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舉人,進士地位都如何?當地父母官敬畏嗎?

嗯嗯嗯嗯80649260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科舉考試下特權階級的地位是隨著朝代交替而變化的。

然後我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秀才

隋唐時期,盡廢舉薦制與九品中正制度,首創科舉開科取士,設秀才科,是常科考試的一種。

但唐朝時期的秀才科是極其難考的(與明清時期秀才等級截然相反),秀才科被稱為眾科之首,第一位中秀才的杜正玄甚至被稱為海內一人。

直到隋朝覆亡,秀才科及弟不過十餘人,唐朝時期,直到後來秀才科被廢,每年考中秀才者也不過一二人。為什麼被廢除秀才科呢?因為題目太難從而導致無人參考,秀才科形同虛設,便被廢除。

隋唐時期的秀才地位極高,可以直接入仕參政,是國家極其重視的人才。

秀才科被廢后,秀才一詞開始泛指讀書人,發展到宋朝時期,只要參加考試,不論及第與否,一概統稱為秀才。

這個時期內的秀才是一種稱呼,而無實際功名特權。

到了明清時期,秀才重新邁入特權階級,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

明清時期秀才階層享有一定特權,如免除徭役、不跪縣官、不用服徭役、地方上受審不得用刑等,社會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但階級並沒有發生變化,且沒有俸祿,也不能直接做官,除非更進一步成為舉人。


舉人

自隋唐以來,舉人登科即可授官,若是中舉,社會階級躍升不說,還享有約百數畝至數百畝免繳田稅、免數十丁徭役的權力。

舉個例子,如果當時的地主富農需要給朝廷交稅十兩,但要是掛在舉人名下為侍,自身免稅,只需給舉人五兩,還可以免除徭役。你要給一個舉人老爺一定好處,就可以得到舉人免稅的權利,這個侍從奴隸之名可是真金白銀買來的。

舉人與秀才相比,享受國家給予的俸祿,亦可謀得一官半職,雖然要等官位缺口,但也算真正的邁入了統治階級。

舉人可以再考進士,若三次會試不中,也可選擇謀得官職,若是入了官位,則不可再考進士。

中了進士,就算沒有謀得一官半職,但功名在身,地方官員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進士

自隋煬帝與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此後朝代多為沿用,中試者稱為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盡頭,一甲三人則當即授予官職,入翰林院,二三甲進士再次考試,擇優入選翰林院,其餘分往各地任職。

當然,若是不滿名次也可重考。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稀缺性決定了大多數人都可以留任京城,最不濟者也可以做個地方縣令或者同級官員。

雖然初任官職品級不高,但功名在身,升遷只是時間問題,進士進入翰林院,便是入閣拜相的起點。

中了進士,當地父母官基本就只能仰望了,還敢不敬?


蟬鳴八月


從秀才開始,算是脫離了底層階級,成為士,受人尊敬和敬畏了。

秀才

秀才是童生通過縣試,才正式轉為秀才。秀才雖然是科舉制度下的最低級別,但已經比一般百姓高多了。非常受人尊重,聲望高的直接做師爺,差一些的教私塾,見到縣令可以不用下跪,如果作禮,縣令也要回禮的。

舉人

舉人就更不用說,在各省貢院參加鄉試,通過後稱為舉人。一旦成為舉人,基本就算是衣食無憂了,不僅有人送田送錢送房,縣官見到都要主動作禮。舉人意味著可以直接做官了,比如明朝的海瑞就是舉人出身,所以舉人地位非常高了。

進士

進士就意味著人上人了,進士可是通過了皇帝的殿試呀,光宗耀祖不過如此。進士好一些的直接進翰林院,特別優秀的進六部,差一些的都會為官一方,可謂直接進入統治階層了。

所以說,秀才是書生的開始,進士算是到頭了,對各地父母官來說,能出秀才還可以,出個舉人算是學風昌盛,出個進士那絕對高人一等了。


史知今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地位都如何?當地父母官敬畏嗎?

