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為父母和子女,為哪個付出多?

6711095903096


捫心自問,為子女付出多得多,現在中國家庭大部分是4+2+1結構,事實是連父母也在為第三代付出。說心裡話,這竟然成為了現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所以也出現“巨嬰”,“成年啃老族”這樣的群體,大部分中年人為父母付出實在是少得可憐,在忙碌生活中,有時候父母打來電話都說不上幾句,我居然會硬剎車,說沒事掛了。

疫情好轉,抽空去看父母,難得坐下來和父母談心交流,母親真得老了,白髮蒼蒼,她竟還不忘給我整理一下衣襟,明顯她的手因為無力而發抖,父親麼則完全老態龍鍾了,盡問小孩疫情期間吃好睡好沒有,瘦了沒有?我只是看著他們一邊思考,一邊答非所問,心情是複雜的。

百善孝為先,我為父母做了什麼呢,自從分開以後,除了節假日,一年見了幾次面呢?也許是忙,但有時候是藉口,這一次難得和父母談了幾個小時,老倆口東扯西扯,臉上是由衷喜悅。

臨走老倆口送我到外面,一再叮囑開車小心。哎,我真是慚愧啊,我暗暗發誓,今後一定要多陪陪他們,至少不首先掛斷電話,我應該可以做到的。


無用書生之今生有悔


奔六的人,親眼經歷過父母親去世,自己也當爺爺,小孫女十個多月了。人生在世,除了學習,工作,家庭婚姻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兒育女更是人生的大事。

人人都為人父,為人子。可父與子之間差距就大了。父母為子女無怨無悔,盡心盡為,盼著子女長大成人,為自己掙臉。父母拉巴幾個孩子容易,幾個孩子不一定能養得起一個母親,老二看老大,老大攀著老三不拿養老,只能眼睜睜看著老人孤苦受罪。

也許子女們忘記了父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養大多麼的不容易,也許是自己忘了自己也當了父母,記得,人人都有老的時候,趁父母健在,多盡點孝心。




手機用戶62516易緣


你好,我是韓旭胖仔,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人生在世,為父母和子女,為哪個付出更多?我的觀點是為子女付出的更多。

先說說為子女。從子女落地的那一刻開始,做父母的就懵懂的開始為子女付出了。雖然初為父母沒什麼經驗,但還是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從襁褓,呀呀學語,跌跌撞撞的學走路,入幼稚園,踏入校門,成家立業...,一直到暮年還在惦記著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撫養和教導子女耗費大半生的精力和財力。

再說為父母。有為父母考慮的意念大約都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後,自己做了父母才深刻的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這時候父母已經是中年或是老年。父母只要自己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體力,是斷然不會讓子女操心的,甚至是生活的不好也是對子女報喜不報憂。所以真正的能為父母做些什麼的時間少之又少。尤其是為自己孩子操心,忙於工作時,對父母的關心常常疏忽大意。始終覺得虧欠父母的太多。

生活有太多的無奈,但這也不能成為我們不孝敬父母的藉口,大多數父母並不是希望子女能給多少錢,而是希望子女能多陪陪自己,所以多抽出時間陪陪父母,讓他們享受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是我們每一個做子女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愧疚終身!

(本文圖片均載自網絡)歡迎關注韓旭胖仔。


用戶韓旭胖仔


人生在世,一般情況下,都是為子女付出的更多。這表現在於從生下子女後,一天一天把他們養大到十八歲都很不容易。從小學到初中甚至高中、大學如果作為父母不拼命掙錢,很難供養子女們的日常生活開支和書學費,好不容易盼到子女們畢業了,又要給兒子買房,現在的女孩子,沒有在大城市買房子的,根夲瞧不起。所以說作為父母為了子女一輩子操不完的心,即使兒子結了婚,還要幫他們帶孫子或孫女。總之,父母對子女可以說是全心全意的愛和盡力而為的支持他們,這一生為子女做牛做馬都願意!付出了前所未有地艱辛勞動和種種磨難。

這樣一比較,作為我們對父母的付出還不及對子女付出的一半,所以覺得有愧於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在父母還健在時,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使他們在有生之年享受子女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愛!

