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三國,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大時代,精彩豐呈!

自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起,歷經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群雄割據、官渡之戰、火燒赤壁,最終成就三足鼎立之勢,然而最終真正完成一統大業的不是曹氏魏國、不是劉氏西蜀、也不是孫氏東吳,而是司馬氏所建立的晉。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伐蜀,蜀亡;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曹魏滅亡;公元280年,晉軍攻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國滅亡,短短十七年,三國歸晉,結局為何如此?

本文將深入探究三國歸晉真實的歷史原因以及隱藏於幕後的那隻黑手。


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三國時代精彩豐呈




一、誰是黑手

自兩漢起有一股社會力量開始崛起,他們建立同盟、壟斷教育、形成聯姻、控制輿論、繼而把持朝政,他們不是皇族,不是外戚,當然不是宦官,更不是平民,直至隋唐他們都影響國運,把握著時代的進程。他們叫做——士族。

何為“士族”?簡單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何謂士人?士人是春秋時代最低一層的貴族或者是最高一級的平民,簡而言之他們就是知識分子或讀書人,以讀書為職業、以做官為目標的知識分子群體。

為了平衡皇族、外戚、宦官勢力,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讀書人的地位提高了,治理國家當然需要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提倡的“忠孝”思想又正好符合統治者的心意!士人被納仕途開始參政議政,結果讀書、當官成為了社會風尚,官越做越大,書越讀越多,於是讀書開始傳承,做官開始壟斷,大小士族形成了士族集團,變成了職業官僚。

因為世代讀書他們壟斷了教育,因為世代為官他們壟斷了仕途,可士族手中最強的的武器是“控制輿論”。相對於當時的皇族、外戚、功勳、宦官以及平民幾大階層,士族因為讀書更有文化,更有聲望,他們也叫望族,望族利用聲望點評人才高低,東漢用人制度實行“察舉制”,那麼如果要走入仕途,就必須要有望族推薦,注意不用考試!顯而易見士族集團運用“察舉制”,說你行你就上,說你不行就是不行,當然行的都是自己人,不行的肯定才疏學淺,最終的結果就是士族利益集團控制了一個國家的人事權;而更厲害的是在掌握人事權的同時他們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有效的控制輿論導向,於是乎當士族集團利益受到挑戰時,無一例外的皇族、外戚、宦官、功勳都會被描繪為專權、荒淫、無道,而正面形象總會是滿腹韜略、剛正不阿的士族。


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志大才疏的袁紹


二、他們是誰

我們首先來介紹一個士族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黃巾起義後,袁紹振臂一呼協助何進消滅宦官,我們看《三國演義》時介紹袁紹經常有一個詞“四世三公”,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一家人從曾祖父到曾孫同處一個朝堂,厲害吧,這就是典型的士族,士族中的佼佼者。

那麼為何袁紹要協助何進殺宦官?其實並沒有那樣的大義凜然!這是有深刻原因的,何進是典型的外戚,袁紹是士族的代表,首先因為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重,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其次在這之前在宦官勢力的干預下朝廷實行黨禁,黨禁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天下士族,黨禁一出嚴重的影響了士族對於仕途的壟斷!看明白了吧,因為宦官集團嚴重的影響了外戚和士族的利益,並促成了雙方結盟。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中平五年(188年)袁紹才被辟召入朝為中軍校尉,可見士族以對宦官恨之入骨,而就在一年以後外戚就聯合士族誅殺十常侍,真是時不我待啊,只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引來了董卓。

在董卓專權之時袁紹最先發難,可以董卓之秉性為何袁紹沒有被殺?雖然看似董胖子沒文化,可他知道所謂“四世三公”天下士族的力量有多強大,於是在家族勢力影響下,袁紹、袁術很快就能拉起隊伍,成為一方諸侯,進而組成十八路諸侯聯盟討伐董卓,毫無疑問袁紹還是盟主,我們橫向對比劉備的創業史何其心酸,何其不易,而袁家二位公子又何其輕鬆?

董卓不是士族,而且董卓的專權又影響了士族的利益,於是開始討伐董卓;曹操不是士族,那就靠邊站沒有話語權;劉備更別說連座位都沒有。三國時期沒有一個軍閥集團能擺脫士族的影響,那麼袁紹官渡戰敗了,士族集團失敗了嗎?並沒有!我們看看還有誰是士族:

弘農楊氏 代表人物 楊修

潁川荀氏 代表人物 荀彧

河內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

潁川陳氏 代表人物 陳群

潁川鍾氏 代表人物 鍾繇 鍾會

范陽盧氏 代表人物 盧植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允

吳郡陸氏 代表人物 陸遜 陸抗

廬江周氏 代表人物周瑜

扶風法氏 代表人物 法正

襄陽蔡氏 代表人物 蔡瑁

好戲才剛開場!


