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凶獸,你知道多少?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今天我們來說說《山海經》中提出的上古兇獸究竟是哪些!

一、猰貐

《山海經》中記載“少鹹至山,有獸焉,壯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猰貐。其音如嬰,食人。”傳聞猰貐本事天神,原本老實善良,後被人所害。天帝不忍,便親自命令六大巫醫用不死藥將其復活,可能巫醫用了假藥,猰貐復活後,神志不清,四處亂撞,到處拆家。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一不小心掉進了崑崙山下的弱水中,變成了性格兇殘,喜食人類的怪物。傳聞弱水沒有浮力,連鵝毛都浮不起來,便便猰貐可以在裡面自由穿梭,撲殺人類後就躲進弱水中。連神仙都束手無策,在十日並出時,從弱水中跳出來危害人類,後被大異射殺,百姓稱讚。

二、蜚

蜚,太古時期的災難之神,它出現的地方都會發生大災難,根據《山海經》卷四·東山經·東次四經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山海經中的蜚居住在中原東部的太山,外形象牛,頭部為白色,但是卻長著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隻眼睛。晉代郭璞《山海經圖贊》:“蜚之為名,體似無害,所繹枯竭,其幹譙厲。”當“蜚”進入水中時,水源會立即乾涸;當它進入草叢時,草會立即枯死。蜚,傳說中的災獸,太古的災難之神,它出現的地方都會發生大的災難,故而世人皆畏懼此獸。

三、朱厭

朱厭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兇獸,身形像猿猴,白頭紅腳,傳說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是中國古代戰爭之兆。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朱厭即猿,它有潔淨的毛髮(白首:白,彰明、清晰、潔淨;首,標表),伺機奔跑(赤足:赤,斥候,偵察。足,奔跑)。朱厭圖有二形:其一為猴形;其二為人面猴身。郭璞《圖贊》:“鳧篌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惟之自然,厥數難明。”朱厭為兇獸,與鳧篌一樣,都是兵燹的徵兆。據傳說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

四、猙

猙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奇獸,以老虎豹子為食物。章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赤豹,臉部中央長出一隻角,有五條尾巴,所以五尾一角,全身赤紅,身形似豹,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中國境內有一座山名叫章莪山,相傳這座山寸草不生,還有許多怪獸出沒其中。其中一隻就是猙,它的聲音如擊石般鏗鏘,臉部中央長出一隻角,而且有五條尾巴,全身赤紅,身形似豹。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山海經·西山一經》)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山海經·西次三經》)四皇移位,天降赤心。逐天下,服四獸,然者“猙”也。“猙”者,上古蠻荒之神獸,出於鐘山,陰燭之鼻息,日形於型,尾羽,腰生翅,首四角,琉璃眼,赤皮,生黑絡。誒靜伏于山間,首擊石,“猙猙”之鳴,故名“猙”。

五、饕餮(狍鴞)

饕餮,別名叫狍鴞,是四大凶獸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近幾年在影視劇中也多有它的形象。它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北山經》中。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山海經·北山經》

《辭海》中說: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現在饕餮紋多出現在雕刻玉器上)。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而《春秋》則給了饕餮一個高貴的出生,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左傳·文公十八年》則進一步肯定了它的出生,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史記·五帝本紀》載:“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所以有人懷疑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饕餮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通常代表了貪吃或貪慾。現今不少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六、窮奇

中國上古神話四凶之一,主要記載在《山海經》中,是一個窮兇極惡的異獸,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惡的象徵,代表至邪之物。《山海經·海內北經》中記載:"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頭始,所食被髮,在犬北。一日從足。"

這裡是說,窮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但是,《山海經·西山經》也有記載:"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這兩次記載的窮奇,外貌上是有差別的,但是兩個都是喜歡吃人的兇獸,這裡是沒有差別的,默默的說一句,神獸吃幾個人就成兇獸了,而整個《山海經》都在說這個神獸要怎麼吃,那個神獸吃了有什麼好處,古人們有考慮過神獸們的感受嗎.......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話說回來,窮奇是兇獸,這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有記載窮奇的好的一面,《後漢書·禮儀》 中說 :"窮奇、 騰根共食蠱"。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裡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益處了,更有郭璞注《山海經》時,亦創作了"窮奇之獸,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的贊詩,同樣指出窮奇會作出驅逐妖邪的行為。這些為民除害的舉動,與以往所表現的食善助惡的形象,有極大的差別。

窮奇的來歷可不一般,《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明顯又是個“官二代”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裡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

再說,窮奇這小夥子很有意思,典型的叛逆熊孩子。叫它往東它就要往西的那種,《神異經》裡說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看見有人打架,這小夥子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你看,這熊孩子,所以,古人們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

七、混沌

混沌,也作渾沌,或渾敦。神話四凶之一。這裡先說清楚,混沌,不是帝江!不是帝江!不是帝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混沌,在《神異經》中記載:"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這裡才是混沌的記載,從文中來看,混沌是一隻長得像狗,長毛,有四隻腳而沒有爪子的兇獸,它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明顯是個“睜眼瞎”。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而帝江的記載是這樣的,《西山經·西次三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這裡是說,"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這裡“渾敦”是指帝江相貌渾圓,沒有臉面,而不是名字。

這個帝江才是被倏和忽兩人鑿七竅而死的那個”混沌“。《莊子-應帝王》中有,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好了,就不糾結這個問題了,再來說兇獸混沌,可能就是因為長久以來一直被誤以為是”帝江“。混沌已經是跟”帝江“結合成一個了,明明就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的說。但是,小編自認沒有那個能力去更改什麼,也沒有那個能力去為它們兩個正名的。還有說法,混沌是帝鴻的兒子,據《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說的是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兒子,專做掩蓋他人的善行,隱瞞自己的罪過的事,好做壞事,天下人稱他為"渾沌"。

八、猼訑

猼訑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樣子像羊的怪獸,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它有九條尾和四隻耳朵,眼睛長在背上。有人說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懼。

《山海經》兇獸,你知道多少?

猼(bó)訑(tuó) [1] ,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注],佩之不畏。”[注:郭璞雲:“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陁。”猼訑是一種怪獸,它的樣子像羊,有九條尾和四隻耳朵,它的眼睛卻長在背上。有人說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懼。

郭璞在《圖贊》裡說:“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視之則奇,推之無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基山,山的南坡陽面盛產玉石,山的北坡陰面有很多形態奇特的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長著九條尾巴和四隻耳朵,眼睛也長在背上,名稱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會不產生恐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