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先生認為“二十四史”不過帝王將相家譜,你同意該觀點麼?

首先,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並不認同梁啟超先生說的:“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但是對於梁啟超先生說的這句話我是理解的。我們理解他的話應該在當時那個年代去理解,也不能斷章取義的去理解,通讀原文之後,我覺得這句話更像是一種感嘆。原話是這麼說的,

“試一翻四庫之書,其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者,非史學書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堅,下至畢秋帆、趙甌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數百。茲學之發達,二千年於茲矣。然而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世界闢一新天地,而令茲學之功德普及於國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先生的史學四弊我們已經很瞭解,而這一段之後便談到“二十四史非史也”,為什麼呢?是因為先生當時覺得史學的作用可以正衣冠,如明鏡,暢愛國,西方有的,我們也有,並且存在兩千多年,史學家數不勝數,但是當時的近代為什麼還是內憂外患,百姓不知道愛國,不知道有國家,更不要談挽救中國。而這時,梁啟超先生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認為西方國家的發達與一個國家的史學有很重要的關係。難免對於當時中國的史學提出了質疑與感嘆。但是我們現在研究歷史,二十四史肯定不只是帝王的歷史,對於現在當然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

梁啟超先生認為“二十四史”不過帝王將相家譜,你同意該觀點麼?


除此之外,希望大家可以閱讀一下這句話出自的原文。這句話和史學四弊時在一篇文章中提起。其中確實提出了對於各大史書的質疑,而這些問題的的確確是存在的。“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吾黨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己。其言似稍過當,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實際固不誣也。吾國史家,以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為史也,不過敘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則非所聞也。昔人謂《左傳》為相斫書。豈惟《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之一大相斫書也。雖以司馬溫公之賢,其作《通鑑》,亦不過以備君王之瀏覽(其論語無一非忠告君主者)。蓋從來作史者,皆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無有一書為國民而作者也。其大敝在不知朝廷與國家之分別,以為舍朝廷外無國家。於是乎有所謂正統閏統之爭論,有所謂鼎革前後之筆法。如歐陽之《新五代史》、朱子之《通鑑綱目》等,今日盜賊,明日聖神;甲也天命,乙也僭逆。正如群蛆啄矢,爭其甘苦;狙公賦茅,辨其四三,自欺欺人,莫此為甚!吾中國國家思想,至今不能興起者,數千年之史家,豈能辭其咎耶?”

最後,想在這裡表達的是,理解一句話,理解一個觀點,我們需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以及避免斷章取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