自古有"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之說,雖然有些過於簡單,但也大致說明了他們之間的地位差異。

秀才,別稱“茂才”,最初是指才能優異的人。在不同的朝代,秀才的地位相差懸殊。

漢代以來,秀才成為舉薦人員的科目之一。漢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武帝確立察舉制,“秀才之舉”與“孝廉之科”並立為兩漢最重要的察舉科目。東漢為避漢光武帝劉秀諱秀才改稱“茂才”。“茂才”大多從現任官吏中推選,起用為縣令(千石)。

隋朝開始創立科舉制,唐朝正式確立和完善了科舉制度。唐初秀才科是常科,而且地位最高,為六科之首,被稱為是“尤異之科”。對秀才的選拔要求也最高,據《唐六典》記載:“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對才、學、識都提出了極高的選拔標準,考試內容上考有關治國方略的五條對策,這就要求應考者不僅要博古,還要通今,不僅長於經典詩文,還要有實際的行政能力。當然這樣高標準的人才給予的待遇也高,上上第的秀才,可以授予正八品的出身品階,比進士、明法高出四等,比明經高出三等。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開元年間曾再度開秀才科,但三十年無人登第。到宋朝時,秀才對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讀書人並不喜歡自己被稱為“秀才”,覺得那是對自己的貶低和輕慢。明太祖朱元璋曾採取薦舉之法,舉秀才數十人,任以知府等官職。此後,秀才則用來專指府、州、縣學的生員。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4個等級。考生無論年齡大小,都要先參加入學考試,也即院試,院試錄取者為秀才。秀才分三等: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只有第一等可以領少量的俸祿。秀才可免除個人的農業賦稅和徭役,見到縣官可以不下跪,一般案件不受刑,可以當私塾先生或者官員幕僚。因為他們在經濟上並不富裕,只是在社會地位上稍高於平民,所以被稱為"窮秀才",是科舉金字塔下的最低一層。

舉人,最初指被舉薦之人。

漢代實行察舉制,被舉薦之人就稱為“舉人”。

唐朝時把不經學館考度而由各州縣舉薦入京應試的士子通稱為舉人。

宋朝時的科舉只有解試、省試和殿試三個級別,第一級別的考試——解試通過後即為舉人。舉人登科後可直接授官,免除丁役。

明清時舉人專指鄉試考中者,是一種出身資格,初步具備了入仕資格,當然,一般是中下級官吏。如清朝早期,一些舉人可以在出現官缺的情況下,擔任知縣和教職。即使沒有獲得官職,也可以被一些總督、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聘為幕僚。比如晚清名臣左宗堂就是舉人出身,被湖南巡撫駱秉章聘為幕僚(軍師)。舉人每月還有較多的俸祿,可免除差役和所有賦稅,見了所有官都可以不下跪。

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是科舉制下的最高功名。

“進士”最早見於《禮記·王制》,意指貢舉的人才。

(北京國子監的進士題名碑,共198塊,記載著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

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稱進士。宋朝時進士科最受重視,考中進士的人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進士科在宋朝時被稱為宰相科。

明清時的科舉分4個等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及第的人稱進士,賜出身。進士分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3名依次為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授予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二、三甲的進士則會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觀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習。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就是在得中二甲進士後,被派往工部觀政當實習生,負責督建威寧伯王越的墳墓,觀政期滿後才被授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一職的。

所以,古代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差還是比較懸殊的,但即使是最低一級的秀才,也可以見了縣官不下跪,舉人即使沒授官,也可以和地方官平起平坐。


文史清談


古代功名的分量大家可不要低估,哪怕是這其中最低一級的秀才,擺到現在也能相當於區縣一級下轄實權部門的一把手,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大學教授。在古時候成為秀才,就已經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擁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每次考核名次最好的一批人,還可以享受國家補助。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通常秀才可以輕鬆的在各級學校,私塾擔任講師,也可以在縣級衙門擔任如收稅,治安等非正式實權職務,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後臺過硬,還可擔任一些正式官職。古人愛嘲諷窮酸秀才呢,很簡單,秀才是古代的平民能直接接觸的最高級“官員”。其中說到政治影響,大略等同:秀才:鎮黨委委員。舉人:縣委常委。進士:省委常委。而狀元,直達中央任職領導。


南朝灬


關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總結了三句話:

秀才不易考,舉人可做官,進士當官有保障。

每個朝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的政策都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都在科舉制度的大框架裡,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金字塔形的進階之路。

一、秀才不易考

很多人認為秀才很容易考取,實際上也是相當不易的了。尤其是清代,考中秀才的難度比明代大多了。儘管考中秀才之後,也不能做官,或者得到政治、經濟上的直接回報,但是秀才在社會上也是受人尊重的,很大程度上由於秀才的稀缺性。

