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火柴是生活中離不開的物件兒。

憑本限量供應的年代,火柴漲價1分錢就能引發“搶購風”。而小小火柴盒上那些美麗的“火花”,不知令多少人夢寐以求……

火柴是舶來品,上了歲數的人稱其為“洋火”,在老北京話裡叫作“取燈兒”。

火柴,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北京地區的火柴工業,創始於1904年的丹鳳火柴公司。1918年,這家公司與天津華昌火柴公司合併, 成為丹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總部設在北京,後來改名為“丹華火柴公司北京廠”。

新中國成立後,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丹華火柴公司北平廠,實行公私合營, 改叫“丹華火柴廠”。1951年,丹華火柴廠從崇文門外後池遷至永定門外安樂林南里,一年後,改名為“北京市火柴廠”。1956年,厚生火柴廠併入。從那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北京市火柴廠是北京唯一的火柴廠。

在火柴還是生活必需品的那些年, 北京市火柴廠以生產普通火柴為主, 旨在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同時,也會生產一些精美的高檔火柴、無硫芳香火柴、生日喜慶火柴等, 用於供應旅遊點和各大賓館、飯店。北京市火柴廠還生產一些抗風火柴、防水火柴、長梗火柴等特種專用火柴。

火柴,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在使用火柴的年代,收集“火花”(火柴盒上的圖案)是一種時尚愛好。

1958年,北京市火柴廠推出了以北京風光、鳥類與花卉為題材的三大套(每套12枚)風格各異、設計印刷精良的“火花”,開創了大套藝術“火花”之先河,提高了“火花”的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成為收藏珍品。

1959年,為迎接第一屆全運會,北京市火柴廠特製了“火花”,共10種圖案,都套印著我國運動健兒的雄姿,並有“北京火柴”等字樣。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 北京市火柴廠又製作了一批以北京風光和人民大會堂為商標圖案的高檔火柴, 受到美國客人的好評。

火柴,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後來,北京市火柴廠的美工人員還繪製出了“水滸人物”“園林風光”“出土文物”“古建築群”“盔頭臉譜”“林中百獸”和“紅樓夢十二金釵”等不同題材的圖案,火花愛好者尤其鍾愛。

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北京有很多日用品都需要憑本供應,包括火柴。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場上出現過火柴供應緊張的情況。那時候,兩分錢一盒的普通火柴憑本供應,雖然4分錢、6分錢一盒的高檔火柴日趨增多,火柴供求還是出現矛盾。

為了保障老百姓生活,北京的火柴在零售價不變、原材料上漲的情況下,一度堅持著“每盒兩分”的價格,只能限量供應。直到1985年,每盒火柴才漲價1分錢。可聽說這個消息後,京城竟在漲價前掀起了一陣“搶購風”。

火柴,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出現了電子火柴。當時有一種型號為“DH-1”的新型點火器具投放市場,屬國內首創。它不同於靠手指動力產生電壓的電子打火槍,是直接從電源獲取電壓,可以點燃煤氣、液化石油氣、沼氣、電石氣、汽油爐或燈。而且,這種電子火柴能點火10萬次以上,相當於1000盒火柴,耗電只有兩分錢,其售價卻只有2.7元。

當時,科研人員還在努力研發一種組合式塑料氣體打火機,以期替代需要消耗木材的傳統火柴。這種打火機每個0.5元,可點燃1500次以上,與使用火柴的價格基本相當。

上世紀90年代,一些鄉鎮火柴企業異軍突起,使得火柴市場嚴重供過於求,產品大量滯銷積壓。與此同時,各種電子爐具迅速進入居民的廚房,煤氣爐實現了電子點火,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火柴的使用率大為減少。

時至今日,傳統火柴早已風光不再,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老物件兒。( 據《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