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河南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市,每個區,每個縣的名字都有其獨特的由來。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下面介紹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區、縣的名字來歷。

三門峽市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三門峽: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湖濱區:1986年設湖濱區。以其西、北、南三面為黃河與青龍澗河環抱,狀若半島,故名湖濱。

陝州區:秦惠公十年(前390年)置陝縣,以陝原得名。據《郡縣釋名》:“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北魏置陝州,明省州治陝縣入陝州。1913年復改陝縣,2015年改設陝州區。

義馬市:1970年析澠池縣設義馬礦區,1981年改義馬市,以駐地義馬村得名。

靈寶市:隋置桃林縣,唐天寶初(742年)改靈寶縣。

澠池縣: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澠池縣,以古澠池而得名。據《郡縣釋名》:“澠池在澠池縣治北。黽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唐改天池縣,元復為澠池縣。

盧氏縣:因盧氏山得名。

漯河市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漯河:因沙河瀕臨市區河段之內多有螺坑,明代稱為螺灣河,後雅化為漯河。市因河名。

郾城區:西漢置郾縣,隋開皇五年(585年)改郾城縣。2004年改設郾城區。

源匯區:清咸豐二年(1852年)置源匯寨,取諸水匯流之義。1986年改設源匯區。

召陵區:西漢置召陵縣,隋大業初省。2004年析原郾城縣設召陵區。

舞陽縣:西漢置舞陽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志雲,‘今縣南有舞水,泉湧躍若舞,流為三里河,即潕水也。舞陽之名以此。

臨潁縣:西漢置臨潁縣。《讀史方輿紀要》:“以在潁水之上,故名。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沙河澧河交匯處:源匯區因此而得名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小商橋:南宋郾城大捷,岳家軍大將楊再興陣亡於此

信陽市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信陽:古申國所在,因古文中信與申同,後改為信陽。

溮河區:因溮河貫境而過而得名。

平橋區:因區政府駐地在平橋鎮,故名平橋區。

淮濱縣:取其淮河之濱的意思。

新縣:一是因為縣地原名新集,二是因為革命鬥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象徵著人民和土地從此獲得了新生。取名新縣。

固始縣:因始乃堅固初始的意思,是光武帝劉秀對固始侯李通的褒詞,改稱固始縣。

羅山縣:由於縣南10裡有小羅山(又名龍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所以縣名改為羅山。

潢川縣:由於該縣為春秋古黃國地,縣城又靠近潢河,所以取名潢川縣。

商城縣:隋初改稱殷城縣,因縣城北郊有殷商故城。宋太祖建隆初(960年),因避宣祖弘殷諱,改為商城縣。商城,就是殷城,乃殷商故城的意思。

光山縣:由於縣北80裡有浮光山,所以縣名改稱光山。

息縣:春秋時期為息國,縣東北70裡還有賴子國,公元前680年均被楚國所滅,改稱息縣。漢代設置新息縣。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溮河:溮河區因此而得名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羅山:羅山縣因此而得名

鶴壁市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鶴壁:以駐地鶴壁鎮得名。相傳古有仙鶴棲於南山之峭壁,其村因名鶴壁。

淇濱區:因淇河在其境內,故名淇濱。

鶴山區:因“古有雙鶴棲於南山峭壁,其山曰鶴山”而得名。

山城區:1974年設山城區。以地處太行山東麓而得名山城。

淇縣:殷為朝歌,為紂王時都城。秦置朝歌縣,隋改衛縣,元入淇州,明改淇縣。以淇水得名。1954年併入湯陰縣,1962年復置。

浚縣:西漢置黎陽縣,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元省州治黎陽縣入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浚縣。以浚水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寰宇記》:‘衛河、淇水合流亦曰黎水,亦曰浚水。’”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淇河:淇河區因此而得名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太行山:山城區因此而得名

濟源市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古濟水:今已乾涸

簡述河南三門峽市、漯河市,信陽市和濟源市各縣區名字來歷

你自己家鄉名字來歷是什麼呢?歡迎關注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