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房地產價格破滅,只有持久的通貨膨脹?

十年前,次貸危機發生後不久,中國的房價出現了大幅下跌。深圳還出現了由於房價跌破貸款額而發生的

“斷供”現象

當時我還在美國訪學,研究貨幣金融的政治經濟學問題。當時有人問我對中國房價的看法,我隨手寫了一篇小文章,題目好像叫《沒有房地產泡沫破滅,只有持久的通貨膨脹》。當時自媒體還不發達,主要靠博客和論壇。我的這篇小文章發在了博客和天涯論壇上,雖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但跟帖分歧還是很大。有個朋友同意我的看法,在那時房產恐慌的情況下不僅沒有拋售,還趁機又買了套。後來還給我發信息洋洋得意。

之後的走向的確跟文章的判斷差不多,四萬億計劃,房價開始穩住,但通脹快速攀升。隨後兩年,蒜你狠,豆你玩,唐太蔥,姜你軍等,輪番轟炸,物價節節攀升。當時記得跟朋友出去吃飯,看到節節升高的菜單,大家搖頭嘆息“民生多艱”。

有次美國留學的一個朋友來訪,一起到當地的小飯店吃飯,菜單上都是用膠紙黏貼修改的菜價。這位朋友很驚歎的說,我們宏觀經濟學理論一直說的通貨膨脹的“菜單成本”,終於在現實中看到了,曼昆真偉大(這哥們發現了通脹的菜單成本)。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隨後幾年,房價和通脹都呈現出週期變化的特徵。美國次貸危機後,中國“四萬億”計劃的三年(2009-2012),可以說是物價和房價齊飛的三年。之後卻是三年的通縮(PPI長期增長為負)和房價橫盤陰跌(2012-2015)。

隨後的幾年,2016-2018,是房價飆升和物價溫和上漲(CPI大部分時間低於3%),PPI快速反彈的三年。到了2019年,房價大體平穩,有些城市開始橫盤下跌,PPI也進入緊縮週期。但不一樣的地方來了:

幾乎翻番上漲的豬肉價格帶來的中高通脹(CPI高於4%)

如果把“豬”作為中國食品的代表,那麼接下來作為工業品價格基礎的“油”,則很可能也會大幅上漲(美伊衝突後已經上漲)。接下來的一年(至少),豬油共振將很可能是一個長期現象,這將推動中國的CPI很長時間在4%以上,甚至會出現多次觸碰5%(關鍵看統計局的量化能力)。那麼問題又來了:

中國的所謂核心資產——主要是房地產,如何適應4%的通脹環境

中國近二十年,除了特殊的幾年(上面提到過),幾乎沒有經歷過一年多以上的4%的通脹環境。投資者熟悉的一句話是:通脹底下無牛市。那麼對於債務和資金極度敏感的房地產來說,是不是“通脹底下無泡沫”。我在多個報告裡早就說過,不要用房價收入比、租價比、可支配收入等商品思維來給房地產定價,只記住一點:

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已經是一個貨幣現象。對房地產更敏感的是利率、利率、利率。

因為與普通的商品相比,房地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

可以大肆加槓桿,可以作為信用來源,可以作為城市“股東”等等。

很顯然,在4%+的通脹環境裡,降息還可能發生,但絕對不再像過去那樣慷慨,動不動幾十個bp的減。現在只能創造出個LPR,三五個bp的加減。所以,某大房企的經濟學家急了,連發十幾篇報告,目的只有一個:

降息!

很顯然,在CPI超過4%的情形下,在房價泡沫已經成為社會問題的背景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將進入一個更加被動和謹慎的風格。當前的主要思路可能是,穩住房價泡沫的前提下,著重治理通脹。何況,這一次央行和銀保監會的年度工作會議,又一次義正言辭的重申“房住不炒”。所以接下來的貨幣政策一定是審慎的:

通脹雖然是從豬週期供給側成本推動的,但對於央行來說只能從需求側來緩釋通脹壓力

學術上研究資本品泡沫和通脹關係的論文很多,結論也千差萬別。在這裡篇幅關係不做詳細的文獻綜述,只提出幾點供思考:

1,房價作為資本品價格,屬於資本品市場;通脹主要衡量商品,屬於商品市場。兩個池子,既有總量上同漲同跌的關係,又有結構上此消彼長的替代關係

2,相對於通脹——商品價格,房價波動更大。通脹往往是線性的,房價則呈現出指數級的變化。原因就在於一點:房地產是可以高密度加槓桿的,從政府土地抵押債務,到房地產開發貸,到住房按揭。

3,同房價泡沫相比,政府更關心通脹問題。較高的通脹更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因為涉及到更大眾、更普遍的社會人群,尤其是固定低收入人群。房價過度上漲固然也可以帶來社會不穩定,但畢竟是個慢性病,波及的人群相對不多,而且獲益者不少。畢竟,房價涉及到的是財富狀況,通脹(包括租金在內)則關係到吃穿住行等廣大人民群眾的剛需生活。

4,商品只能蓄水,但房地產可以造水,即創造抵押貸款和貨幣。房地產的抵押屬性,是房地產價格上漲超出認知的核心原因。

5,只要不發生高通脹,惡性通脹,強勢政府就會一直用貨幣和債務贖買經濟增長穩定,穩住資產泡沫,這在理論上稱為:

政治性剛兌條件下的泡沫穩態均衡。

這個穩態泡沫,與美股相似,是中國房地產只漲不跌的信仰來源。但是,請注意我說的前提條件:

不發生惡性通脹,或者持續的高通脹。

所以,對房價的判斷,可以轉化為對是否發生大通脹、惡性通脹的判斷。只要不發生惡性通脹,政府就還會有貨幣空間,房價就不會大幅波動。我的判斷,當下乃至未來五年,中國發生惡性通脹的概率不大,也就對應著房地產價格大幅波動的概率不大。但是治理房價絕非簡單,因為:

房價泡沫是建立在槓桿之上,是在債務週期的頂部之上

極端情況下,若發生大通脹,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沙盤推演。分析的關鍵點還是在於,與商品相比,房價是在高槓杆之上:

首先,大通脹引發兩個衝擊:一是貨幣條件驟然轉緊,槓桿壓斷,房產拋售;二是人們生活成本提高需要“賣房買豬肉”,即資本品與商品之間的替代切換。這兩個衝擊疊加,將引發房價大跌。

當去槓桿告一段落後,在危機不是萬劫不復(概率很低,即惡性通脹引發社會崩潰)的情況下,如果人們預期通脹是持續的,就會考慮用什麼來保值。那麼房地產可能重新成為資產組合裡的優質資產(通脹裡的諾亞方舟),在人們普遍超配的情況下,房價將開始穩和上漲。但由於通脹之下貨幣條件相對較緊,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的瘋狂加槓桿,房價的上漲也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瘋狂,處於一個溫和上漲的狀態。此時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已經到了4%的區間。這是巴西、阿根廷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情況。

考慮到中國經濟的韌性,政府深化改革開放的可能性,我們認為發生惡性通脹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未來五年,大概率的情形是,豬週期治理完畢後,首先通脹進入一個溫和區間,房價也會保持平穩,名義房價(未扣除通脹)會溫和上漲,但實際房價(扣除通脹)會逐漸下行。尤其是在人口快速老化的情況下(這個影響非常大,會有專門的論文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可以參見本人2012年發表的《人口老齡化會導致房價步入下跌通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