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To be or not to be——這麼著,還是那麼著。

隨著越玩越深入,我越來越不知道高端便攜產品的未來,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個路數。最近宣發方案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的某國產便攜品牌,其產品經理於元月14日發佈了“終身保價聲明”,並蓋有其公司公章——非常有意思的操作。

在撰寫《終極橫評2k5》期間,我玩遍了幾乎所有品牌的中價位產品,也算是間接接觸到其高價位產品可能會走的方向,即使改旗易幟,也不變的是設計師的根本邏輯——最重要的並不是一個產品硬件素質、參考指標、聲音風格如何,而是這個產品它搭載的功能,是否服務到其對應消費者那裡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既不傳統也不新潮的人,夾在中間最大的難處就是如何面對“不好看卻很好聽”的聲音,和“牛逼卻平淡無奇”的磚頭。事實上,今天評測的主角QPM,操作內容不多、硬件參數不出眾,卻有著非常讓人神往的聲音。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拍照與外觀:

1、碟片操作盤

外觀與手感均類似於當年流行的CD碟片,而且中間過渡的層級,一方面標註了點擊中心有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讓人加深了“碟片”印象——事實上,這個盤除了能點擊中心,只能夠轉了,就像讀碟時候的感覺,卡槽扣入,只剩下旋轉了。

在我使用酒精做擦拭時候,迎著燈光,其光澤果然與我印象中的相差無幾,可以說非常情懷了。

另一點讓我產生的聯想,正是同樣以轉盤操作聞名、卻已然消失在歷史中的一款經典播放器——iPod。當年可以說這款轉盤帶來的新穎體驗與精準選項,使得其受到諸多年輕用戶的嚮往,在那個數字音樂剛剛普及的年代,這樣一款外觀炫酷、做工精良的產品,絕對是“兒時的夢”級別的存在。

2、音量旋鈕

大部分笨重的“理工男機器”,無處安放的音量旋鈕似乎永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是的,QPM很輕,但是由於其電路架構特性決定了體積不會太小,這就導致了密度偏小——壞處,如果有的話,就只是握持感一般;好處,在音量旋鈕方面,就是有足夠的空間、厚度製作保護架。

旋鈕阻尼並不大,也沒有限位卡,因此一個優質的防誤觸設計顯得尤為必要,這正是這個“理工男”粗中有細之處。

另一個“細”,在於在設置欄裡面可以選擇旋鈕方向,右旋或者左旋以調大音量。這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畢竟旋鈕怎麼整,到底也沒有個標準嘛,“我全都要!!!(豹頭臉)”

3、震動手感

是的,對於虛擬鍵,為了用戶的手感需求,特地增加了震動模塊。然而令人遺憾的事,正如上一段所說,“密度低”,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手感,因此震動起來“空蕩蕩的”。

然而正當我略微嫌棄這點時候,幾次有效的“誤觸”霎時間改變了我的看法——其實這塊震動並不是為了震動而震動,是為了需求而震動,而且儘量去不影響整體無論是聲音還是用戶使用的心情。音響電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添加”始終要把我一個度。

個人認為,這算是一個需要仔細體會才能找到的點,這可不僅僅是體現在“聲音”這個主體本身這麼簡單了。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硬件參數分析:

1、AK4490

事實上,4490並不是很牛逼的解碼器了,尤其是在今天,搜索百度,上一次4490紅火也是在2017年初到年中,長時間關注這段的朋友大概能感覺到,後期各家各種放大招,有些品牌甚至拿出旗艦臺機都不敢輕易出動的芯片去做便攜,有些品牌直接使用R2R架構的解碼方案——說是“神仙打架”也不過分。

以“芯”論聲,確是頂級音響系統的一大忌。事實上很多很好聽的機器從測試數據表現上看得出來並不過硬,但是就是其品牌背後獨特的審美,吸引著許多人——藝術性,永遠是在聆聽時候最大的核心體驗。

