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魯迅,本名周樹人,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奠基人,著名愛國主義文學家,魯迅的筆一生都為中國人民書寫,都為中國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而顫動。他的文筆犀利,每篇文章都在向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糟粕宣戰,堅定果敢的向和人民對立的帝國主義和資本家、大地主宣戰。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對於敵人和革命反叛者的宣誓詞,也是魯迅光輝一生的生動而又真實的寫照。通讀魯迅作品,發現其筆下意象動物頗多——尤其是牛。牛雖然憨厚勤懇,但是和充斥著革命氣息和鬥爭意念的“野獸”般的魯迅先生似乎有些出入,下面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文學作品的影子,談談他為何對“牛”這種意象情有獨鍾?

一、“牛”的意象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學形象

“牛”在中國傳統小農經濟種植結構的作用難以替代,尤其是機械化水平不高的年代,牛作為輔助人力的重要動力資源,可以極大地節省人力、推動農耕水平發展。所以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特殊存在的農業社會意象——“牛”。

一般來講都被描繪成是任勞任怨並且溫潤善良的正面形象,這種性格共性毫無疑問也體現在了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在人民心目中雷厲風行、嚴厲嚴謹的革命文學家是如何在文學表現中體現意象“牛”的?又和其他描寫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共性和特性?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祥林嫂

1. 憨厚勤懇,矢志不渝為心中理想——無產階級專政奮鬥終生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比較富庶的家庭,見證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荼毒和束縛,也見證了新式思想在中國的逐漸壯大。《二十四孝圖》、《病》、《祝福》等文章中表現出來的中國農民階級、無產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可悲和可憐,都是推動人民思想意識覺醒的有力利劍。

他塑造了諸多代表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人物代表——祥林嫂、中年閏土、孔乙己等,魯迅先生將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和歷史風口鉅變下個體的命運變遷展露無疑。

但是文學成就如此高的魯迅剛開始時的理想卻是舉起手術刀救助黎民百姓。日本留學的經歷讓他知道了手術只能救人,但是中國的病根在於思想和心,

於是決絕的他毅然決然踏上回國的旅程,棄醫從文。戰爭風浪一觸即發的年代,他寫下了眾多文章來暗喻人們亟需精神崛起,而“牛”便是他寄託愛國情思的最好表達者。

2. 隱喻心中追求,溫潤和善的另一面

在文學塑造者的大多描寫特點中,“牛”的鄉土情結是常常被忽略塑造的方向,但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牛”似人而非人,擬人手法不甚使用,但是牛的人性卻常常被他搬到文學展露臺上。

在風雲鉅變的當時,文學風向是被日偽政府和漢奸政權嚴格把控和引導的,因此當時的愛國文學者大多不能直面表達諸如“愛國”、“抗敵”的字眼,只能以一些比較隱晦的字眼和意向一語蔽之。而牛作為和土地聯繫最為緊密的一種動物,無疑是最好的暗示家國觀念的最好意象。

牛作為魯迅經常自喻的一種動物,作為魯迅筆下重要的一種動物意象,最能顯現魯迅精神中

"和氣的金面",更多地凝聚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這與魯迅先生描述的其他“野獸猛禽”意象體現出的魯迅之"戰鬥的憤怒相",共同構成了魯迅精神人格中最基本的兩個方面。也只有將這兩類意象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我們才能體會到魯迅筆下“牛”的深層寓意和民族理想寄託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二、魯迅性格特點和生平經歷在“牛”中的體現

“人性是複雜的,人從來不是一面的”,羅馬諺語如是說,魯迅先生誠然也是如此。特點魯迅先生作為革命文學家,作為兒子、丈夫、父親、朋友等身份時特點不一,但是無疑個人性格展露可根據這些來分析。

在革命同志眼中,他是無所畏懼、一心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在後世的我們看來,他是值得尊敬的先者,是令人稱道的偉人,也是文學世界中皎潔的明珠,他性格中暗含的“牛”大抵也可以在不同身份的切換中觀測出。

1. 棄醫從文,為民族奉獻一生的溫潤國人

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通過描寫動物來映襯人,明顯地表達著一種隱喻和象徵的關係。而總體看來,魯迅動物意象的文化淵源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中國固有的濃郁的傳統文化,另一個則是具有濃重現代性標識的域外文化。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奠基人和發起者,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使用白話文的文人,還是中國留洋的較早一批“新文化青年”。

