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漢中之戰後,劉備穩固了在益州的勢力,之後得以順利稱帝,而之後的襄樊之戰,前期雖然稱得上是氣勢如虹,關羽更是因此而威震華夏,但之後卻是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這也就引起了之後的夷陵之戰,當然至於夷陵之戰的發動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是為了爭奪對荊州的控制權,咱們這裡先不提,對於這一戰的結果,劉備大敗退守白帝城,最終劉備在白帝城鬱鬱而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孫劉兩家可以說是深仇大恨了,那麼之後孫劉聯盟為什麼還能重新建立起來呢?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對“隆中對”戰略的執行

這裡就要先說一下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了,“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可以說最初諸葛亮為劉備所提出的戰略就是佔據益州、荊州等地,東聯孫吳得以發展,而在天下有變之際,則是可以從荊州、秦川等地出兵,這樣得以謀求天下。而其中的天下有變,在我看來則是曹魏對某一方發動戰爭,或者說是孫吳對曹發動戰爭,那麼蜀漢趁機謀天下。但是襄樊之戰與夷陵之戰的爆發,則是違背了最初的戰略方針的,夷陵兵敗更是雪上加霜,蜀漢需要穩定的發展,休養生息,而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能多方結仇,聯合孫吳是最好的選擇。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諸葛亮臨危受命

《出師表》裡那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以說是哦對當時形勢的最好說明,劉備七十萬大軍兵敗,後鬱郁而亡白帝城託孤,這一時期的曹魏則是虎視眈眈,蜀漢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而在夷陵之戰後,曹丕伐吳也迫使孫吳需要盟友,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促成與孫吳的聯合是最有效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三足鼎立,註定了一方過強會造成另外兩方的聯盟

對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的實力,想來大家都是有所瞭解的,其中曹魏實力最為強盛,其次是孫吳,最後才是蜀漢。曹魏方面,這時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是卻留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僅是地盤足夠大,士兵、將領、謀士的儲備量更是其他兩方所不能比擬的。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而江東方面,雖然收服了山越,以及遠在南端的交州,但總體實力還是不足以抵抗曹魏的,可江東好在還有長江天險。至於蜀漢方面,經過了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再加上南方的孟獲叛亂,讓蜀漢頭疼不已。因此,儘管吳蜀兩國有了很深的仇恨,但優秀的政治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會選擇最優的利益。

夷陵之戰後,吳蜀兩國成死仇,諸葛亮為何還能促成兩國同盟?

綜上所述,不管是出於對“隆中對”的執行,還是對抗曹魏,吳蜀兩國只能再次聯盟,才能夠不給曹魏可趁之機,總之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個人恩怨都微不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