到小區的千家萬戶。

女大學生:就近加入社區 當居民用藥“擺渡人”


“這項工作與居民生命密切相關,每當居民發給我‘求助’‘拜託’這些字眼時,我的心都是緊的。”


“戰疫”之志願者篇:青春力量 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祝恆加入張家墩社區買藥小組

8日中午,長江日報記者在東西湖區將軍街張家墩社區見到仍在忙碌的祝恆。口罩的後面,是一張清秀的臉。24歲的她是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研究生,寒假回漢遇到疫情,“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心裡油然而生。

3月1日,祝恆就近加入張家墩社區的買藥工作小組,主要負責統計藥品信息工作。為了方便找藥,她和社區工作人員跑遍了街道範圍內的五六十個藥店,將藥店店長拉進微信群裡溝通,省時又便捷。“這項工作與居民生命密切相關,每當居民發給我‘求助’‘拜託’這些字眼時,我的心都是緊的。”她對前天發生的一件事記憶猶新,那天晚上11點多,手機響起,有位居民隔著屏幕發出求救:“我父親用的阿普唑侖快斷藥了,急需買藥!”

收到求助,祝恆心急如焚,“這麼晚了,藥店也關門了”。她馬上制定出兩套方案:一是馬上網上聯繫,給各個藥店店長留言問詢,同時也將藥品信息發送到志願者群裡,發動大家一起尋藥;二是安撫居民情緒,瞭解患者病情危急程度,是否需要社區安排車輛就醫,或是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問診。

“一個個回覆藥店店長信息,安頓好求助居民後,已經凌晨兩三點了。第二天一大早我繼續聯繫,終於有回覆說漢口一家藥店有賣,就趕緊通知有車的志願者幫忙買到。這個時候,我懸著的心才落地。”祝恆說,那一刻,她懂得了“擺渡人”這3個字的含義。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00後大學生:參與保供“最後一公里” 推購物車一天跑六七趟


“能做點實事, 參與保供,比在家玩手機有意義多了。”


“戰疫”之志願者篇:青春力量 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武漢傳媒學院大二學生王良圓是商超服務志願者

歲月靜好時,他們是家長眼裡少不經事的孩子;抗擊疫情中,他們主動請纓成為志願者,書寫青春故事。“00後”志願者王良圓是武漢傳媒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3月1日起,他正式成為商超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與打通保供“最後一公里”。

每天早上10點,王良圓騎共享單車10分鐘到達超市。志願者的工作時間是10:30到16:00,他通常會提前半小時。進門量體溫、戴上統一發放的口罩和手套後,志願者們學習安全常識、貨品分類、滅火器用法,便開始工作。3月2日,15名志願者分揀、打包、拖貨624份訂單,覆蓋超市周邊14個社區。

王良圓告訴記者:“一天的工作,就是12個字——汗流浹背、雨中推車、辛苦值得。”居民以社區團購、小程序接龍等方式網上訂購蔬菜、雞蛋、牛奶等,志願者按社區、樓棟的訂單來分揀、打包,和社區負責人對接確認,再送貨到指定的公交車上。專用公交車距離沃爾瑪600米,王良圓小組對應的民生社區有200份訂單,他和同伴們推著購物車一天要跑六七趟,原本就忙碌得汗流浹背,送貨的時候又恰逢下雨,推購物車到公交車上後,全身溼透。

“我們學校很多同學都在做志願者。”王良圓很是自豪地告訴記者,“能做點實事, 參與保供,比在家玩手機有意義多了。”

(長江日報記者胡麗君)

退伍軍人: 牽頭到超市團購 品種越來越豐富

“年前看到形勢緊迫,作為一名黨員、退伍軍人,我不上誰上?”


“戰疫”之志願者篇:青春力量 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易嘯為社區居民送菜上門

“不好意思,我們小區第一批儲備肉剛到了。”8日下午,武漢下起了小雨,匆匆掛斷了記者的電話,易嘯馬上要把儲備肉分發到社區的50戶困難家庭。

易嘯已經連續10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前9年是因為在當兵。2019年他轉業後與妻子女兒居住在西橋社區。他所居住的小區無電梯、無物業,老年人多。“年前看到形勢緊迫,我立馬退了回湖南老家的火車票,作為一名黨員、退伍軍人,我不上誰上?”

作為西馬新村小區的第一名志願者,他負責600多戶居民的“吃飯”問題。“看到一些年紀大的老人買不到菜,我心裡難過。”他牽頭與中百、武商等超市進行團購。記得第一次拿到中百團購的蔬菜時,他感慨不愧是國家保障,物美價廉。每天組織二三百人次團購,手機經常接電話到沒電關機。

小區沒有電梯,易嘯和志願者拎著幾十斤蔬菜依然健步如飛。“每一批菜的分發我們都會在群裡做詳細公示,給居民們一個交代”。

目前,他已組織發放6次愛心菜,組織線上線下志願者團購60餘次。團購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從最初的蔬菜、大米、肉到麵粉麵條、油鹽醬醋、水果等生活物資。

(長江日報記者唐婧妮)

90後小夥:才下火神山工地 又在社區為老人送菜


“我年輕,有的是勁,提下菜送個米的都行。”


“戰疫”之志願者篇:青春力量 有一種成長叫挺身而出

“90後”黃岡小夥邱熊在民意社區當志願者

建設火神山醫院需要人手時,他是一名工人;全市啟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時,他是一名志願者,剛下建設一線又轉身奔赴到服務居民的“最後100米”上,送米送菜。他是租住在礄口區六角亭街民意社區美奇大廈的“90後”黃岡小夥邱熊。8日下午,輪班休息的邱熊向長江日報記者講述他的戰“疫”故事。

27歲的邱熊之前在廣東有7年船舶設計經驗,1月30日,留守在漢的他主動報名參加火神山醫院建設。“哪裡需要我去哪裡,肩扛泥沙、搬運磚塊、安裝門窗鎖、拼裝隔板,木工、泥工、架子工都做過,忙起來三天三夜沒怎麼休息”。

施工結束後,邱熊馬不停蹄地直奔社區報名成為“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我跟社區書記說,我年輕,有的是勁,提下菜送個米的都行。”他介紹,民意小區是個老舊小區,大部分是老年人,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也不足。小區封控管理後,他覺得應該站出來做點什麼。

2月25日,邱熊上崗成為志願者,負責樓棟十來戶老人配送物資。他準備好一個小本子,每次採購前問問他們要買些什麼。收集完老人們的物資需求後,第二天早上8點半,他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到社區附近的商超團購,再按各戶所需分裝入袋,仔細寫上序號。這些菜錢都是他們自掏腰包墊付的,回頭再按購物小票和老人們核對。

“現在加入的志願者越來越多,我相信,在大家的不斷努力下,一定會戰勝疫情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邱熊說。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