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在二戰時軍事技術上處處壓德國一頭,戰後卻不如德國?

劍膽琴心蜘蛛俠


二戰時期英國和德國在軍事技術方面各有千秋,英國從來沒有做到過處處壓德國一頭,德國也從來沒有全面領先過英國。

英國是一個傳統的海洋國家,德國是一個傳統的陸上國家,因此兩國軍隊的發展側重點不同,不同兵種之間的軍事武器也各有優劣。先從陸軍方面來對比,德國陸軍是二戰時期最強的陸軍之一,德國的坦克也是二戰時期坦克的重要標杆。二戰時期德國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都是性能非常優秀的坦克,這兩個型號的坦克不僅性能優秀,還都經過了無數實戰的檢驗。

雖然英國是坦克的發明國,但是二戰時期英國的坦克技術非常一般,英國的坦克作戰思想停留在“步兵坦克”時期。

如果不是美國對英國提供了大量幫助,英國在坦克技術上很難能夠同德國相抗衡。在步槍和機槍方面,德國的98K步槍是公認的二戰名槍,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同樣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機槍之一。而英國最有名的槍是司登衝鋒槍,司登衝鋒槍的造價非常便宜,但是性能相對較差,而且走火的幾率非常高。

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陸戰國家,從陸軍武器的對比來看,英國在陸軍方面並沒有壓德國一頭,反而在很多關鍵領域落後於德國。

海軍方面英國佔據絕對的優勢,二戰爆發前英國和美國的海軍實力不相上下,擁有大量的航母和戰列艦,遠勝於海軍力量薄弱的德國。德國海軍缺乏大型艦艇,這種缺陷決定了德國海軍只能龜縮在港口內防禦,或者使用潛艇進行偷襲戰術,而制海權卻一直掌握在盟軍的手中。

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雖然給盟軍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是從海戰的角度來看,英國海軍除了潛艇方面之外,其他方面基本都能夠碾壓德國。

實際上英國和德國在海軍上的差距,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從二戰結束至今,英國一直都重視海軍的發展,而德國始終都不太重視海軍的發展。目前德國海軍只有幾艘護衛艦和幾艘潛艇,實力根本無法同擁有兩艘航母的英國海軍相提並論。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空軍,德國空軍和英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曾經交過手,戰鬥的結果是英國空軍取勝。英國空軍能夠在不列顛空戰中取勝,除了英國空軍的戰鬥力強悍外,還因為英國是本土作戰,飛行員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援和保障。

二戰時期德國的戰鬥機性能非常出色,而且德國還率先研製出了噴氣式戰鬥機,並且投入到了實戰之中。

英國空軍在轟炸機方面優勢明顯,德國空軍缺乏戰略轟炸機,這也是德國輸掉不列顛空戰的主要原因。而英國空軍擁有大量的遠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能夠轟炸機德國工業區,給德國造成巨大的損失。除了上述二戰的常用裝備外三軍外,德國還率先研製出了導彈,率先裝備了突擊步槍。

因此題主說英國處處壓著德國,顯然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實際上德國在二戰後受到戰敗國身份的限制,軍事裝備發展緩慢,英國的軍事實力已經遠遠領先於德國。


歷史總探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英國的軍事技術很先進,但絕對不強於德國。

我們可以簡單的對比一下:

第一,導彈領域。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出實戰化的巡航導彈V1,彈道導彈V2,而且瘋狂轟炸倫敦。

其中,V1導彈共有2419枚擊中倫敦市,造成約6184人死亡,17981人受傷。

V2導彈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個月間,共發射3000枚。

導彈造成英國31000人喪生,以及極度的恐懼感。因為V2導彈速度太快,英國無法做出預警,老百姓也來不及躲避。

然而,面對德國導彈的襲擊,英國根本沒有類似的武器還擊。

實際上,就算二戰結束後,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導彈數量相當低,主要依靠盟友美國的技術援助。

第二,噴氣機領域。

眾所周知,德國在二戰期間發明了多款噴氣式戰機,包括大量投入使用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

二戰德國生產了1400多架Me262。雖然當時盟軍已經完全掌握制空權,德國飛行員仍然取得擊落約509架敵機(含轟炸機),自損100架的戰績。


而英國的航空技術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的,也是英國工業中最強的。

即便如此,英國二戰研發的流星噴氣式戰鬥機,根本就沒有參加過實戰。

可見,雙方在航空領域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第三,坦克。

二戰英國也生產了大量坦克,並且以自己的坦克為自豪。

實際上,英國的坦克同德國坦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資料中這麼寫:"克倫威爾","丘吉爾","十字軍","瑪蒂爾達","瓦倫丁",這些英國坦克型號繁多,但是由於死抱著步兵坦克和巡航坦克的概念,導致這些坦克要麼跑的快、可是火力和裝甲破薄弱(典型代表十字軍坦克),要麼火力和裝甲還可以但是速度太慢(典型代表是丘吉爾坦克),而火力……英國人在17磅炮之前根本就沒什麼火力。