究其一生重大的兩個抉擇,無論是“出國學醫”還是“棄醫從文”,他都是從社會現狀和需要考慮——窮人苦於治病尋醫無門便去做醫生,國人民族自尊心低下便用文字喚醒家國靈魂,並且寫字的筆一拿就是數十年。魯迅先生的文字凜冽,但是隻是對於反動派和漢奸,對於普羅大眾,他更多是作為為國人深愛的國家和民族奉獻一生的可敬國人。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2. 日常生活與人交往中“牛”性格的體現

根據魯迅先生侄女對於魯迅先生的回憶,譬如調侃鼻子“碰壁”以及對於受傷的黃包車師傅魯迅的和善友愛可以窺出魯迅平和善良的“牛”意象的性格體現,他無微不至的同情救助勞動人民,不怕“碰壁”、“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病,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這麼多共性的綜合便是魯迅“和氣的金面”的完美體現。

另外,魯迅妻子許廣平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喜歡吃甜食,家中餘下一塊方糖,海嬰掙扎著要吃,他說‘你吃了爸爸可就沒糖吃了’”。

童心在霎時間展露無疑。魯迅在文學形象的塑造中大多是以一名鬥士的形象出現,“牛一般和氣的金面”也便被後世讀者忽視了,但是重新拜讀關於魯迅的回憶錄,一個完整的、和氣的鬥士便活躍在了我們眼前。

三、魯迅塑造“牛”意象對於後世的啟示和影響

“終其一生,魯迅的思考大體上是面對兩個方面展開的,一個是關於群體存在的問題;另一個是關於‘孤獨個體’的存在問題。”“沿著上述兩個思想方向,存在著兩個魯迅。這兩個魯迅雖然同為一身,但卻始終矛盾著,這兩條思路上雖然有交叉又並未完全統一。”

魯迅塑造的“牛”意象矛盾衝突激烈,和前世文學塑造的“牛”共性存在的基礎上又存在著很多的個性和特性,這種思想意識上的特殊塑造影響巨大。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1. 革命抗爭要雷厲風行,日常中要貼近生活和人民

魯迅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獻身於革命戰爭的思想態勢塑造上,充分表現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社會鬥士”的風姿,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他的思考則特別富於現代哲學意義——雷厲風行和和善友愛的結合程度恰到好處,在不同的面向人群中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在面對政治見地不同的文學同僚,他喜歡使用辛辣的諷刺語言,用“貓”來表現他們的嘴臉;在面對革命鬥爭時他在《自嘲》詩中用一句話,形容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更是他人民的奉獻和貼近在詩句中的概括表達。

2. 文學塑造要緊抓意象特點,把握共性和特性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

尊重“善”,講求“中庸”、“和諧”,千百年來便形成了一種不敢證實缺陷、保守自足的民族劣根性。在五四文化自覺的時代,孕育了魯迅象徵主義的深沉戰鬥詩篇。他提倡推陳出新,保留文化模板的情況下發展文學的另類空間。

通過凝練含蓄的抒情形象、意境和語言,抒發自己對舊有文化、舊有自我的堅韌戰鬥和執著批判。《魯迅全集》中所提及的飛禽走獸大約有兩百餘種,其中好大一部分不只是作為形象代碼而存在,更多的是作為文學意象而存在的。這些動物都蘊含著不同的意象,和前世文學描寫有類似基礎特點的同時,也保留了時代特點的個性。

“和氣的社會鬥士”——為何魯迅先生對“牛”情有獨鍾?

四、總結

魯迅先生筆下關於“牛”的意象塑造方向大都是具有革命鬥爭思想但又不失生活的本真,在當時民族危機形勢嚴峻、長期被封建主義荼毒、人民被帝國主義侵略束縛的社會背景和民族選擇時,魯迅筆下的生禽猛獸意象就是中國四萬萬人民的鬥爭精神化身,但是在鬥爭之餘,生活之中,魯迅先生更像是一個躬耕不輟、埋頭苦幹的“牛”。

正如魯迅侄女周曄在《我的伯父魯迅》中所描寫的“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類似憨厚忠誠的為人民服務、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同情救助勞動人民的老牛形象,他確確實實是輔助革命勞動的不可或缺的存在。雖然沒有正面舉起刀槍,但是他的筆和意志就像是利劍,像老牛輔助農民耕地般的幫助無產階級革命。

參考文獻:

1.《我的伯父魯迅》

2.《魯迅全集》

3.《吶喊》

4.《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