二、舉人可做官

舉人是古代科舉考試中選拔出的規模最大的群體,他們是知識分子的主體,承擔的職責如同當代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整體文化層次高,能夠推動民間教育的發展;致力於地方文化和教育事業,影響社會風氣。在清代,考取舉人之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當然會受到父母官和社會的尊重。

三、進士當官有保障

以清朝為例,翰林院等政府機構官員非進士出身不可。而且,與其他仕途相比,進士當官有優先權。最為突出的是,進士出身,不管等地和職位,一般都可擔任各省學政、考官、國子監祭酒等學職、教職。即使生活在家鄉不做官的進士,也可著書講學,對地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古代,科舉制度本質上是一套政府選官制度,跟我們現在的考試製度有本質區別。尤其是通過三級考試製度選拔上來的舉人和進士,想不被人尊重都不可能。


駙馬君


古代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地位,確實非常高,當地父母官,必須得善待,還得給活計,讓他足夠養家,我們一一來分析:

第一,從入學,到能夠考上秀才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村子,有一兩個,而且都是大戶人家的孩子。

考上秀才,就能夠免交各種稅了,差的開個私塾教學為生,好點兒的,就在當地村、鄉公所和縣裡混各種差事,足夠養家了。

第二,考上舉人的,一縣也就是一兩個;舉人,就是老爺了,一安排差事,起碼是縣丞,甚至是縣太爺的。

對於舉人,就成為一縣之內,人人想要結交的對象了。

第三,考上進士,那了不得啊,一府,甚至一省,就幾個,全國,也就幾百個啊。進士的第一名,就是狀元了。

進士一安排差事,縣太爺起步,也有知府這一類的。

那真正是大官員了,一般沒出幾年,均能成為省部大員。

因此,一旦一家人考上進士,在古代整個省,幾乎人人想結交了。

所以,古代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董江波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隋朝創辦科舉制選拔人才,設秀才科,唐朝最初沿用,但後來廢除。宋元兩朝,秀才不過是一般讀書人的通稱。



而在明清時期,凡能通過童子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者,即可獲得秀才功名。秀才這一功名雖然只是讀書人參與科考的起步,但也並不容易,明清時期很多讀書人可能終生都無法考上秀才,只能被人稱為童生,比如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他就是一個典型的老童生。一旦考上秀才,你就算是進入了士階層,在文化落後的鄉村地區也頗有面子,平時當個私塾先生、代寫個書信、代寫對聯之類自然是不在話下,如果平民有什麼要與官府交涉的事宜,秀才更是當仁不讓的中介人。

一般來說,窮秀才不會有官做,經濟上也難說是富裕,不過在鄉村混口飯吃,或是入高官幕府餬口,僅此而已。

再說舉人。

舉人也是西漢出現,西漢察舉制令郡國舉薦賢才,故稱呼被舉薦之人為舉人。隋、唐、宋三朝,科舉制並無舉人一科,而各科被推舉赴京應試者被稱為舉人。



明清時期,科舉制定型,考生考中秀才後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全省鄉試,如果考中,即為舉人。考中舉人,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一方面,考中舉人就有了當官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舉人有資格參加會試,而會試一旦考中,就能真正踏入仕途;另一方面,即便會試沒有考中,有個舉人功名,也可真正躋身士大夫階層,一舉打入省內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並擁有司法上的豁免權和經濟上的免稅權等。

比如《儒林外史》裡的范進就是這樣,他一輩子窮困潦倒,餓得兩眼發黑,還要遭受老岳父的奚落。一朝得中舉人,范進立刻被眾人高高捧起,不僅老岳父對他越發恭敬,還有人主動送來土地,省裡的老爺們還派人看望,送來銀票。不久,他又高中進士,最後升任學政,儼然是朝廷高官了。

最後說一下進士。



隋唐時期科舉制初建,就設有進士科。唐朝科舉制以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進士科難度極大,主要考的是詩賦,考中者皆稱進士。明清時期,鄉試考中後就能參加次年在京城組織的會試,會試通過後再經殿試,排出名次,分出三甲,其中一甲三人,為本次殿試的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一般來說,獲得進士出身,就登上了科舉制的塔尖。在明清時期,進士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其中一些人會逐漸躋身內閣或南書房等機構,有機會成為天子近臣,並獲得轉任地方官的機會,積累政績,最後再調回中央,擔任宰輔要職。當然,大多數人也僅僅是在翰林院終老一生,或者到地方擔任個知府知縣,然後政績平平,湮沒無聞,僅此而已。


