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初識柳宗元,是小學課本里的《江雪》,那首千古名篇,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詩”。其實那是一幅極美的水墨畫,山水、飛雪、孤舟、披蓑戴笠的漁翁,大面積的留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兩句天寒地凍,影射了當時冷酷的政治環境;後兩句形單影隻,暗喻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其實,作者並不孤獨:永州之外,“二王八司馬”都是他的政治夥伴;而千里之外的劉禹錫,更是他一生相守的朋友,甚至在他死後收養了他的兒子,把他的書稿整理成《河東先生集》。有知己若此,此生何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柳宗元其人: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這首《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絕不是柳宗元最好的詩,但我覺得卻它十分恰當地刻畫出了柳宗元后半生的形象。夜裡睡不著覺,去菜園裡聽露珠濃重的滴落聲,去看清冷的月光照著清冽的泉水沖刷著竹根。偶爾的幾聲鳥叫顯得喧鬧,我斜靠著房柱子,居然就一直到了天亮!

這是怎樣的寂寞啊?我們的眼前不由得浮現出一個苦悶抑鬱的人像,感到說不出的沉重壓抑……其時,柳宗元已被貶永州六個年頭,從最初的暫居龍興寺,到此時自己在瀟水西冉溪畔購得一塊地,有池有園圃,又和當地一位女子結了婚,並生了女兒,本該把日子過得更詩意些,更愜意些,可是“性格決定命運”,他既沒有晉•陶淵明的灑脫也沒有宋•蘇軾的豁達甚至沒有老友劉禹錫的樂觀,他在《與楊誨之第二書》中說“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他時時想著長安,那傷心地,汙濁的長安官場有什麼想呢?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散文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柳柳州”;因山水詩和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合稱“王孟韋柳”,因散文和韓愈並稱“韓柳”,因詩和劉禹錫的友誼被世人合稱“劉柳”。就是這“劉柳”,延續了一生的友誼,至今讀來仍覺溫暖和感動。

柳宗元祖籍河東郡,柳是“河東三著姓”之一,祖上世代為官,追溯到北魏,七世祖柳慶是侍中;及至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皆為縣令;父親柳鎮曾任侍御史。母親盧氏亦出身范陽名門望族,可以說柳宗元少時家庭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

柳宗元出名比較早,793年,他21歲的時候就狀元及第,聲名大振。不久後,柳父去世,但好在柳宗元已可獨立,於796年任秘書省校書郎;798年,26歲的時候又授集賢殿書院正字;806年,已是藍田尉(正六品);803年,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裡行。就是在這以後,對官場和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切的瞭解,所以萌發了改革的願望,成為了王叔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也從此走上了被謫貶的路,並且再也沒有能在長安的官場擁有一席之地,而是在遙遠的柳州英年早逝。

805年,歷時一百八十多天的“永貞革新”失敗,為首的“二王”,王伾病死,王叔文被賜死,剩下的八個被貶為司馬,這當中就包括柳宗元和劉禹錫。

柳宗元最初被貶為邵州刺史;結果赴任途中加貶永州司馬。看樣子皇帝的話也不是什麼金口玉言,簡直是朝令夕改。在永州,柳宗元一呆就是十年,從風華正茂到不惑之年,他在這裡寫下了《永州八記》,《柳河東全集》,他留世的五百四十多篇詩文中,有三百一十七篇出自永州,永州十年,可以說是他的創作旺季;可是他一直鬱鬱寡歡,苦悶壓抑,也一直“惑”而未“悟”,所以才“百病所集,痞結厭積,不食自飽”,這點從他的詩作中就能看出來。他也寫田園野居,《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這還好,心境淡逸清遠;可後面的都帶了悲涼意,強求寬解而未得:同樣的鄰溪而居,他寫"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蘇軾的是“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同樣寫春天,他的《早梅》"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蘇軾的《望江南》是“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同樣的身在異鄉,他寫“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欲知此後相思夢,常在荊門郢樹煙”,蘇軾是“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所以我覺得那些才華橫溢的古代詩人,被貶的當中好多是英年早逝,應該和心態有很大關係,應了那句“性格決定命運”。柳宗元是個好官,尤其後來在柳州,“革以鄉法”;“工錢抵債,釋放奴婢”;興辦學堂;開鑿水井;開荒建設;植樹造林,可以說是造福一方百姓,也變相地延續了他政治改革的理想。有事做,有吃喝,卻總是悶悶不樂,才會把自己的健康搞壞了,以至於47歲的時候就抑鬱而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劉禹錫其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772—842)的好詩太多,但我覺得《陋室銘》最能表現他的人格魅力:一個有才,二是樂觀,三是有一些恃才傲物。這點也能從他的詩中看出來,最富表現力的當屬那首著名的《秋詞》“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心態好,活得比較久,71歲,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了。他曾多次被貶,據傳被貶和州時,受地方官排擠,先是給他安排了城西南靠江邊的住處,他寫下了“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詩句;後來又把他攆到城之北,房子也變小了,他又寫下“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的詩篇;最後他們又讓他搬家,這是半年來第三次搬家,劉禹錫憤然寫下那首千古名篇《陋室銘》,並找人刻在門旁的石頭上!讀到這兒,忍俊不禁中又覺感傷,簡直能讓人笑出淚來!

