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在喀什,有大大小小的“巴扎”幾十座:玉米巴扎、石料巴扎、帽子巴扎、牲畜巴扎、瓜果巴扎、花盆巴扎、帽子巴扎、金巴扎、樂器巴扎……,各種巴紮緊緊地包裹著喀什老城,行走在老城裡,你很難見到一條沒有巴扎(集市)的街區。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喀什的特色,“巴扎”可能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但是喀什人似乎對老城東面的大巴扎更情有獨鍾,每逢星期天人們從老城的每一個角落、從喀什周邊的每一個鄉村直奔大巴扎而去。大巴扎彷彿牽著人們的神經,大巴扎如同一塊巨大的磁鐵。

星期天的早上,家住老城的庫爾班江•依明騎著摩托車,帶著父親飛快地匯入了趕巴扎的人流之中。中西亞市場路上汽車、摩托車、馬車、驢車甚至是駱駝車,奔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東門大巴扎。東門大巴扎位於喀什老城的東面,所以當地人習慣的叫它“東門大巴扎”,以前的東門大巴扎只是星期天營業,也有人叫它“星期天大巴扎”。1992年,當地政府對大巴扎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整體規劃改造,改造後的大巴扎被命名為“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號稱是“亞洲最大的巴扎”,營業時間也改為每天營業,巴扎內商品種類齊全,品種繁多。但是老城人和周邊各縣鄉村的人們,依然習慣了星期天來這裡趕巴扎,每逢禮拜天這裡便是車水馬龍,人流摩肩接踵,人數最多時達到10萬,一派繁榮景象。

庫爾班江•依明的父親已經70多歲了,每個星期天東門大巴扎是他必去的地方,前些日子因生病身體不舒服,兩個星期天沒有來趕巴紮了,今天他一定要讓兒子帶他來巴紮上走一圈。趕巴扎老人並沒有什麼消費需求,只是為了在巴紮上露露面,在老人看來,逛巴扎能治病,看到五顏六色的貨物,看到攢動的人流,聽到耳熟能詳的叫賣聲時,和熟悉的人打個招呼,聽聽人們都在談論那些什麼新鮮話題。老人捋著鬍子一臉的笑容,彷彿身體輕鬆了許多,精神了許多。難怪有人說,巴扎是喀什人的第二生命。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庫爾班江•依明帶著父親趕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88年,跟隨家人趕巴扎的維吾爾族孩童。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88年,騎著毛驢趕巴扎的維吾爾族老人。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91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94年,趕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95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1999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2011年,喀什老城通往巴扎的路上。


喀什老城人看來:不逛巴扎不算維吾爾人,不懂巴扎不算喀什老城人。據介紹喀什市老城這塊彈丸之地,經商者達兩萬餘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這些經營者攜家帶口,不僅養活了自己,養活了家人,還向國家照章繳稅。巴扎不僅是老城人的精神支柱,而且是物質保障。只要去了巴扎,一切都不愁,巴扎能養人,巴扎能養活人。傳說在很久以前,一戶七口人家眼看就要無米下鍋了,孩子們無精打采地靠在炕沿,無奈的男主人抓起牆角里一隻瘦弱的老母雞來到了巴紮上,換回了5角錢和兩個饢,饢分成小塊,給每人一塊,填補全家人飢腸轆轆的肚皮。男主人把5角錢揣在懷裡又去了巴扎。他用5角錢買了5小把繡花綵線;以7角5分錢賣出,又買了10把,再賣掉,手頭變成了1元錢,半天工夫,5角錢就翻了一番。接著他又買了10副鞋帶,賣後成了1元5角,又用這錢買了包塑料衣釦(那時很時髦)賣掉,成了2元2角。就這樣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擁有100多元錢了,從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巴紮上有名的“經商元老”……

在新疆喀什多少人靠巴扎維持生計,巴扎卻沒有被湧來的“淘金大軍”淹沒、挖空,而是一年比一年繁盛。巴扎貫穿了喀什的歷史,不論是2100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驚奇地發現這裡擁有的熱鬧街市;還是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發展,喀什所具有的商業繁榮和國際大商埠;還是改革開放幾十載,賦予了喀什巴扎新的生機;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以現代氣派的大型集貿市場,養育了一戶又一戶富足人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喀什又一次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地緣優勢使之具備了“中亞經濟圈核心城市”的可能性,一條現代“絲綢之路”正在建設之中。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2005年,經營絲綢、各種頭巾的維吾爾族“老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2013年,暑期為父親看守布料攤點的維吾爾族“小巴扎”。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經營各色民族女裝的攤點,星期天生意最紅火。(2016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茶葉、香料、中草藥攤點,延續了千百年的生意。(1995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各種乾果來自新疆天山南北,在喀什大巴紮上“聚會”。(2011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這位來自開始附近鄉村的維吾爾族老人,帶著幾把笤帚趕巴扎。(2015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維吾爾族大媽的頭巾攤點,各種頭巾、紗巾,大多產自內地。(2016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跟著爺爺趕巴扎維吾爾族男孩。(1997年)


老城通往巴扎的路,繁忙嘈雜的星期天

巴紮結束,開著電瓶車回家。(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