達摩說


古代當官者要從三考裡出身。就是本題所提出的問題,古代讀書人是慣稱十年寒窗之辛苦,才能進行考試。首先是鄉試,第一名者稱秀才,雖稱秀才還系白衣,如在秀才其間犯了法要被革除。

。第二考是省試,參考第一名者稱舉人,舉人有銜稱舉人老爺,期間犯法亦要革去。

。第三考是京試(國家級),第一名者稱狀元;二名探花;三名榜眼;以下統稱進士,進士有多少?是看一場考試有皇帝取才而決定的,每三年一次(稱為某某年第幾名進士)狀元於吏部統一按排官職,再將初定奏本皇帝,經皇帝准奏,並下旨上任。不過有時皇帝需要重要人才,要進行殿試,皇帝親自監考,合格,不通過吏部按排,有皇帝親自任命官職,這都是重要職位,比如:監察御司,七省巡按,按察司,應天府尹等重要衙門。


老龔166916589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秀才

秀才,指的是才能秀異者,最初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親自出卷考試,應試成功者稱為秀才,後東漢事情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遂改成茂才 。

秀才在古代是有這一定才學的人,所以在當時地位還是不錯的,比如見縣令不用跪拜,家裡可以免除徭役等,還可以替人寫東西來賺錢,如果沒有一定的好處,誰願意苦讀寒窗十年呢?(但是秀才離做官還有一定的距離)。

舉人

舉人,是指在秀才中通過鄉試者,在唐朝時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這時候的舉人,已經不是白身,有了初步做官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所有人都來恭喜巴結他,

當到達了舉人這個地位後,在社會上便達到了士農工商的第一位,成為了一個初級士人,可以勝任縣令等職務,在當時是比較受人尊敬的。

進士

進士,是指通過了殿試的舉人,所以進士是比較少的,除了名列三甲的進士,是可以進入六部擔任一些中層的位置,也可以選擇去外放擔任知州,有了政績,還可以回到京城。

進士一般都是很有才能,要不然唐太宗也不會在進士魚貫而出時,說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而殿試中的前三甲,更是有機會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成為朝堂的重要朝臣,

所以進士以及其中的名列三甲,算是達到了古代科舉士人的最高峰,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秀才”、“舉人”、“進士”這些稱呼雖然不都是因為科舉產生的,但現在提到這些身份,一般都默認為是明清時期的科舉人才稱呼。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

唐宋前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只是一種普通身份

“秀才”其實在漢代就有了,也稱為“茂才”,是察舉制的一種產物,在記錄當時歷史的典籍中經常會看到“舉茂才”的記載,就是講的這件事。

到了唐代進行科舉制的改革,曾經設置了“秀才科”,所以參加這一科考試的人就被稱為“秀才”。但是這科考試後來被取消了,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

察舉制下的“秀才”或者“茂才”在當時就是“舉人”。

這是受了“舉孝廉”等傳統的影響,由地方推薦人才去中央考試,即鄉貢,這些人就被稱為“舉人”。

而“進士”的稱呼也比較廣泛。

不同於明清時期叫做“考進士”,在唐朝,凡是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的考生,都被稱作“進士”。

也就是說,不管你考沒考中,只要是要參加這門考試的人,都叫“進士”。

所以,唐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其實沒有那麼值錢,實際上就是讀書人的另一種稱呼而已,再具體一點就是讀書人中比較優秀的那一部分。

社會地位和正常讀書人沒有什麼不同,當然考試合格的會進入官府學習,比如翰林等機構,在這樣的學校裡畢業了,說明具備了一定的治政能力,才會有機會被授予有實權的官職。

地方官對這些人不會很敬畏,頂多表示讀書人之間的尊重罷了。

明清之後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較高

今天提到“秀才”等稱呼,一般默認的就是明清科舉之後誕生的人才,更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介於“官吏”與“百姓”之間。

一個讀書人的真正的起點就是從考中“秀才”開始。

不要認為這個秀才很好取得,它也需要考試,並且難度還不低,不是誰都能考得上的,畢竟在古代讀書本身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現在有些認為“秀才”就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這是外行人的信口胡謅,當不得真。

有人做過統計,有清一代童生,也就是考中秀才之前的讀書人的稱呼,數量大概在200-300萬,而能取得秀才身份的不到50萬,而清朝人口在一億到四億之間。

二百餘年的時間裡,人口過億的帝國,總共才有不到50萬的秀才,還認為“秀才”很容易考上嗎?

