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用戶111498634487


題主這個問題我感覺並不是個財經問題而是銷售問題


任何投資者來說,在相等風險的前提下,收益越高越好,而投資者對於銀行理財產品4-5%已經開始改變認識,一些忠實的定存客戶也開始嘗試進行理財活動,當然這隻侷限於銀行,基金公司零售還是會碰壁,為什麼?


意識形態的影響,理財的前提是信任,銀行具有非常好的信用基礎,哪怕只是個小銀行依然可以快速在投資者心裡產生地位,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銀行二字,這就代表安全,而基於安全角度來說,收益還重要嗎,不重要,所以出現了題主的問答


怎麼來改變這種問題呢,需要給客戶解讀清楚,比如說投向、風險,只有客戶充分了解這些信息,才可能購買你的產品,但是否一定購買呢,並不是,需要看客戶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你需要尋找的是已經接受的客戶,而不是沒有開發的小白,因為你做的不是投資者教育,對於已經接受的客戶,你只需要講清產品要素,優勢劣勢,適當的感情接觸就可以了


凌灃獵莊


親身感受,我身邊人還真是愛定存,不愛買理財,我父親、二伯、大舅他們都是如此,總結了下原因主要有三點:習慣、風險、利息差。

習慣了存定期

幾十年來,每次手頭有點錢,都是習慣去存銀行,長一點就存3年,短一點存一年,長此以往,形成了習慣。理財對他們來講,是個新事物,不太瞭解,也沒買過理財。

擔心風險

自去年以來,銀行打破了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也不再是以前那樣保本保息,買理財也存在風險,有可能出現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而且收益沒保障,因為已經不保本保息了,所以還是存銀行更安全,存銀行定期,利息和本金是有保障的。

買理財和存銀行,利息差很小

當前雖然說銀行存款利息是2%~3%,但實際上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只要客戶稍微存錢多點,銀行會把利息給調高點,一般能給到3.5%左右,這與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差比較小,客戶心裡也是求個安穩,往往就選存定期了。

我想到的就是這些了,你們有補充的嗎?


謝鋒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必須回答一下。百分之四五說的是支付寶平安這些理財平臺的理財產品吧。存十萬進去,今天給五塊,明天給六塊,後天可能是四塊五。不管他背後的集團多麼強大,總歸是有風險的,如果本來就沒有其他生錢的門路,那對於存定期給三還是買理財給四就沒有太多糾結了。銀行總歸是靠譜的。去年我放了二十萬買了一個理財產品,結果暴雷了,血本無歸。所以不要貪圖一天多給那幾塊錢,穩當才是最重要的。


雨過後天晴


基金理財都有風險,普通老百姓賺點錢不容易,求個心安,存銀行少點息穩當。基金搞不好本金都會吞掉,理財也有風險,本人親身體會,2008年買了五萬中國銀行理財,圖息高,結果比定存一年的利息都低,且分兩次打給你。


a6熊貓


我在銀行工作了8年,也在第三方財富公司幹過1年,現在在獨立理財顧問的路上堅持著。在這十多年的金融銷售工作中,我所接觸的客戶90%都更喜歡定期存款,而不喜歡理財,他們給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錢是要用來買房:為小孩的婚房、改善老家的住房、家鄉的房價還在漲,活期沒收益,定期靈活可變又安全。

2、本金不多,4-5%的理財收益比2-3%的定存多不了幾個錢,還要冒風險,不划算。

3、實業經營款,當下實體經營並不樂觀,手上的現金必要是能隨時支援經營週轉。

4、不能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定期收益率雖低,但對儲戶影響不大。

以前作為產品銷售, 確實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高收益的產品不要,就算不滿意定期利息卻依舊選擇存定期。直到自己從事獨立理財顧問後,從家庭財富管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才發現很多樸實的理財觀念其實一直根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愛存定期的儲戶幾乎都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銀行工作時,每個月都來存定期的人以外來務工的夫妻居多,他們生活節儉,幾乎把能省的錢都拿到銀行來存,為的就是改善老家的生活。不過隨著90後、00後成為職場的主力,他們有一部分人繼承了父母老一輩人的理財方式。

其次,堅持雞蛋不放一個籃子。不少選擇到銀行存款的儲戶,其目的就是為了安全和穩定。這並非其不能承擔風險,而是這一部分資金不能承受風險。很多人把不少資金投入到較高風險的領域,如投資實體商業、炒股、民間借貸、私募基金等。

再有,堅持不熟不碰原則。確實很多儲戶的金融理財知識並不多,但他們堅持自己的理財原則,即在收入來源穩定的情況下,始終以本金安全作為第一原則,不貪高收益,不碰高風險。堅持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財富積累觀念。

最後,我們不要簡單地拿收益高低去判斷一項金融產品的好與壞,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其財務背景和生活目標不同,其選擇的收益和風險配置組合就不同。我們外人認為好的、值得冒險的產品或資產,其實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或者立場才會有的結論。

金融市場 如此躁動,投資者們需要一股獨立客觀的力量來為他們護航!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你好,我是簡七。

從收益率上看,定期存款是明顯低於理財產品的,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定存呢?主要還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1.很多人不懂理財,怕自己被騙,所以不敢買理財產品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除了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外,還得靠投資理財來積累財富。可現實是,多數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毫不猶豫地踏入誤區,卻渾然不知。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盲目追求高收益。