那麼說回4490,假如說一位工程師能夠將其調教的“動聽到極致”,那作為一個消費者,完全可以不在乎其他的事情——況且更多機器就是為了測試數據而生的。

因此我從一開始就沒有去在意那些數字,一切以耳朵為準。

2、甲類功放

甲類功放這麼多年了,除了大功耗,似乎總是優質聲音的“參考答案”。

由於其特性,事實上每次聽QPM我都會熱一熱機器,以功放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可以說提升是全面的,無論是聲音內容的緻密感,還是頻寬信息量。

至於放熱,並不如想象中難搞,事實上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再怎麼工作,只要在合理範圍內,溫度的提升並不明顯——一個猜想,正是巨大的體積帶來的巨大的散熱面,同時功放部分開啟永遠都是“恰到好處”,這就給了用戶一個不錯的體驗。

說回來,還是“度”的問題,再一次體現了曠世工程師的細緻。

3、其他參數

輸出功率:161mW@32歐

THD+H:0.00049%

輸出阻抗:0.1%

信噪比:110dB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聲音聽感:

事實上,我比較信奉一句話:聲音的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在價位。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一個較低的價位上追求所謂的“雜食”,但是殊不知,全方面的發展註定了全方位的平庸,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偏科”不失為一個選擇。

今天我們不討論“聲價比”,拋棄一切成本觀念,仔細審視一下這款旗艦播放器。要做到“極致的聲音”,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不計成本的堆料自然是捷徑中的捷徑,然而這樣出來的聲音真的好嗎?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最難的路子,莫過於用最牛的大師、最佳的原料,無論是通過調教還是搭配,得到其內心中最佳的聲音,可以說這是人力、物力雙成本的考驗,在這樣一個“小眾圈子”似乎難以企及,就算達到了這樣的標準,成品也不是你我能輕易接受的,因此不做考慮。

因此,還是“度”的問題,QPM出來的聲音,是4490的聲音,但卻是“臻於極致的4490的聲音”。

在還原這件事上,大致有兩派,一派傾向於“忠誠還原”,一派傾向於“藝術渲染”——正如陰陽之理,沒有什麼是不可調和的。適當的藝術還原,只要不影響聲音的表現,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必要的,而同樣,一味的追求原汁原味,缺少了對聲音表現的適度修飾,出來的聲音也不見得多“討人耳朵”。

QPM的風格大致是這樣的:

甲類功放提供的溫暖、圓潤的聲音基底,在表現硬派音樂時候有著一個非常舒適的聆聽感受,同時並沒有刻意地去強調中頻能量,因此無論是任何種音樂,樂器之間都有著必要的寬鬆感和距離感;在高頻表現上,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略暗”,但是樂器的形體感非常明確,泛音的出現與回收非常利落,並不會十分刺耳,這一點是無論在哪一款搭配中都非常顯著的特點;低頻能量感沒有過重,回收和包圍跟隨著選取的耳機而產生微妙的不同,多次搭配聽來可以認為其能量分佈基本與高頻、中頻處於同一水平線,“不搶耳朵”。

從以上來看,我聽到的QPM非常像一根水平線,或者說一根基準線,這樣的聲音事實上還原各種風格的音樂都“有內味兒”,因此非常適合我這樣的“啥都聽,但主聽古典”的用戶。

這次選取的試音曲以及聽感如下:

《Reincarnation》:‘反叛的魯魯修’女主角CC的角色曲,一首錄音極其不均衡、調音增益極其成問題的早期ACG曲目。在QPM的還原之下,受益於溫潤的基底,我想說是我聽過的最佳版本。具體表現在各電子音軌之間細微的距離感和縱深,還原的十分得當,又壓制了高增益人聲帶來的刺耳感,因此無論是在我嘗試的哪一套搭配,都有著目前來看非常優秀的還原,這一點是讓我十分驚喜的。

《月亮代表我的心》:鄧麗君的經典曲目。我在粗略形容“冷暖聲”的時候,曾嘗試使用“睜眼鄧麗君”和“閉眼鄧麗君”來形容——偏科嚴重的,莫過於此。然而在QPM中,我聽到的是“款款深情”,並非那種偏科,這也並不在我意料之外,畢竟價格和定位決定了這款播放器應當有著足夠的實力與審美的高度。

