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3月6日,武漢封城第44天。

授權發表的微信公眾號裡,作家方方的日記遲到了幾個小時。早上5點“放”出後,留言區立即被塞滿。

封城的日子裡,發自武漢的方方日記成為一種現象。有人追看,有人追罵。

於方方來說,這不算太不尋常。這位曾任湖北省作協主席的作家幾度成為輿論焦點。她質疑過“跑獎者”,點名過職稱晉升中的違規操作,也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義執言。

“我以前就很喜歡在微博上轉點東西,並且發發議論的。”她說。

這一次,她的“議論”獲得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不僅方方日記,針對日記的評論也成為多樣聲音的舞臺。

“方方的觀點,有些我認同,有些我不認同,但我可以看出她的真誠。真字上半部分是個直字,下半部分像人的兩條腿,可能是講真話的人才能站得直,或者是站得直的人才會講真話?又或者是站得直的人不怕真話?”這是日記留言區中一條讀者評論。

她的一位作家朋友說:“人皆道她是猛士,或者恨她如瘋婦,但她真是一副赤子心腸。”

方方自己在日記裡寫道:“一些公眾號用了很嚇人的標題來寫我,讓我相當難堪。在武漢,作這種記錄的人多的是,也不乏作家和詩人。只是我們每一個人記錄的方式不同,以及記錄的要點不同。而這每一份記錄,都很珍貴。以前談小說時,我說,文學雖然是一種個人表達,但無數的個人表達彙集一起,便是一個民族的表達;而無數個民族的表達彙集一起,那便是一整個時代的表達。同理,一個人的記錄,微不足道,更不足概括全貌,但無數個人的記錄,彙集一起,真相便會以全方位形態露出水面。”

約訪方方是在一週前,她的唯一要求是在“時間上寬限”。凌晨2點37分,當天(實際上已是前一天)的方方日記還未被“放”出,她接受了上觀新聞專訪。


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在微博時間長了,已經有了“免疫能力”

上觀新聞:關於“封城日記”的緣起,微博上,你提到過《收穫》主編程永新發消息說,不妨寫寫“封城記”。當時內心是立刻接受了這個建議嗎?實際上,你發出這條微博並且詢問大家是否能看見的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就沒寫日記。是什麼力量促使它真的成了“日記”?

方方:程永新找我約稿,說不妨寫寫封城記。那時候,我並沒有完全同意,因為我不太想寫。不想寫的原因,還是心情不太好。但是後來我轉念一想,不妨記錄一下,或許將來給他們寫點東西。於是我就到微博上去試了試。

我以前就很喜歡在微博上轉點東西,並且發發議論的。我試過後,發現微博可以用,就直接在上面寫了起來。說起來,還要感謝程永新的提示。

上觀新聞:也是在那條微博裡,你寫到,高科技作起惡來,一點不比瘟疫弱。你還提到過,信息傳播之迅速,一篇文章發出立刻有幾千萬閱讀量,令人感到有些恐懼。

方方:這和寫小說完全不同。後來應邀加盟今日頭條,第一次在今日頭條用一個“微頭條”發時,他們告訴我有一千多萬,接著慢慢兩千多萬,三天後,竟然三千多萬人。我真的覺得很恐懼。實在不能適應。後來,我換到一個“文章”的模式裡寫,人要少得多。心裡反而踏實了下來。再回到微博,微博裡跑來罵人的真的很多。而且他們堅信謠言。造謠的人都道歉了,他們依然堅信謠言,真是些死腦子。

沒辦法。我也沒有救人的義務。只好用微博提供的手段,刪除和拉黑。有的過來叫罵的人,一共只有一個粉絲,沒發一條微博,這些人拉黑了,就跟不存在一樣。在微博時間長了,已經有了免疫能力。就像有些人,免疫力強,新冠肺炎也是拿他沒輒的。


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日記本來就是夾敘夾議式的。我比較喜歡就事而發評論

上觀新聞:你會為了寫日記而去主動蒐集、瞭解武漢城的各種信息,以便告訴“外面的人”嗎?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像記者的工作?日記裡,你還多次轉發你認為靠譜的專業人士的建議。

方方:開始並不會,只是寫寫自己身邊的事,閒扯一下,發發感慨。但看的人多了,而且很多人守著要看,就覺得還是認真一點比較好。所以找了以前認識的幾位醫生朋友,向他們詢問疫情狀況。只是自己想到什麼即寫出來。還是比較隨意。這種隨意性,也讓我自己寫起來比較自在一點。

上觀新聞:其實你在剛開始寫日記的時候就表示,現在的主要敵人是瘟疫,“我一定會和政府和所有武漢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政府向市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我也會百分百配合。只是當時寫到那裡,覺得反思也很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這種習慣反思的精神,是出於個人的性格,還是小說家的敏感,或者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感?