比方說,聽到某個朋友或同事推薦一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10%,感覺有點心動,就把錢投進去了,完全忽視了收益背後的風險,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它為什麼能替你賺錢,迷迷糊糊就把錢虧了。有了這一次教訓,就再也不敢去嘗試了。

近幾年,各類理財騙局也層出不窮。因為怕自己被騙、被坑,不想承受一丁點的風險,所以只好選擇自己覺得穩妥的理財方式——把錢存銀行,做定存。

說句實在的,只要你稍微懂點理財,就會知道,市場上也有很多風險低、收益也還不錯,甚至遠超於銀行定存的理財產品。

2.沿襲父母的習慣,認為把錢存銀行感覺更安全、可靠

父母那一代,和我們的生活背景差異很大。

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很多金融、理財的概念,所以很多人都是極端排斥理財,覺得只要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最安全的了。什麼理財產品,抵禦通脹,都不相信。

而學校裡也沒有理財這堂課,多數人缺乏財商教育,即便有所瞭解,懂得也不多。

把錢存銀行,保本保息,即便是銀行破產倒閉,本金和利息也能100%得到賠償的。

3.對中老年人來說,在銀行定存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不管是從各項數據還是身邊人的選擇來看,定存是一箇中老年人比較青睞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定存都是直接去銀行,點對點服務的,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而對於網絡上的理財平臺,甚至一些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他們不太會操作,不熟悉,自然也就寧願放棄,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了!

而對於我們中青年人群來說,大家接觸的互聯網金融比較佔多,更偏向於這些4%-5%理財。

提醒: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不同,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

去銀行存過錢的人知道,每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不一樣的,其中村鎮銀行的利率最高。

例如,定期存款,一年期2.25%,二年3.15%,三年4.125%,五年4.2625%。甚至有村鎮銀行一年期定存就給4.1%的利息。

而相對國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1.75%,兩者相差2.35%。100萬存一年,利息相差23500。

所以,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選利息最高的!


如果你認同我的回答,請你幫我點個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

關注我的頭條號後回覆“禮包”有驚喜哦!


簡七讀財


你這提問的觀點不正確。

果真許多人不願意4%-5%的理財嗎?

可以去看看支付寶,很多銀行,比如廊坊,營口等,180天的都在4.5%以上,這也是銀行,也是理財,買的人一大把啊,不會存在什麼問題的,50萬以內國家賠。

再說19年上半年的太平30,18年的建信養老飛月寶,年化4.9%,才30天,沒人買嗎?

京東的銀行精選裡面,很多銀行定期都在4%以上了。

現在網上理財的多了,收益也很好。還有債基,比較穩定的一類理財,19年大部分年化能達到6%以上。

4%-5%遠沒有到p2p那種程度,選好理財,沒有一點值得擔心的。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哈哈。



徐未竟愛吃柚子


為什麼寧願放棄4-5%的理財產品?而去做2-3%的定期?

就象我父母一樣,他的錢基本都是做的3-5年的定期,從來就不去做理財,我也和他們探討過,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安全性不足。理財產品有風險,造成本金損失的情況確實存在,不如存款踏實。



第二,銷售管理不嚴。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取高額的提成,在銷售過程中,隱瞞了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



第三,銷售信用危機。特別是銀行櫃檯及工作人員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違規大肆推銷理財產品,給客戶造成損失時卻走為上計,銀行也通常採取與我無關的態度,受害人投訴無門,最後訴助於媒體曝光,造成極為不良的輿論影響。



第四,形象不良。正是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加上營銷過程中的不專業,在老百姓眼中,理財產品=坑蒙拐騙,不良形象深入民心。



第五,市場品牌沒有樹立。市場上並沒有哪一個理財產品在老百姓眼中樹立口碑,亂象叢生。



第六,老百姓理財產品知識比較薄弱。沒有辦法分清辨別理財的風險與收益,理財的教育普及仍需要加強。


財來道


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現在還是選擇保本的存款的人正在不斷的增加。

當然,收益率不是2-3%,能夠到達3.8%-4.1%左右,還是挺不錯的。

(1)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就是高起點版的定期存款,一般是20萬起,還有30萬以及100萬的檔。

能夠選擇按月領取或者到期領取,3年或者5年的收益率最高能夠達到4.18%,還是比較好的。

跟國債一樣,有不錯的收益率之餘,還具備不錯的流動性,允許提前支取。

未到期提前支取,按照靠檔計息,即,將存期拆解為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和零散天的組合,先靠檔長的存期,再靠檔短的存期。

(舉例:客戶購買了一個2年期的大額存單,在16個月的時辦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部分的利息等於,提前支取金額按1年存期、開戶日1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個月存期、開戶日3個月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0天、支取日活期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

(2)結構性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是指由銀行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存款人(投資者)通過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使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立馬財經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我目前就是其中之一。

早年,我也追求過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也包括讓理財經理幫我購買了多年的基金定投。

但是,多年以後,感覺似乎麻木了,因為無論三點幾還是四點甚至五點幾的利率,如果你只有幾十萬和數百萬而不是千萬或億萬身價,相差又有多少呢?

基金贖回了,自己炒股,理財產品依然在做,但是我卻對三年定期情有獨鍾了,每月有一張三年期存單,對於已經退休且生活安逸的人說,一點不用擔心因為銀行存錢或理財而招來任何風險。

這年頭,什麼都有假,能夠保住本金也是某些人自己情願的結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