《Dragon Born》:‘上古卷軸-天際’的主題曲,也是一首我用了很久的試音曲。在大編制交響混合人聲的曲目中,這一首非常經典,其最難還原的,正是一個“層次感”。正是這種層次感,使得無論是樂器排布還是人與樂器之間的配合顯得“融匯”。

《夜深沉》:樂器形體比例符合我對這首曲子的認知,不同樂器間排布十分有序,重點在於最後20秒的敲鑼聲,不刺耳、不暗淡,通透中帶著乾脆,乾淨中又有豐富的聲音表現,總體來說聽感舒暢,大致可以判斷出風格上是“中式審美”。

《Waltz 2》:是我最喜歡的導演的電影中常出現的曲目,優雅、恢弘,帶著屬於雄性的剛毅。表現小軍鼓的時候,我沒有想到緻密的敲擊也能帶來如此鬆軟的表現——確實是在基音準確的基礎上,因此更能證明其在還原處是準確的,在能量上是平衡的,聽感調節上是下了功夫的。低音號的渾厚,側面證明了解碼的“夠用”——事實上除了碼率和格式以外,我從沒擔心過這一點。

整體來說,按照分類,個人認為是中式審美下的“雜食”風格,同時在表現純器樂中有著不錯的先天條件,還原人聲更傾向於在原有調音基礎上適當軟化,但是優質的層次感決定了其相互之間的獨立性。調音上不過激、不保守,適合大多數“不偏科”的燒友選購聆聽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搭配分享:

1、凱聲 陰陽師:偏德系的審美風格,可以充分還原出來無論是耳塞還是播放器的聲音,是我個人最常用於重新評估曲目自身調音的搭配。

2、寧梵 NF3u 大地、自然聲 NS52:風格相似、氣質相近,強強聯合,可以充分表達我所鍾愛的“中式審美”之下的聲音

3、聲美 HP1000:作為易驅動的大耳,HP1000總是出現在我個人的隨身搭配中。在我看來,其大聲場的特點充分地發揮了QPM的層次感和縱深感,值得一試,尤其是喜歡大編制交響樂的朋友。

4、德生 HP300:一款高解析、難以推好的高阻抗耳機。事實上本不打算出現在評測中,但是德系的聲音之下的QPM少了一絲暗啞,多了一些明亮。在我個人外界放大器後得到了一個不錯的聽感,因此在這裡推薦給大家。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深度評測」 岔路口那條大道——曠世 QPM

事實上,也許我最大的困惑,在於我並不知道軟件、硬件,應該如何服務於聲音,而其中的架構、佈局、思路,應當如何客觀地思考、評價其作用與影響。

本次評測用的QPM,就是發燒友最熟悉的那種東西:打開,播放音樂,聽就完事了。還有盲操按鍵、震動手感、齒輪轉盤,也是為了一種更好的交互體驗,以及解決一些發燒友的需求。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這款機器從頭到尾都是“為了發燒友服務”,也正是其“對應價位的消費者”——在我看來,這樣就很好,對誰都好,更多錢放在聲音,省下不少精力。

可這樣消費者會買單嗎?尤其是在這個時代:720p全面屏、鋁合金骨架包裹玻璃機身、無線上網連接國外曲庫、極致的藍牙體驗——不香嗎?

我不知道別的,我只知道有人用一塊銅錠子打造機身就是為了減少一點點干擾。

事實上,個人認為,也體現在為本文命名上,高品質播放器從根本上就是為了聲音表現而服務的,“綜合性個人電子助手”可以完全被手機替代,但是手機本身的架構、軟硬件配置這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侷限了其聲音表現,尤其是在高端音響品類之下。

而“不忘初心”的選擇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做好“聲音”,僅此而已。

因此僅以我個人的觀點,優質的操作手感、豐富的選項與使用邏輯、流暢的軟硬件配合,無論如何都是加分項而已,是在基本的“聲音”有所保障之後,錦上添花、提升體驗之用——連基本的任務都沒有完成,一味的追求“手感”,將“用戶體驗”置於“基本任務”之下,實屬捨本逐末之舉。

因此,QPM的路數,非常值得同價位頂級產品學習,畢竟“音樂播放器”不是插上耳機能響就可以了,“藝術性”永遠支撐著“音樂”,以及“音樂的周邊”。

To be or not to be——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