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風流倜儻的楊修



三、曹操與士族的博弈

先說曹魏,曹操出身宦官世家,所以他不是士族,不僅不是,宦官階層還是士族最為鄙夷,又最為忌憚得的,說白了宦官與士族是政治對手,士族看不起宦官世家出身的曹操。曹操團隊早期的核心人物都是自己家族曹家和夏侯家,可從曹操早期的經歷來看他過的不容易!並且備受打壓,原因就是缺乏士族支持,想通了這一點曹操開始籠絡這個擁有強大力量的集團,而最好的對象是誰?是在士族利益集團袁紹那裡得不到重用的士族——潁川士族集團,包括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鍾氏,而代表人物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荀彧、陳群、鍾繇 。兩者結合後曹操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並出現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點。

轉折點就是“逢迎天子”,也就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年漢獻帝顛沛流離回到殘破不堪的洛陽,這對關東諸侯是一次極好的機會,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既考驗他們對國家的忠誠,也考驗他們能否抓住機遇發展壯大,在其他人無動於衷或猶豫不決時,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多方謀劃迎天子赴許昌。我不是士族,但我手握天子,從此曹操一躍成為一流軍閥,同時經過官渡之戰袁紹覆滅,北方士族開始支持曹操。

然而曹操真正的政治抱負是建立“法家寒門政權”,與士族集團”壟斷仕途、控制輿論“的利益目標是背道而馳!雙方在一個戰壕裡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因為曹操手中有天子這張王牌,兩者形成了微妙又短暫的平衡。短暫的融洽之後,曹操率先出手,建安15年(210年)曹操下《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政策,批判一直以來的選官制度。期望一舉打破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壟斷仕途局面,同時殺楊修、魏諷等人對士族勢力予以震懾。

爭天下必須依靠士族集團,同時還有要予以打壓,並結束政治壟斷,曹操為何會如此莽撞?因為他深感士族力量之龐大,使曹操陷入了恐懼,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曹操或者曹操的繼承人想要打破平衡代漢自立,首先要越過的必須要越過的是士族這一關,而在士族集團眼裡可以維持現狀,漢獻帝可以繼續忍辱,甚至待到大漢氣數已盡其他世家大族取而代之都可以,但曹操你不行,你是閹人之後,在士族的道德標準上過不去,你代表的又是寒門並非士族,你擁有天下就會觸碰我們的利益。於是就有了衣帶詔事件、有了殺董皇后事件,以至於曹操一路從大將軍、丞相、司空甚至是魏王的一步步試探,荀彧之死或許是曹操逼死的,可他又何嘗不是以死來逼曹操住手呢?

曹操”唯才是舉“的真正目的在於,培養政治中的不同聲音,為代漢做好準備工作,未來的曹魏應該是高效廉潔的政府,公正清明的社會,沒有豪強,沒用壟斷,自兩漢以來建立豪強大族應該徹底終結,普通人通過才學及努力可以打破出身限制,這是寒門子弟真正夢想,也是曹操的終極理想,然而前途坎坷。


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雄才大略的曹操


四、勝利者

面對來勢洶洶的打壓政策,士族集團如何應對呢?公開對抗的是孔融,心存幻想的是荀彧,隱忍並選擇曲線救國的是陳群、司馬懿。最終曹操到死都穿漢臣官服,他始終無法逾越那一步,原因很複雜,但士族集團給於他的壓力是重要原因。

之後曹丕繼位廢漢獻帝建立魏,曹丕成功了嗎?並沒有,相比於曹操他只是從”孤“變成了”朕“,嚴格意義上來說曹丕失敗了,敗給了士族。這時候隱忍並選擇曲線救國的陳群、司馬懿出現了,帶著他們的“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說白了就是繞了一圈換個馬甲忽悠你曹丕,曹操辛苦換來的”唯才是舉“輕而易舉就被廢除,仕途還是我們這些世家大族的囊中之物,你曹氏即使做了皇位也休想染指!而且皇位也別想坐了吧,讓給士族統治天下豈不更好?

士族勝利了,我們可以說荀彧高尚,死的悲壯,陳群高明,活的睿智,這是士族的勝利,是曹操及曹操所代表的寒門的失敗,而一個政權的性質改變了,他還有存在的意義嗎?於是士族出身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贏的很輕鬆,魏國上下出奇的安靜,沒有勤王的軍隊,沒有主持公道的忠貞之士,曹氏一族比漢獻帝還淒涼,滿門屠淨,這是為什麼?

因為司馬懿瞭解這座朝堂,經過九品中正制改良後的魏國政權,已被士族完全控制,所有官員或保持沉默或支持司馬氏,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利益集團,但曹氏宗親是政治競爭對手,且必須除之而後快,而司馬懿的對手曹爽被描繪成荒淫、無道、專權並想要謀反的壞人!無道不無道,荒淫不荒淫我們不知道,我們也無法判斷,因為書寫歷史的永遠是勝利者。

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把持權力的司馬氏家族代表士族取得了勝利,

公元265年(魏鹹熙二年)司馬炎為相國、晉王 ,同年十二月代魏稱帝 ,建立晉,魏國亡。


帶你揭開迷霧追尋三國歸晉的幕後黑手(上)

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




下一篇會繼續分析西蜀和東吳的情況,敬請期待,如果喜歡可以加關注,本人將持續與大家討論歷史,議古論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