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拔刀相向,董卓為何還封他渤海太守,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白話《三國志》系列010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此時,漢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想要滅掉宦官集團,而漢少帝的母親,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

於是乎,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招董卓入京。不料,中常侍段珪等先下手為強,把何進騙進宮中殺掉了。袁紹見大將軍被殺,衝進皇宮見太監就砍,一口氣殺掉2000多人,太監被團滅。有些不長鬍子的情急之下脫掉褲子才得以倖免。

雖然宦官被團滅,但招來了東漢王朝的掘墓人。因此,史學界多把這個結局歸咎於袁紹的餿主意,是不是餿主意,以後再談。

袁紹拔刀相向,董卓為何還封他渤海太守,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議廢立,袁紹與董卓拔刀相向

董卓入京路上撿到一對大小王——漢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入京之後吞併何進、丁原兵馬,進而把持了朝政。

董卓看不上漢少帝,於是大會群臣,想效仿伊尹、霍光,行廢立之事,結果一片反對。董卓和袁紹商議:"當今皇上年少矇昧,還不如9歲的陳留王機靈,我想另立劉協為帝,你怎麼看?"

袁紹說:"大漢傳國400多年,根基深厚,皇帝雖然年少,但並沒什麼過失,你要廢長立幼,群臣也不會同意。"

"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臭小子!天下事我說了算,誰敢不同意!你是不是覺得我董卓的刀不鋒利?"動嘴不行就動手是董卓的一貫作風。

袁紹見董卓拔刀,假裝同意說:"廢立是大事,回家和我叔商量一下先。"袁紹四叔袁隗,時任太傅,位列三公。

"劉氏種不足復遺。"董卓見袁紹答應的不痛快,罵道:"商量個屁,我看劉氏子孫沒必要留著了!"這話一出,就是明著要反啊。

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

袁紹勃然大怒,拔出佩刀橫在身前:"你以為就你長得胖,我的刀也很鋒利!"說完作個揖,徑直而出,一路逃出洛陽城,跑到了冀州。

袁紹拔刀相向,董卓為何還封他渤海太守,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董卓封袁紹渤海太守

劉小備和帥哥公孫瓚的老師尚書盧植,因為反對董卓妄行廢立,差點被董卓殺掉,東漢末年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苦苦求情,才保住性命。

袁紹的發小曹阿瞞,只是因為拒絕董卓的任命,就不得不改名換姓連夜逃竄,因過於緊張還誤殺了呂伯奢全家。

袁紹與董卓拔刀相向,逃跑途中卻被董卓封官——渤海太守,這是什麼待遇?

"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三國志·袁紹傳》

袁紹逃出洛陽之後,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暗中幫袁紹忽悠董卓:袁氏四世三公門生遍佈天下,追捕袁紹則會逼他與你敵對,不如封他個郡守,大家相安無事。於是乎,董卓不僅沒有追殺袁紹,反而封了渤海太守。

袁紹拔刀相向,董卓為何還封他渤海太守,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董卓是殘忍不仁、睚眥必報,挖皇陵、淫後宮的野獸,卻在袁紹逃跑途中封他渤海太守,可見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怎樣的存在。

袁紹祖上四世三公,是東漢的名門望族,因祖居汝南,被稱為"汝南袁氏"。

所謂三公九卿,三公是朝中地位最高的三個官職,不同時期名稱不同,有時指太師、太傅、太保,有時指司馬(太尉)、司徒、司空。

  • 第一代: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任司徒;
  • 第二代:袁安生袁京、袁敞二子,袁敞為司空;
  • 第三代:袁京的二子袁湯,為太尉;
  • 第四代:原湯有四個兒子,長子袁平次子袁成死的比較早,三子袁逢為司空,四子袁隗為太傅。

第五代:袁逢生庶子袁紹、嫡子袁術。袁紹後來過繼給了二大爺袁成。袁紹雖然是長子,但是庶出,經常被嫡出的弟弟袁術瞧不上,兄弟不睦。

袁家連續四代人位列三公,這就是所謂的"四世三公"。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四代人裡有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5人位列三公,有時也被稱為"四世五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