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何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劉智華


書法欣賞,是個頗為高深的事兒。它關乎個人書法知識、書法素養,也關乎人的文化水平、基本學養,甚至還和一個人品味高低、雅俗相關。

中國14億人,愛書法的有多少?百分之幾。愛書法的人中,懂書法的內行又有幾成?有人抽樣調查過,全國書法懂行的二百萬左右。聽起來不少,這麼大的一個數字,但放在十四億人裡,都可以忽略不計了!也就是說,門外漢還是十三億多多多多……將近十四億。

所以,同一件書法作品,有人欣賞,有人說不好,這實在是很正常,真正懂書法的人還是太少太少。

舉個例子,王羲之的字,很多人都沒見過,(有的人還不知道王羲之是誰),多少人見了也不知道好不好。我就在一處景點集王羲之字所題的牌匾前,聽到有人說“什麼狗屁字,都不如我用腳寫的!”于右任的書法,能欣賞的人也並不多。有人見字不看名字也罵“難看死了,臭字!”還有多少人把自己完全門外漢的字當做書法藝術哩!

先不說書法作品,就只說“字”,更多的人看字,往往看的就是漂不漂亮、瀟不瀟灑。有人喜歡好看的,有人喜歡龍飛鳳舞的,有人喜歡端端正正的,有人喜歡墨黑的……這完全不在書法欣賞的範疇,你有什麼辦法?!真正的書法作品中的章法、氣息、勢、結體、墨法等等,大家不知道,看了也不明白,很可能反倒說都是毛病。

話說回來,一幅字,也未必就是好的書法作品。所以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除了懂與不懂,還有見仁見智呢。更何況,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即使是內行看一幅好書作,也可能還要看合不合眼緣。

看這幾個圖,你分好壞、優劣、高低、雅俗嗎?說一句,圖一就是俗書,很次;圖二不好看吧?哈哈,王羲之書法;圖三,于右任書法,很多人未必能欣賞;圖四是不是不錯?其實實在……算了,不能說髒話。






清風輕風清揚


就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練字超級喜歡《靈飛經》,後來練的久了,越來越欣賞鍾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開始練字時,根本無法接受《宣示表》。儘管有業內好友強烈推薦。

我曾經試過,把我和老師的作品放在一起發個朋友圈,竟然一些沒練過字的好友說我寫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練過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門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計他們是在恭維我(害羞)因為他們反正不認識我老師,這算不算一個評價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對於字的評價標準一般就是美不美,而專業人士看得就深遠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風格特色,章法筆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評一番的,當然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這也是一幅優秀作品帶給人的樂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眾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個人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性格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師和我的字,給大家評論一下誰寫的更好吧😄(抱歉為了保護隱私就不放全圖了)


墨淡花開


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

以我自己為例,我一直欣賞不了康有為書法,認為康有為書法有點“醜”。其實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鑑賞能力有限,書法修為不夠。

對於康有為的書法,書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種聲音。

有人認為看過康有為的字,“終於找回自信了”。有人認為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

而北大教授陳玉龍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其實,審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來講,高書難入俗眼。

康友為的書法風格一生三變,早年為館閣體帖學風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勢,晚年形成獨立風貌——“康體”。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書壇中一位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碑學巨擘。

所以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的評判,不是好看難看這麼簡單定義的。

懂書法的人會從作品的筆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傳承,是不是格調高雅等等。而欣賞者的群體不同,審美觀點就會千姿百態。沒有法度的隨意揮灑才是江湖書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書。

就像康有評論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著呢。所以要懂得欣賞作品好壞,就得提高自己的修為,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青溪散人


這是很正常的事。手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是以是否遵循了書譜來創作?另外受章法佈局,用墨豐枯等因素影響。欣賞者水平高低不一。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對別人的批評,有道理的要聽,沒道理的也要聽。說的有道理對自己藝術創作是促進。說的沒道理,就當給外行人一個發言機會。謝謝大家指導!









王壽傳書法


為什麼對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素養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是每個人見解的不同方面。有的人高學歷,見多識廣,見得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欣賞觀,有的人文化程度低,見寡識薄,只憑自己的淺陋之見而欣賞,所以,欣賞的面就窄,由此欣賞的差異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二、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歡靜,有的喜歡鬧,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認認真真,有的人則喜歡率性任意,無拘無束,任意所為。我曾經問一個愛寫楷書的朋友,為什麼不寫寫行書或者草書?他很認真的回答我:寫行草書太麻煩,要字字求變,筆筆求變。同一個字都不能寫成一個樣子,而要千變萬化。但是寫楷書則沒有這些麻煩,一個字練好了,只是字的大小不同,沒有筆畫,字形,結構的變化,寫起來省力省心。由此可見,有的人喜歡在變化中求變,有的人則喜歡千篇一律,穩中求進。

三、欣賞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喜歡清秀的字,例如瘦金體,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的字,譬如啟功先生的書法,即使是行草書也不是寫的放浪不羈,誇張任性。有的人喜歡筆畫誇張,一筆突兀,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密,有密不透風。疏,有大可跑馬,諸如周慧珺的書法。還有高山的書法。

像對沈鵬的字,這種好壞之說尤為明顯,有的說他鬼斧神工,獨樹一幟,有的人則說沈鵬的字一塌糊塗,壞的不得了。這就是審美觀的差異。


書博軒主


要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

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

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同一件書法作品有人讚賞,有人認為不好,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首先是每一個人的伸美觀不同,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某次是每一個人喜歡的書體,不同,欣賞楷書的人就會感到,行書不大好等,喜歡行書的人就會認為楷書過於嚴正正規,沒有行書靈動而己。這是我近幾天寫的叫一日一字請大家指教點評謝謝。




竇玉錄


漢字,現在幾乎人人都認識,對字體的結構、筆畫位置的排列、順序等都熟悉。所以,只要書寫者沒有把握好,大家就會認為不好看,都不會認可。但如花鳥畫,山水畫,少一棵樹枝,少一朵花卉,枝幹少一筆,花瓣少一葉,大部分人是看不懂,容易混過去。書法就過不去這一關。











當代書法名家李立相


春來了



士心寶


一是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審美觀點不同。在評價某一個作品的時候,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都會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論。就好比人們對一些熱捧明星藝人演藝及顏值的評價好與不好一樣,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說法也各不相同,評論不一。有說好的,也有說不盡人意的。再有像一道菜,有人愛吃,有人不愛吃;一件衣服,有人說喜歡,有人不喜歡……等等。故而各人的審美觀不一樣,說法就不同。

二是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每個人文化素養、知識水平有高有低,高水平的人肯定也會以高標準的認知去評判,咱們一般人就用一般的標準來評論,所以人們各自的標準不一樣,就會導致評價和說法不同。

三是每個人對作品評價的角度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會注重細節方面,從細節入手,有的人可能會更注意整體的效果,所以就會得出不一樣的評價。

基於此,說一件書法作品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是符合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的,也是正常現象。當然,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大多數人都說不好,這就值得書者去思考和反思,這時,就不能忽視和小看人們的審美能力。一件書法作品的創作應在傳承上下功夫,緊貼時代脈搏,與時代與大眾產生共鳴,與欣賞者的審美需求產生共鳴,更好地用書法作品承載更多的優秀的文化,用精到的筆墨反映出自身的精神情懷,人文素養,力求符合更多人的綜合審美需求,從而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以上是自己的淺顯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