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道口鎮的“大集街高蹺”主要分佈在縣城周圍。歷史上曾在安陽、焦作、新鄉、濮陽等地進行過表演。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距今已有二百一十多年的歷史。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據老藝人薛明月回憶,“大集街高蹺”的起源和道口古廟會的興起有著密切關係。宋末元初,道口已成為一個當時頗具影響的小集鎮,人口綢集,店鋪林立,商貿交易十分繁榮。當時生活用火,多為明火,火災事故經常發生,人們為了“消災”敬奉“火神”為聖明,請火神建廟宇非常盛行。特別是在每年正月二十九日(據說是“火神”的生日)前,鎮內各店鋪商賈各街民眾置香燭、供品等,在“火神”像或“火神”廟前燒香祈禱、祭祀、慶典以悅神明,求其呵護於一方。屆時,火神廟前多唱大戲,香客雲集,煙霧繚繞。後來就演變成一年一度的老古會,並在古會上唱大戲、扭秧歌。“大集街高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到了清光緒年間,一位名叫管獻州的人又把高蹺技藝系統地傳給道口鎮大集街的踩蹺民間藝人。這樣,“大集街高蹺”的踩蹺技藝就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了下來。現在,“大集街高蹺”的表演絕技在當地乃至豫北都有較大的影響。


大街集高蹺歷經二百餘年的風雨洗禮,已成為當地獨具藝術特色的表演活動。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表演藝術特點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大集街高蹺”十分講究扔、跨、蹉、別、擰五字硬功,表演技藝分為搭肩、推磨、過網、打對、燕子翻身等高難度動作。走陣方式講究上裝一條線,下裝左右串,可形成二龍吐須、三連環、十字梅、龍擺尾等多種花樣,使表演場面更加火爆熱烈。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表演故事化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大集街高蹺”在表演時,往往摻和進一些民間故事與傳說。比如神話故事《西遊記》,演員要化裝成師徒四人的模樣進行表演,再加入進臺詞,這樣的表演極具事故化、人物化,深受觀眾的喜愛。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表演時的服裝道具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大集街高蹺”表演時穿的服裝主要是根據所表演的故事而著裝。比如表演《西遊記》時,唐僧身披袈裟、孫悟空頭戴金箍帽、豬八戒肩扛大犁耙,而沙和尚則在脖中掛佛珠。根據劇情需求,有的演員則是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他們穿的基本上都為古戲服,上裝為彩裙、花襖下裝則是綵衣、彩褲、綵帶以及小生道袍、頭戴狀元帽:手持的道具有花扇和手絹,如在夜晚表演還要手持花燈等。大集街高蹺會屬於武蹺聖會,表演分男、女兩隊表演行走路途有串花門、長蟲倒退皮。女走如行雲流水,男走如蝴蝶起舞,各個角色有各自不同的表演手法。白天在大街上表演行走,晚間則到各個街道場地表演,動作有貼壁巧、探海、背劍、蹲樁、竄桌、牽象、撲蝴蝶、鍘草等等。


道口鎮“大集街高蹺會”最早起源於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間


今起至道口古會期間

每晚八點

大家都可以去道口古鎮同和裕銀號前

觀看高蹺排練

一起為他們加油、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