所以,孝敬要趕早,珍惜與父母在一起度過的每分每秒,要讓父母過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以前父母養育我們更不容易,現在是該好好報達的時候了。

我慢慢去想奶奶講的那個神話,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是一支含淚的蠟燭。一一《奶奶的星星》

讓我們每個生活在人生間的父母:都給自己的子女們帶好頭,給他們作個好的榜樣,好好孝敬父母,因為他們是對我們最無私的人,他們是為了下一代付出了全部人生而無怨無悔的人!

朋友們,趕快行動吧,好好珍惜現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刻,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那時空悲切,已經晚矣!



手機用戶黃秀珍


其實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子女,為他們那個付出的多,這是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還要看自己每一個階段的能力,每個階段都盡力就行。

就如有些老人,當子女剛成家不久,他們就得病或者因為什麼原因而去世,那對於他的子女來說對父母就還沒來得及報恩,他們就離去了,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情況對子女付出必定比對父母付岀的要多。

而父母健在子女也有的中年人,他們必定最難,因為父母年邁需要照顧,而子女也需要經濟的資助,這時只能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儘量都照顧到。

當父母年邁時,只盼他們有個好身體,那樣就是做子女的福份,做子女不圖父母多有錢,只要能自理了就行,否則“久病床前無孝子”,如果父母不能自理了,你就被拖垮了,既使付出再多,又能如何,人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分身術,子女要錢,父母讓侍侯,那時就是再有錢也讓人頭疼,所有隻能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照顧父母與孩子。

有的年輕人身體不好,相反父母與子女都會受牽連。

有的年輕人30,40歲就得了絕症,那麼他的父母與子女還得照顧他,人的身體狀況每個人都不一樣,也許年輕人有時還得別人照顧,所以對父母與子女,首先自己身體健康才會對他們能盡責,只有自立了,才能照顧別人。

鑑於對父母與孩子付出的多與少,有時不能相比,父母一般情況要比孩子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要短,也許父母等年輕人成家後,會自己相處,自己付出的當然不如對孩子的悉心照顧。

因為孩子從嗷嗷待乳,到長大成人,自己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而同樣父母當時也是一樣,可孩子成家後,也許自己的心思還在他們身上,然而孩子將來未必能夠像自己付出的那樣去照顧我們。一代一代,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高於子女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也是不求回報的,這種情況就說明自己對子女的付岀有時超出了對父母的付出。

一生中唯有父母與子女是最牽掛的親人,所以都會盡心竭力去愛護他們。

人生中,自己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子女的母親,所以分不出那個最親,都是心中最放不下的人,對誰付出也應該,只要自己身體好都會竭盡全力。

大家好,我是沃土芳華,一個熱愛文字的女子,希望大家點贊與評論,記得關注一下呦!


沃土芳華666


應該是不同時期各有側重吧。

沒有孩子的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常回家看看,承歡父母膝下。有了孩子之後,重心難免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你會感動於生命的神奇,你會體悟到代代傳承的意義,你尤其會想去感謝孩子,是他們讓我們的生命“更完整”,讓我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我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能夠放下所有戒備去信馬由韁地愛,那簡直是最大的自由。

好吧,其實說了這麼多,無論怎麼迴避,內心都有了答案:年輕的時候,我們對子女遠比對父母付出的多。

是誰說過,母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父愛母愛就是一場重複的辜負。而被辜負的人,卻永遠無怨無悔。

倒不是在感情上厚此薄彼,而是時間使然。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我們,父母相對來說是比較強大的存在,暫不需要我們分心太多。

隨著時間流逝,孩子慢慢長大成人,而我們的父母日益年邁,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把更多精力投注到父母身上,一切以父母的幸福晚年讓步。這也是為我們的孩子做榜樣,也是為將來必然老去的自己積福報吧。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從來因果不虛。


默源


我們這裡有俗話叫“田螺彎彎為仔死”“惜落順勢”為人父母長輩都是為下輩操勞,操心,奔波,勞碌,在下輩面前,不敢說累,都是為晚輩能跟上社會節奏而默默付出,毫無怨言。城市退休人員退休金自己使不完,顧仔顧孫,農村老大爺七老八十還在田間勞作,目的都是在想減輕兒子的負擔,因為兒子還有兒子,傳子及孫。最明顯是上市買食的老太口頭禪“買點給孫食”,人家媳婦出嘴“買點給孩兒吃”。很少有人說買點給公公,婆婆吃的。不過也有例外,有個人家媳婦就說是買給公公吃的,我覺得好奇,問個為什麼?原來她爺爺從泰國回來,想吃點新鮮水果,剛好看到,所以便買了。