這些坦克實在無法和德軍坦克相抗衡,在北非和西線被德國人的坦克暴打。

德軍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在波卡基村之戰,一個人一日之內總共擊毀盟軍大小坦克、裝甲車、軍車51輛,其中坦克23輛。他創下了單人一日擊毀軍用車輛數目最多的紀錄,這項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戰鬥中,魏特曼中尉曾經同英軍的克倫威爾坦克多次一對一正面遇到,然而虎式坦克總能先開炮,先擊毀。其中,一輛克倫威爾坦克也曾擊中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但炮彈沒有射穿裝甲,被彈飛,不然魏特曼早就死了。

要知道,克倫威爾坦克開炮時,距離虎式坦克只有二三百米,就這樣還是射不穿。


這些都是英國和德國,存在的客觀軍事科技的差距


薩沙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技術總體上不比英國差,在很多方面德國要比英國還先進。

比如英國的戰機沒有德國機動性好,英軍噴火戰鬥機曾被調去地中海戰區,與德意空軍展開了激烈的空戰。


面對德國空軍新銳的、擅長中低空作戰的Fw 190戰鬥機,英軍裝備的噴火V型戰鬥機手足無措,處處被壓制。直到配備兀鷲發動機的噴火XI型戰鬥機裝備部隊,才結束了被Fw 190壓制得抬不起頭的局面。

德國的飛彈技術也是歐洲領先的,德國在1944年開始對英國倫敦打擊之前,英國還不知道飛彈是什麼東西。這種射程在300公里,裝載700公斤的飛彈打得英國人抱頭鼠竄。


德國的U型潛艇也是英國人的噩夢,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初期什麼都不怕,就怕德國人潛艇的群狼戰術。

1942年,德國"狼群"達到了擊沉盟國商船的頂點,在這一年裡,盟軍一共有1160艘商船到海底餵魚,總噸位達630萬噸。而德國方面,僅僅付出了不到7%的代價。

但英國也不是一無是處,英國的海軍當時除了美國誰也不服。

在1943年全年,正是英國海軍大顯神威,才把德國"狼群"擊沉了250艘,終結了狼群戰術。


戰後無論是製造業發達程度,工業總產值和人均收入,英國的確不如德國;可是總體來說,英國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科技還要強於德國。

全球綜合國力排名德國排名5位,英國僅次於德國,第6位,人均收入上英國也不如德國。

但一個國家的軍事技術首先跟這個國家在軍事上的投入有關,因為高投入,一般就意味著取得高回報,低投入絕對不會有高回報,這是個必然規律。

英國軍費開支,以2018年為例,它的開支是538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中國。

德國的軍費開支才335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五,排在日本之後。

也許你會說,英國跟美國太緊,積極參加全球維和行動,還參加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所以它比德國軍費開支大並不奇怪,並不說明英國軍事技術比德國領先。


那麼我們再看兩國曆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數比較,因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多少,跟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有關,科技實力又跟軍事技術水平高低成正比。

各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總人數,美國一共有333位科學家獲得過諾獎,排名世界第一,它的科技和軍事水平也高居榜首,遙遙領先,沒毛病吧?

排在第二的是英國,獲獎人次111,德國排在第三,獲獎人數73,這樣一來高下出來了。

大家知道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非常多,這跟它的科技實力成正比,說明人家的技術不是偷來的。

如果一個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國家能生產出高科技武器,八成是山寨來的。

如果覺得以上兩組數據還沒有說服力,那就看看英德兩國的軍火出口。

據西方世界著名的智庫,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的結果,2018年世界四大軍火出口國最大的是美國,頭號出口商為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總額佔全球軍火交易量的一半。


排在軍火出口第二的國家出乎一定你的意料,不是俄羅斯而是英國,英國已經超越俄羅斯,出口額比上年增加了幾乎一倍。

2019年,俄羅斯軍火出口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二,英國排名第三,德國排在英國之後。

但地球人都知道,英國的軍事技術依舊比俄羅斯厲害,英國出口的都是高精尖的高科技武器,買家都是以色列和沙特一類的對武器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國家,俄羅斯出口的多是傻大黑粗笨的軍火,他的買家多數是買不到或買不起英美軍火的冤大頭,比如印度、越南。