方方:其實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記錄一件事,同時就會有感想,於是就把感想寫下來,這很正常呀。日記本來就是夾敘夾議式的。我比較喜歡就事而發評論,以前微博總是轉發別人的事,在轉發時,自己順便議論幾句。看我的微博,大多都是這樣。好像亦習慣這種方式。

上觀新聞:這次疫情的確不同於以往任何時期,一方面,人們有機會通過更多渠道瞭解更多情況,另一方面,發出聲音的仍然是少數人,甚至在疫情剛開始之時,有人說,“只有學會在微博上呼救,甚至要懂得一些傳播技巧才能被看見”。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方方:所有到網上呼救的人,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凡他們有一點辦法,都不會如此。但是,因為是傳染病,左鄰右舍,也無力幫助。那幾天也是我們最悲哀最無助的幾天。醫院自己的家屬都無法入院,這時候,網絡呼救便成了唯一的出路。懂得用網絡的人,得救的多一點吧?而那些老年人或守舊的中年人,不會上網,連呼救都無門,恐怕更慘一些。有一個婦女,在自家陽臺敲盆呼救,被人拍下,上到網上,她也得救了。呼救的時候,聲音大,會發聲,是很重要的。


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網絡時代,體會人生,是不需要住到一個破房子裡的

上觀新聞:你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提到,之所以沒在“封城”時產生“逃出去”的念頭,是因為“武漢市那麼多人,大家都被封在家裡,我的條件跟老百姓比,幾乎是最好的之一。大家能生活,我自然也能”。寫日記時,會不會提防自己從“幾乎是最好的之一”生活條件出發的觀察,能不能反映出武漢城更多情況?

方方:這個不用提防。所謂條件最好,是我有一個小院子,至少自己可以出來透一口氣,不會像單元樓裡那樣,除了自己的家,完全不能出門。此外,無論封多久,不會影響我的退休金,比起許多老百姓要靠打工生活,賺一筆是一筆的人,我當然算是最好的之一。

如果我熟悉網絡,不管是住最差的房子或是最好的房子,都能一樣瞭解到武漢人遭遇到了什麼。這是網絡時代。體會人生,是不需要住到一個破房子裡才能體會到的。

上觀新聞:之前的日記裡,你提到過一位武漢嫂子“雨兒”的“漢罵”,這段“漢罵”那幾天可謂“罵”響了大江南北。你覺得自己是典型的武漢人嗎?

方方:我當然不是太典型的武漢人,我的武漢話說得也不算太標準。我在宿舍大院長大,整個宿舍都是外地人。儘管我當過裝卸工,但我從來不罵髒話。你可以到網上查一下我所有的文章,看看有沒有粗口。這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其實,像有朋友對我用“潑辣”來形容,我都覺得他們對我太不瞭解。真正瞭解我的人,一定不會有這種感覺。爽快並且講義氣,是武漢人的特點,也是我的特點,這一點,我與武漢人是重疊的。

上觀新聞:很多人追看你的日記,也有很多指責、很多敵意。有一天的日記裡,你還向同行喊過話:“雖然我人老了,但我批評的力氣從來不老。”更多時候,你會感到自己是孤獨的還是相反?

方方:也沒有特別孤獨。何況,我也習慣了。這世界,總是有爛人的。你如果怕他們,他們只會更加囂張。這一次,支持我的人多太多了。到底是閱讀者多,如果有人叫罵,讀者自己就會上前批評,也省了我很多事。真是好讀者呀!而且後來評論多了,我也看不過來,也就基本不看了。當年批我小說時,其實也有很多人公開支持。文人也沒那麼慫。當然私底下支持我的人更多。

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瞭解

武漢人是服上海人會做事的,一到上海,就覺得城市管理有序

上觀新聞:你的日記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標題,有時,推送標題和內文題目還不一樣。哪個平臺起什麼題,你有要求嗎?

方方:開始我沒有取標題的習慣,是二湘和她的朋友取的。後來,我加盟“今日頭條”,上面要求取標題。這樣我就開始自己取標題,但二湘她們,有時用我的標題,有時另取,我也無所謂的。她們取得不錯。我多數情況下,都尊重她們。偶爾,也會堅持我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財新博客和微信公眾號的標題,經常不一樣。

上觀新聞:打算寫到武漢開城那一天嗎?

方方:計劃如此。但實在不想寫的時候,當然也不會勉強自己。現在主要關在家裡,也沒有其他事,也不能出門,不如就寫下去好了。何況那麼多讀者在等著,他們說,晚上有一撥人,要等著看完你的日記再睡覺,早上有一撥人,一起來就看你的日記。真的蠻感動。一個作家,自己文字被大家等著讀,簡直榮幸得不能再榮幸了。當然,人們主要還是關心疫情,關心武漢人現在怎麼樣了。如果沒有這個大前提,我寫再多也沒用。

上觀新聞:未來會對這次疫情進行除了日記以外的寫作嗎?

方方:暫時不會,或許寫別的小說時,會用到裡面的細節。不會為此寫一部小說。

上觀新聞:日記裡提到過上海作家潘向黎要請你到上海吃好吃的,很多上海讀者也盼你來。喜歡上海哪些吃的?

方方:我很喜歡上海。以前當新概念作文比賽評委時,每年來上海。一到上海,就覺得城市管理有序。這種對比很明顯。而且你們要知道,武漢人是最喜歡上海產品的。因為武漢人認為,整個中國,除了大上海,只有大武漢。別的地方,沒有稱大的,武漢人很高興自己能跟上海擺在一起。而武漢的過去,有很多能人,都是當年走水路從上海過來的,很多用品也是走水路從上海過來的。所以,喜歡上海的產品,是武漢的傳統,也是武漢人的最愛。以前武漢只要有人去上海,就會有一堆人讓幫忙帶東西。

武漢人是比較服上海人會做事的。至於去哪兒吃,潘向黎是高水平吃貨,比我強太多了。到了上海,一切聽她的指示,她指向哪裡,我就吃到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