也有出嫁女買時鮮水果之類孝敬自己父母,當然父母也不是自己食掉,都拿給兒孫共同食用,這樣味道更濃。人生在世,為人父者也是為人子,為人子者也正在為人父,一世傳一世,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本著互相愛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父母有父母的苦處,兒子有兒子的難處,同圍一張桌,同食一鍋飯,下輩記得上輩,上輩看著下輩,都在為著共同的小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共同付出,共同收穫喜悅與希望。這樣千千萬萬個小家匯成祖國這個大家庭。


櫻花飛舞時2


這個問題很現實,家家戶戶只要是做為父母的幾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到了兒女身上,不是嗎?

  • 從孩子一出生,吃的用的父母就開始為他忙活,吃又怕吃不好,用又怕用不爽,哭了鬧了又哄又抱;到了孩子明白事兒懂話兒了又千方百計地買各種圖書玩具再帶他到各處幼兒遊樂園或河邊曠野玩耍;到了上幼兒園年齡,都要按時接送擔心晚了會哭鬧;等上了小學當爸當媽的下了班又兼職輔導孩子學習寫作業的繁忙,有的還要送各種興趣學習班;而到了初中同樣的操勞更增添了廚藝大師的主角,每天跟孩子一樣起早貪黑作息,滿腦子琢磨著做可口又營養的飯菜生怕孩子學習累著!等孩子讀了高中,如果孩子住宿滿腸的惦記盼到寒暑假做孩子最愛的吃食等著回來!或許上了大學父母多少少了些惦記,因為孩子長大了!同時肩上的擔子已經不輕了,學費也高了起來!
  • 正常情況下幾乎每個家庭把一個孩子養育大都是付出所有,盡其所能唯恐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耽誤成長,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
  • 一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兒女拉扯大養育成人,讀完書參加工作再給孩子成上家,這算當父母完成了任務!有條件的還可以繼續幫子女帶娃!
  • 那麼,待孩子們長大成家立業之後,他們會怎樣回報父母呢?也能像小時候那樣時刻哄父母開心?天天不論閒忙都能給爸媽做頓可口的飯菜?或陪在身邊說著家常力所能及幫已經行動遲緩的老爸老媽日常起居?吃喝拉撒?又或者背起他們去他們年輕時最喜愛的地方賞花看海迎日出看日落?太多的?忙!

這世間最無私最偉大

的就是父母的愛!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永遠都還不完!


Mingtian107


我覺得這個是不必計較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我們付出了再多都是為了這個家庭,希望這個家庭的生活可以蒸蒸日上,變得更好,也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加的幸福快樂。 對於這個目標,無論是子女還是父母都是在為了這個而一致努力的。

子女和父母所生活的時代不一樣,所以在某些付出方面是計較不了的,也不能夠比較的。 比如說父母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正值文革和改革開放時期,那時候他們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比如他們為了以後子女可以生活的更好,選擇了下海去經商。這在那個年代來說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和需要擁有足夠的魄力,定力的。可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來說,創業就像我們去找工作一樣簡單,因為在這個較為成熟的年代裡面已經有成熟的榜樣模式去學習,你可以去學著前輩的道路,去嘗試著發掘自己的道路,只要你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金錢等等。如果說把時間比作一個巨人,那當初父母所做的付出,他們可能是在巨人的腳往上爬,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可能已經在父母的那一輩努力過後,我們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所佔的起點已經比父母高了很多,所遇到的情況也會不一樣。但不管怎樣,我們現在更拼命的努力,也是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也是能夠為了父母可以更好的頤養天年。就像當年父母為了我們一樣,我們也會一樣不惜一切的為了他們而努力,為我們自己而努力,也為我們的下一代而努力!

所以最終不管是誰付出多貨少,我們最終的目標都是為這個家庭而努力的,不必要計較。

以上僅代表個人見解。




半枝山茶


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為子女付出的更多!愛孩子是作為父母的一種本能。

從懷孕時期的小心翼翼,嬰兒期的細心護理,童年時期的耐心陪伴,到少年期的無私奉獻,再到成年後的關心,父母無一不是在在為孩子付出。

對於自己的父母呢,等到我們懂事、成家立業,我們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責任要去承擔,而父母已年老,我們可能沒有時間像父母在我們小時候一樣全心全意的去對待她們。

我們作為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也要像對待孩子一樣的耐心,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