英國是西歐最大的武器生產國,軍火總銷售額為400億美元左右。


綜上所述,二戰之後,德國的經濟在美國援助下很快得到恢復,科技也得到長足發展,德國製造更是譽滿全球,但即使這樣,德國的軍事技術也沒有超越英國。

其中當然有客觀因素,因為德國是戰敗國,在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不能放開手腳發展軍備的。

但德國的軍事科技水平跟英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然你就無法解釋,為什麼英國的軍火出口領先德國。

所以我們退一萬步,最保守地講,在軍事技術上,現在的德國與英國最多也就是不分伯仲,德國還談不上處處領先英國。


歷來現實


錯了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峽做防護德軍早已踏平英國。如果陸地是跟法國連在德軍早已把英軍趕下大海。英國只有退往他的殖民地。英軍也就是在海軍強過海軍。陸軍空軍和德軍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加上德軍完美的作戰理念。加上德國這時茅頭指向蘇聯不然英國也只有亡國的命運。


168鹹魚哥


恰恰相反,二戰時德國的尖端科技遠遠領先英國,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研製出導彈並用於實戰。1944年,德國製造了一種誘導飛彈——V-1飛彈。彈長8米,翼展5.5米,重6噸,以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千米,航速每小時達563千米。1944年6月向英國倫敦發射了這種飛彈。

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它比V-l先進,可以說是現代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它是彈道式導彈,長14米,直徑1.6米,重14噸,內含高爆炸藥1噸,由火箭引擎推動。航程達354千米,每小時可達5733千米;彈內電腦能在適當時間自動關閉引擎,並指令飛彈射向目標,命中率較高。

而德國的科技優勢使德國能依仗性能先進的U型潛艇,使用狼群戰術在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擊了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僅僅在1942年11月,U艇就擊沉了盟軍118艘船隻,創下了一個月共擊沉743321噸級的記錄,給盟國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

而德國在二戰中前期空也有絕對優勢以bf-109為首的戰鬥機痛打英國皇家空軍,而Bf-109依靠其自身絕對的優秀性能,絕對是二戰期間最優秀的輕型戰鬥機之一,其強大的性能也遠在同是法西斯國家日本零式戰機之上。說到空中就不得不提梅塞施密特ME262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在當時無論速度還是爬升率絕對碾壓盟軍最先進的p-51野馬戰鬥機,但是在二戰後期出現的並且數量少並不能挽救德國的敗退。

至於德國陸軍就不用說了,想必名揚四海的虎式坦克大家都有所耳聞。二戰時德國工業相對還是優於英國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英國軍事技術壓德國一頭。所以在工業科技遺留和戰敗後德國的大力發展下自然領先於英國。


帶走你的不開心


說英國在二戰時在軍事技術上處處勝德國一籌是一種誤解,相反德國軍事技術上總體要優於英國,因此英國才在西線戰場上處於守勢,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受《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在一戰剛結束的前幾年軍事上沒有什麼建樹,軍工發展緩慢。

但德國是製造業大國,希特勒上臺後壓倒一切的任務是擴充軍備,所以很快就明裡暗裡突破《凡爾賽條約》限制,夜以繼日在軍事領域獲得長足進步。

拿坦克為例,德國的虎式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裝甲厚達135~150毫米,虎式坦克使用的材料是鎳合金鋼裝甲,強度在各國坦克大軍中獨一無二。

配備的2 挺7.92 MG34機槍和兩門88mm KwK 36 L/56坦克炮 和高爆榴彈發射器。火力強勁也是碾壓英軍。

二戰中盟軍中蔓延一種"流行病":——"虎式恐懼症。

諾曼底登陸一週後,1944年6月13日,德國武裝黨衛軍上尉第三號坦克車長米歇爾·魏特曼駕駛的坦克。跟公路上前進的英軍裝甲縱隊狹路相逢。

魏特曼等到車隊快到跟前的時候開火,十秒鐘左右的時間,,縱隊的第一輛和最後一輛車輛坦克被打趴下。

他接著挨個用88毫米炮替一片混亂的英軍車輛"點名"。

短短5分鐘內,魏特曼的連將25輛第7裝甲師2第4倫敦團(外號"快槍手)的"克倫威爾"和謝爾曼"螢火蟲"坦克送上了天,自己卻毫髮無損。

英軍坦克型號不少,但裝甲材料強度不夠,裝甲防護相對德國相形見絀,它的平均裝甲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而德軍的坦克的平均裝甲厚度為60毫米。

比較過坦克,再說一下導彈優勢,由於德國的尖端科技遠遠領先英國,因此德國是歐洲最早研製出導彈國家,也是最早把它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德國飛彈研製計劃在戰前就啟動了,經過幾年研製試驗,終於在1944年,試驗成功並裝備部隊。