當然,考上了秀才,雖然一般並不能做官,但也意味著具有了初步的治政資格。

同時,秀才也有了很多特權。

比如見官不跪,當然也得看什麼官;受審不刑,自然也分等級;不服徭役,不交田稅,這兩條就比較實在了。

說明只要考中了秀才,其生活水平在當時是要比普通人好太多了。

如果能力夠強,三等中考上了一等,朝廷每月還給米給錢,逢年過節還有特殊慰問,鼓勵他們繼續向上考。

因為基層官員不夠,所以一些基礎工作,比如文書、訴訟等等活計都外包給秀才們來做,他們也為百姓幫忙,口碑一般都不錯,官府和民間都有點面子,這是其他舉人等身份的人所不具備的。

所以,地方官對於秀才雖然談不上敬畏,但一般也不會得罪,畢竟他們自己曾經也是這個出身。

而能做到地方官,最差也是一個舉人出身,秀才對地方官才是應該敬畏的。

如果能從秀才中考到“舉人”,那就更厲害了。

我們說秀才在有清一代不足50萬人,舉人就更少了,只有區區十五萬人。近三百年的時間只選出了這麼點人,平均下來一年也不到一千人,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了。

當然,考中了舉人就以為著可以做官了,如果只是舉人的話,當個縣長一類的官職是最低級的,當然還有上升的空間。

這個時候的身份就已經不再是普通百姓了,而是代表著官府。

我們常常把古代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其實在它們上面,還有官吏,是治理這些百姓的。他們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治下百姓的生活水平,別管你是什麼農民還是富商,都得老老實實聽話。

所以,一旦省裡下達了通知書,宣告某一處地方的秀才中舉了,那可真是大事。不說之前周圍人的敬畏態度,就是各路富商都得趕來巴結,提前施恩,有仇怨的最好提前賠禮消解,要不然說不定哪天就回家鄉當父母官了。

而對於當地官員來說,這也是一件榮耀的事兒,趁此機會來結交一番絕對沒有壞處,說不定這就是以後的同僚。尊敬有之,雖然不至於敬畏,但一定不會輕易得罪,平輩論交就可以了。

這種待遇大概就是“一步昇天”,能理解范進中舉之後為何發瘋了吧?

到了進士階段,那很大可能就是未來的中央大員。

不同於秀才考舉人,考中舉人的學子必須要去考進士,路費、學費官府報銷,這叫做“公車”。近代有一個“公車上書”,那個“公車”就是這個意思。

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錄取人數大概在300左右,這個競爭多麼激烈不用多說了。

好笑的是,還有人將考進士比作高考,這差得太遠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考試就不是一場兩場就能考完的,往往要考很多次,可以理解為初試、複試、面試、二面、三面……最後來個殿試分出三甲,這還不算完,一甲三名除去在外,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人參加朝試。

這一系列考試結束之後就能做官嗎?

也對也不對,因為確實是有官職在身了,但實際上還處於學習如何做官的階段,並沒有太過重要的職權,有一些得到重視的人才往往學習過之後還要外放鍛鍊,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說到這就能知道了,進士的身份是很高貴的,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進士出身,甚至大多數的官員都沒達到這個水平。這裡所說的“進士”出身還是指的所有考中的舉人,沒有細分等級的。如果細分的話還有“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等差異。

那麼,地方官在考中了“進士”的人眼中其實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了,不出意外的話,他們甚至一輩子都很難再見到考中進士的人,因為這些人才幾乎都是中央的預備隊。即使再差勁的進士,也能當個五品官左右,最差是個省部級,厲害得話稱為皇帝之外的一把手都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南方一些盛產“狀元”、“進士”等地區任職的地方官往往很憋屈,不太敢得罪太多人,誰知道被得罪的人家裡是不是曾經有個“進士”呢?

當地父母官或許會對自己治下出了一個進士感到自豪,但說到“敬畏”,因為也沒什麼太多交集了,估計這種態度也沒多大意義。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