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知足常樂”這種心理呢?

農夫老嶽


這句話,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自我滿足是這句話的主要表現形式。

慾望的大小直接決定知足點的高低

打個比方:有能力的商人,假如他目標是要賺一千萬現金,一部50萬以上的車子,一棟別墅,一位貌美如花妻子,然後呢,這些他追求的目標全部實現,他感覺知足了,因此而很快樂。平常人家,或許存款一百多萬,有房有車,妻賢貌美,兒女雙全,他也滿足了,也因此而快樂。以此類推,只要滿足了自己的既定目標的大多數都知足了。

社會的高速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提高了生活質量,但反過來,沒有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改革,社會也不會發展這麼好。所以從這個層面講不能太知足。

目前,我國隨著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以穩步進入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這是與國家高級人才的不滿足現狀,努力進取分不開的,同時,我們與先進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若是大家都沾沾自喜,自我滿足,故步自封想象一下,我們國家肯定又是另外一種風景了。

當然,生活中我們提倡知足長樂

比方說,有吃,有穿就行,別天天想穿名牌;家裡妻子賢惠就行,老公能幹體貼就行,小孩聽話乖巧就行,別老是去跟別人家比,不要老是有“好的都是別人家的”想法。同時不要有攀比心理,別人的成功你不一定能複製的,人比人,氣死人。做好自己,能過就行,自己感覺幸福就行。

結語:我們對待生活要知足長樂,對待工作要竭盡所能。知足長樂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容的潤滑劑,同時也是千萬家庭的保鮮劑。


彩雲飄飄在藍天


知足常樂,從我自身的經歷或許可以說說。

知足常樂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考研擇校的問題,名校落榜是明年再戰還是今年選擇一所普通的學校。“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與“知足常樂”在某種理解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想在荒廢光陰,做了一次“雞頭”。可是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讓我發現讀研的三年過得並不快樂,發現與其他名校同學逐漸拉開的差距,發現自己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逐漸後悔當初的選擇,我是否應該在奮戰一年。嘴裡說著“知足常樂”的我過的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樂。

隨後結婚生子,我和愛人的工資只能算中等。我不知足,我每天都在想如何發展自己得分副業,怎樣才能夠賺取更多的錢。但是我老公屬於那種“錢夠花就行”的人,我們之間產生分析,此時他眼中的“知足常樂”在我看來就是不求上進。

“知足常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對於物質追求要求高的人,“知足常樂”就是一個貶義詞。對於精神追求高、只要求平安順遂的人而言,“知足常樂”就可能會成為自己生活的座右銘。是一種樂觀的心態還是為自己的碌碌無為找藉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想法,我們不能苟同其他人的想法,但是我們要學會尊重不同想法的產生。


謹寳媽媽


我父親就是這樣很好的一個人,很能吃虧,知足常樂得一個人,十幾歲為了弟弟給人抗麻袋救弟弟,長大了了賺錢養父母,路上見了村民就讓到家喝茶發煙,村裡的路上有雪都他掃,有草他處理,誰家要幫忙都是第一個幹最後一個休息,自己做生意給顧得人幫忙幹活特別賣力,寧願自己吃虧一輩子不虧別人,別人今日給一個🍎他明日給一箱,積了很多福,雖不大富大貴,但平安健康。


艾爾ning


我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沒有見到過太陽。

為什麼不快樂

因為我買不起房子

那你天天風吹雨淋風餐露宿嗎

沒有啊

那你應該快樂

為什麼不快樂

因為我工資少,從小光屁股長大的兄弟工資是我的三倍

那你吃不起飯穿不起衣上不起學了嗎

沒有啊

那你應該快樂

為什麼不快樂

因為我被領導罵很沒面子

那你會丟工作嗎

不會

如果你丟工作會再也找不到工作嗎

也不會

那你應該快樂


想要頭髮一直蓬鬆醬


知足常樂,重在知足。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句話便是對彌勒佛最好的詮釋。他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因為總是一副笑臉和大大的肚子,所以又被稱為“大肚彌勒佛”。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寬容和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

現在對一些消極的態度稱為佛系。我覺得還是有些誤解啊!

生活中的壓力和誘惑太多了。現在的社會整體是消費型的,讓你不停的跟隨潮流,提升你的生活品質。你周圍的人都成了攀比的對象。別人換了新款手機,買了大房子,換了豪車,孩子上了個好大學等等。總之,你只要有不如別人的,都會讓你不快樂,甚至痛苦。對於身外的東西我們是無法控制的,能改變的也就只有自己了。

知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不易。這需要智慧,這個可以在中國的佛教中找到,尤其是禪宗。《壇經》上惠能大師說過: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忙忙碌碌的我們,哪裡有時間靜下來思考自性呢?試問,你買了一件心往已久的東西,你會高興多久?答案肯定是快樂很快就會過去!我們現在的生活就像吸毒,一開始很容易就能獲得快樂,慢慢的,我們會變得越來越麻木。就像毒癮越來越大,最後把自己毒死了。有好多購物狂,他們買東西不是因為需要這種東西,而是需要買東西時帶來的短暫快樂。因為短暫,所以要一直買。最後帶來的不是快樂,是痛苦,是茫然,是“毒癮”。

只有我們能停下來,靜下來,能真的走進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那樣才能開啟智慧,真正的做到知足,而後常樂。

就先寫這些吧。


讀書留香







濟南靜靜


知足就能常樂嗎?未必。

我覺得正確對待的知足常樂是現實生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和答案,在自己竭盡全力去實踐後所得到的壞結果時,因而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安慰自己要知足常樂,這才是不負自己的,而不是無所作為,安於現狀的告訴自己要知足常樂,要滿足,我認為這才是在給自己找藉口罷了。