這款大名鼎鼎的飛彈叫V-1飛彈。彈身總長8米,翼展達到5.5米,自重6噸左右,它的採用陸地發射架發射,有效射程可以得到370千米,裝載炸藥700千克,航速563千米/H。

1944年6月13日,英國倫敦遭到了了10多枚這種飛彈襲擊。兩天之後,V-1飛彈再次光臨,頃刻間數百枚飛彈雨點般落下,讓英軍惶恐萬分。

而英國那時候不但不能生產,而且連飛彈什麼樣子也沒有見過,只是在1943年發覺德國在研製一種新型攻擊型武器,並且對研究基地實施了轟炸,但一切為時已晚,因為飛彈已經進入生產階段。

德國的軍事科技優勢還體現在潛艇上,德國潛艇性能先進,英軍望塵莫及。正是靠著性能先進的U型潛艇,德國才可以得心應手在大西洋海域開展狼群戰術,對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進行有效打擊。

在1942年一年內,德國潛艇共擊沉盟軍船隻471艘,總噸位近220萬噸,給盟軍造成沉重打擊。

二戰時德國的戰機性能領先英國也是人所共知的,德國在二戰期間發明了至少6款噴氣式戰機,其中代表性的當數Me262噴氣式戰鬥機。

德國戰敗前一共生產了1500多架Me262飛機,在盟軍已經掌握制空權情況下,德國飛行員依舊以損失100的代價,取得了擊落盟軍戰機518架敵機的驕人戰績。

雖然說英國的航空技術可以世界一流,但二戰中英軍噴氣式戰機也沒有上過戰場,而是採用了較為保守的雙翼機——格羅斯特公司的“鬥牛士”作為主力戰鬥機。

戰後德國在美國的扶植下很快就醫治好戰爭創傷,德國製造業取得長足發展,德國的軍事科技依舊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是世界軍國出口大國,

英國雖然在二戰時期軍事科技不如德國,但戰後在尖端武器研製生存上並不比德國差,也是世界上名列前五的軍火出口大國。


小約翰


首先,二戰時軍事技術上,除了雷達,其他方面德國是碾壓英國的,包括核武器。

其次,戰後的世界格局,照成了美國必須優先發展德國。

戰後德國分為東西德,柏林也分為東西柏林,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在德國有大量駐軍,既然有駐軍,德國的各種經濟自然就跟得上,本身不用很大的軍費開支,經濟發展迅速。

同樣的例子也有日本和韓國,特別是日本,基本上是藉助朝鮮戰爭實現經濟迅速復甦。


談笑閣


英國雖然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這場戰爭卻消耗了英國太多的精力,以至於他不得不讓他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並不是他願意讓他們獨立,而是他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控制這些殖民地了。與其死撐著還不如留一些顏面,現在還保留了叫做一個common wealth的,也就是所謂的大英聯邦,是形成某種在英國皇室領導下聯合起來的一種聯盟。大家比較熟悉的成員國就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等等這些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組成的聯邦。到現在英國每過4年還有commonwealth game,就是大英聯邦運動會,你會看到還是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去參加的,就是之前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那些國家,以及後面想去湊熱鬧的國家和地區。所以隨著英國殖民地一個一個的獨立,英國不得不過上自給自足的日子,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趨勢基本上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英國人自己並沒有什麼感覺,他們還是挺高傲的,因為他們是戰勝國,所以他們沒有太大的挫折感,自然也沒有那麼強的被打壓以後的復興的願望。不過英國人很討厭美國人,因為美國自從獨立戰爭以後,就開始在世界上跟英國人在各個地方爭奪影響力。一點點把他們的影響力擠到了世界的角落。英國人也希望恢復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但是他們知道他們自己是打不過美國的。

而德國在二戰中是戰敗國,被蘇聯和美國各取一半之後,作為這個國家裡的人民來說是有一個復興的心的。有點像咱們中華民族要復興一樣,德意志民族或者說日耳曼民族也有一種要復興的願望,我覺得是對德國後來的快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的。而且不光是二戰,想想一戰的時候德國也是戰敗國,但最後不是在希特勒的洗腦之下,德國人就奮發圖強,變成了二戰前的強大的戰爭機器了麼。所以這個民族還是挺可怕的。


簡的世界


就拿二戰來說吧,首先使用導彈是德國;首先造出噴氣式飛機的是德國;在核武器研究一度領先於世界的是德國;首先生產出世界最大口徑巨炮的是德國,如此等等。

這就不難理解歐戰剛結束,科技發達的美國首要任務就是到德國搶各方面的人才。實事也證明沒有德國這些頂級人才,美國的原子彈,包括以後的登月計劃不知要推後多少年。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英國的科技包括軍事技術戰後不如德國是自然的。


巴山清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