就是這麼個有才情又不羈,有些憤世嫉俗又始終不屈不撓的人,和柳宗元是一生的好朋友,平時雖然聚少離多 ,卻以詩詞往來唱和相互鼓勵;在聽到好友死訊時放聲痛哭;之後為他整理書稿,幫他撫養兒子。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劉柳”的友情: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這首詩是拼湊,前兩句是柳宗元的,後兩句是劉禹錫的,道盡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也隱藏了無盡的世事滄桑人生悲涼。

他們年少時相識,同榜及第,同登博學鴻詞科,同在御史臺共事,又同樣成了王叔文革新派的的代表人物,同一時間被貶;不過一個是永州,一個是朗州。同是湖南省,但是相距一千來裡地,就古代的交通來說,算是天涯了;就他們的友情來說,又是咫尺,心心念念,相互慰籍。十年後他們又一同奉詔回京,很快又一同被貶,從此後咫尺天涯,不復相見,而且三年後就是天人永隔。

他們本來是很興奮的,以為終於可以回京述職,再展宏圖,柳宗元甚至在途中就寫下了“疑比莊周夢,情如蘇武歸”,“贈環留一響”的詩句;劉禹錫也欣然相賦“十年楚水楓林下,今朝初聞長樂鍾”,“鸞翔闕底謝皇恩”。可是朝廷還是那個朝廷 ,因為劉禹錫的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要說這劉禹錫也是,十年的謫貶光陰竟不曾磨去他的稜角,好不容易回來了,還在那賣弄諷刺之能事,別人昏庸無能,但也不是傻子,於是,他一個人一首詩,害得大家又一次受牽連,又一次集體被貶。這次,柳宗元柳州(廣西境內),他更遠,播州(貴州境內),還是在柳宗元一再上書要求和他換地方和裴度的幫助下才變為近一些的連州(廣東境內),因為柳宗元知道他有近八十歲的老母實在不宜長途跋涉(其實他自己的母親在他第一次被貶後半年內就故去了)。史上有記載的,兩人往來唱和的詩作多達十五首,其中光是在衡陽別離,就有三首,可見其依依惜別之情戀戀不捨之意。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他們一起從長安出發,無數個日日夜夜,在衡陽,就要分手,柳宗元寫了一首《衡陽與劉夢得分路贈別》: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劉禹錫回的是《再授連州至衡陽酬贈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漸柳士師。

歸日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夢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柳宗元情意難捨,又作《重別夢得》: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居翁。

我們相識二十多年了,現在又要分別。如果將來皇上能允許我們歸於田園,我們就做鄰居吧!

劉禹錫回的是《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使遺身世,黃髮相看萬事休。

我們年少就有大志,長大後分別,悠悠往事盡在心中。如果老的時候我們能躬耕在田畝之上,白頭相守,別的就什麼都不求了。

柳宗元餘興未盡,《三贈劉員外》: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

今日臨湘別,何年待汝歸?

劉禹錫回的是《答柳子厚》:

年方伯玉早 ,更比《四愁》多。

會待休車騎,相隨出罻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他們又一次出京,如鳥出了網籠;卻再也沒能等到彼此歸來。819年,劉禹錫扶母靈路過衡陽,得到了柳宗元病逝的消息,失聲痛哭,懷想以往,兩次寫《祭柳員外文》,又寫《重至衡陽傷柳儀曹》: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遁古道,帆滅如流電。

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故人不見了,他的書稿還在,劉禹錫整理柳宗元的書稿成《河東先生集》;並收養他的一個兒子,視如己出。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背後的暖心故事—劉柳的感人友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是因為朋友不在身邊的孤獨,卻不是心靈上的孤獨。就算千山上的鳥都絕跡了,朋友間仍有萬條小徑,互通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