知足常樂就是要知道滿足,選擇快樂。 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那麼我認為知足常樂對於碌碌無為的人來說就是逃避。問問你自己:

  • 第一,你努力了嗎?竭盡全力了嗎?
  • 第二,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了嗎?擁有利益和地位了嗎?如果你想要的都還沒有實現,那就不要以這樣的心靈雞湯來毒自己,因為你不會開心,只會麻痺自己要做一個隨緣,佛系,內心寧靜的人。

一般情況有以下兩種類型的情況:

(1.)對於追求的事物得到了滿足以及成果,那麼這種經歷了相對多的事情,有一定的領悟能力的人,他們會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的時候,那這時的知足常樂就真的滿足了自己,選擇快樂生活的人,就真的是還原了知足常樂的原來價值。

(2.)一無所有,庸庸碌碌的人,只知道空口說大話,夢想比天高,什麼事都不去努力,最後卻要安慰自己要知足常樂,懂得滿足,這就不符知足常樂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知足常樂並不真的就是知足了就能快樂,它不是碌碌無為者為說服自己無能的說辭。


忠嫻兒


“知足常樂”我認為是很有一種處世態度。

常常有人把“知足常樂”等同於“不思進取”,這是完全兩回事情。

知足常樂的人,活在當下,更能夠沉澱下來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

就說越來越被看重的“匠人精神”,假如不能享受當下,知足常樂,如何能做到潛心修煉,認真研修技藝呢?

做到知足常樂,在浮躁的環境中,很難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想要不被影響真的需要一顆用過足夠力量、能夠沉澱下來的心。

知足常樂,不是不思進取

知足常樂,是滿足地生活於當下,同時不會忘記一步一個腳印,走向以後的日子。試問,一個認認真真對待當下,精益求精做好今天的事的人,未來的日子能不更進一步麼?


總的來講,我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樂觀的、有益的生活態度,關鍵看“知足”的是什麼。


學點心理學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無論對任何心理狀態的理解都很難脫離這個人的生活現狀,而且需要辯證的去看待的。

我個人理解的現在社會中的“知足常樂”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面對暫時難以解決的難題或者難以達成的目標時候的自我安慰

每個人曾經有夢想,有希望,希望自己變成完美的人,但是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會受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學識眼界,家庭情況,人脈背景都會對我們達成目標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而當一個人設立了比較遠大的目標,但是他的能力的學識無法支持他完成,甚至連做好階段性規劃這種事情都很難做到,那麼那個遠大的目標帶給他的會是焦慮、煩躁與不斷的自我否定。沒有人在達成目標的道路上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逆境時,一方面需要找到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要積極的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如果自身心理失衡,很難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很多時候,知足常樂便成了在這種環境下人用來自我安慰與排解的方式。希望用這句話來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恢復放鬆與正常狀態,以便投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與學習。這種情況,大多是人的本能與自我保護,讓自己內心狀態遠離失衡的邊緣,保持對自我的肯定。 是非常可以理解甚至某些時候是非常正確的自我排解方式。

2、對自身懶惰不求上進的託詞與自我“催眠”

世界上對於成功這件事的說法不一,有認為努力重要的有認為天賦重要的,不過有一點大家是有共識的,就是大部分的努力程度,遠沒有達到需要拼天賦的水平。 我個人比較認可這句話,事實上有太多的人把隨遇而安,不求上進與知足常樂“劃等號” 很多事情稍稍動一下腦筋,或者稍微付出些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但是因為自身的懶惰(包括肉體與頭腦)偏偏不願意去做。這時候知足常樂就變成了擋箭牌。 其中不乏許多令人扼腕的案例。 這種狀態我只能說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也不必過於強求,更不必橫加指責。畢竟人類的大腦和肉體都是本能的“趨利避害”對體力和腦力勞動都是本能的排斥。


3、取得成功後對於事物的深刻理解與豁達心境

這種人境界就比較高一些,他們在取得成功之後,明白了這一路走來的得與失,他們有能力爭取更大的成功,但是不願意再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於是選擇“知足常樂” 選擇適可而止。比如很多人繼續拼搏,可以晉升更高的職位,或者讓公司規模再上一層樓,但是很有可能以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或者失去父母身前盡孝的機會為代價。有不少人就會選擇放棄。他們並非沒有更進一步的野心,也具備繼續拼搏的能力,但是也許在他們眼中有比所謂“事業有成”更加重要的東西。或者乾脆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極限在哪裡,適時選擇停下腳步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無論你想要的是什麼,都需要付出相應代價,也許當人們認為代價遠大於收穫的時候,都會選擇知足常樂。我們看待這種心理也無需多言,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與選擇。

4、對自身慾望的剋制與自省

這種情況,是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慾望快速膨脹,用以自我提醒與剋制。這種情況很多見,小到看到自己支付寶或者信用卡賬單時候的懊悔,大到自己的企業盲目的擴張之後帶來的窘迫,都會讓人們不禁想到這句話。這也許更加貼近《老子 罪莫大於欲》的本意吧。

(老子作為道家的代表,所有的理論都是以辯證為基礎的,絲毫沒有人應當無慾無求,不拼搏不抗爭的意思)

我是未曾長大的孩子,我不知道你現在是否知足,但是我希望你常樂 (* ̄︶ ̄)


未曾長大的孩子


在我理解達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候就可以知足常樂了

那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模糊,所以細分來看就是:父母健在,有兒女,自己有溫馨的小家,房子不用租,兒女聰明乖巧,工作穩定,收入可以但又不是很忙等等

別人置再多房產,有再多豪車,可以去再多國家旅遊也不眼紅,自己和家人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