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在喀什,有大大小小的“巴扎”几十座:玉米巴扎、石料巴扎、帽子巴扎、牲畜巴扎、瓜果巴扎、花盆巴扎、帽子巴扎、金巴扎、乐器巴扎……,各种巴扎紧紧地包裹着喀什老城,行走在老城里,你很难见到一条没有巴扎(集市)的街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喀什的特色,“巴扎”可能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但是喀什人似乎对老城东面的大巴扎更情有独钟,每逢星期天人们从老城的每一个角落、从喀什周边的每一个乡村直奔大巴扎而去。大巴扎仿佛牵着人们的神经,大巴扎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

星期天的早上,家住老城的库尔班江•依明骑着摩托车,带着父亲飞快地汇入了赶巴扎的人流之中。中西亚市场路上汽车、摩托车、马车、驴车甚至是骆驼车,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东门大巴扎。东门大巴扎位于喀什老城的东面,所以当地人习惯的叫它“东门大巴扎”,以前的东门大巴扎只是星期天营业,也有人叫它“星期天大巴扎”。1992年,当地政府对大巴扎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改造,改造后的大巴扎被命名为“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巴扎”,营业时间也改为每天营业,巴扎内商品种类齐全,品种繁多。但是老城人和周边各县乡村的人们,依然习惯了星期天来这里赶巴扎,每逢礼拜天这里便是车水马龙,人流摩肩接踵,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一派繁荣景象。

库尔班江•依明的父亲已经70多岁了,每个星期天东门大巴扎是他必去的地方,前些日子因生病身体不舒服,两个星期天没有来赶巴扎了,今天他一定要让儿子带他来巴扎上走一圈。赶巴扎老人并没有什么消费需求,只是为了在巴扎上露露面,在老人看来,逛巴扎能治病,看到五颜六色的货物,看到攒动的人流,听到耳熟能详的叫卖声时,和熟悉的人打个招呼,听听人们都在谈论那些什么新鲜话题。老人捋着胡子一脸的笑容,仿佛身体轻松了许多,精神了许多。难怪有人说,巴扎是喀什人的第二生命。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库尔班江•依明带着父亲赶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88年,跟随家人赶巴扎的维吾尔族孩童。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88年,骑着毛驴赶巴扎的维吾尔族老人。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91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94年,赶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95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1999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2011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喀什老城人看来: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不算喀什老城人。据介绍喀什市老城这块弹丸之地,经商者达两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营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人,还向国家照章缴税。巴扎不仅是老城人的精神支柱,而且是物质保障。只要去了巴扎,一切都不愁,巴扎能养人,巴扎能养活人。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户七口人家眼看就要无米下锅了,孩子们无精打采地靠在炕沿,无奈的男主人抓起墙角里一只瘦弱的老母鸡来到了巴扎上,换回了5角钱和两个馕,馕分成小块,给每人一块,填补全家人饥肠辘辘的肚皮。男主人把5角钱揣在怀里又去了巴扎。他用5角钱买了5小把绣花彩线;以7角5分钱卖出,又买了10把,再卖掉,手头变成了1元钱,半天工夫,5角钱就翻了一番。接着他又买了10副鞋带,卖后成了1元5角,又用这钱买了包塑料衣扣(那时很时髦)卖掉,成了2元2角。就这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拥有100多元钱了,从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巴扎上有名的“经商元老”……

在新疆喀什多少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没有被涌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一年比一年繁盛。巴扎贯穿了喀什的历史,不论是21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的惊奇地发现这里拥有的热闹街市;还是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喀什所具有的商业繁荣和国际大商埠;还是改革开放几十载,赋予了喀什巴扎新的生机;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以现代气派的大型集贸市场,养育了一户又一户富足人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喀什又一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地缘优势使之具备了“中亚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可能性,一条现代“丝绸之路”正在建设之中。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2005年,经营丝绸、各种头巾的维吾尔族“老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2013年,暑期为父亲看守布料摊点的维吾尔族“小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经营各色民族女装的摊点,星期天生意最红火。(2016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茶叶、香料、中草药摊点,延续了千百年的生意。(1995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各种干果来自新疆天山南北,在喀什大巴扎上“聚会”。(2011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这位来自开始附近乡村的维吾尔族老人,带着几把笤帚赶巴扎。(2015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维吾尔族大妈的头巾摊点,各种头巾、纱巾,大多产自内地。(2016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跟着爷爷赶巴扎维吾尔族男孩。(1997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杂的星期天

巴扎结束,开着电瓶车回家。(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