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To be or not to be——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随着越玩越深入,我越来越不知道高端便携产品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路数。最近宣发方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某国产便携品牌,其产品经理于元月14日发布了“终身保价声明”,并盖有其公司公章——非常有意思的操作。

在撰写《终极横评2k5》期间,我玩遍了几乎所有品牌的中价位产品,也算是间接接触到其高价位产品可能会走的方向,即使改旗易帜,也不变的是设计师的根本逻辑——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产品硬件素质、参考指标、声音风格如何,而是这个产品它搭载的功能,是否服务到其对应消费者那里了。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既不传统也不新潮的人,夹在中间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面对“不好看却很好听”的声音,和“牛逼却平淡无奇”的砖头。事实上,今天评测的主角QPM,操作内容不多、硬件参数不出众,却有着非常让人神往的声音。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拍照与外观:

1、碟片操作盘

外观与手感均类似于当年流行的CD碟片,而且中间过渡的层级,一方面标注了点击中心有确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让人加深了“碟片”印象——事实上,这个盘除了能点击中心,只能够转了,就像读碟时候的感觉,卡槽扣入,只剩下旋转了。

在我使用酒精做擦拭时候,迎着灯光,其光泽果然与我印象中的相差无几,可以说非常情怀了。

另一点让我产生的联想,正是同样以转盘操作闻名、却已然消失在历史中的一款经典播放器——iPod。当年可以说这款转盘带来的新颖体验与精准选项,使得其受到诸多年轻用户的向往,在那个数字音乐刚刚普及的年代,这样一款外观炫酷、做工精良的产品,绝对是“儿时的梦”级别的存在。

2、音量旋钮

大部分笨重的“理工男机器”,无处安放的音量旋钮似乎永远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是的,QPM很轻,但是由于其电路架构特性决定了体积不会太小,这就导致了密度偏小——坏处,如果有的话,就只是握持感一般;好处,在音量旋钮方面,就是有足够的空间、厚度制作保护架。

旋钮阻尼并不大,也没有限位卡,因此一个优质的防误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这正是这个“理工男”粗中有细之处。

另一个“细”,在于在设置栏里面可以选择旋钮方向,右旋或者左旋以调大音量。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毕竟旋钮怎么整,到底也没有个标准嘛,“我全都要!!!(豹头脸)”

3、震动手感

是的,对于虚拟键,为了用户的手感需求,特地增加了震动模块。然而令人遗憾的事,正如上一段所说,“密度低”,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手感,因此震动起来“空荡荡的”。

然而正当我略微嫌弃这点时候,几次有效的“误触”霎时间改变了我的看法——其实这块震动并不是为了震动而震动,是为了需求而震动,而且尽量去不影响整体无论是声音还是用户使用的心情。音响电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添加”始终要把我一个度。

个人认为,这算是一个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找到的点,这可不仅仅是体现在“声音”这个主体本身这么简单了。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硬件参数分析:

1、AK4490

事实上,4490并不是很牛逼的解码器了,尤其是在今天,搜索百度,上一次4490红火也是在2017年初到年中,长时间关注这段的朋友大概能感觉到,后期各家各种放大招,有些品牌甚至拿出旗舰台机都不敢轻易出动的芯片去做便携,有些品牌直接使用R2R架构的解码方案——说是“神仙打架”也不过分。

以“芯”论声,确是顶级音响系统的一大忌。事实上很多很好听的机器从测试数据表现上看得出来并不过硬,但是就是其品牌背后独特的审美,吸引着许多人——艺术性,永远是在聆听时候最大的核心体验。

那么说回4490,假如说一位工程师能够将其调教的“动听到极致”,那作为一个消费者,完全可以不在乎其他的事情——况且更多机器就是为了测试数据而生的。

因此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去在意那些数字,一切以耳朵为准。

2、甲类功放

甲类功放这么多年了,除了大功耗,似乎总是优质声音的“参考答案”。

由于其特性,事实上每次听QPM我都会热一热机器,以功放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提升是全面的,无论是声音内容的致密感,还是频宽信息量。

至于放热,并不如想象中难搞,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再怎么工作,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温度的提升并不明显——一个猜想,正是巨大的体积带来的巨大的散热面,同时功放部分开启永远都是“恰到好处”,这就给了用户一个不错的体验。

说回来,还是“度”的问题,再一次体现了旷世工程师的细致。

3、其他参数

输出功率:161mW@32欧

THD+H:0.00049%

输出阻抗:0.1%

信噪比:110dB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声音听感:

事实上,我比较信奉一句话:声音的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价位。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追求所谓的“杂食”,但是殊不知,全方面的发展注定了全方位的平庸,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偏科”不失为一个选择。

今天我们不讨论“声价比”,抛弃一切成本观念,仔细审视一下这款旗舰播放器。要做到“极致的声音”,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不计成本的堆料自然是捷径中的捷径,然而这样出来的声音真的好吗?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最难的路子,莫过于用最牛的大师、最佳的原料,无论是通过调教还是搭配,得到其内心中最佳的声音,可以说这是人力、物力双成本的考验,在这样一个“小众圈子”似乎难以企及,就算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成品也不是你我能轻易接受的,因此不做考虑。

因此,还是“度”的问题,QPM出来的声音,是4490的声音,但却是“臻于极致的4490的声音”。

在还原这件事上,大致有两派,一派倾向于“忠诚还原”,一派倾向于“艺术渲染”——正如阴阳之理,没有什么是不可调和的。适当的艺术还原,只要不影响声音的表现,是非常正常甚至是必要的,而同样,一味的追求原汁原味,缺少了对声音表现的适度修饰,出来的声音也不见得多“讨人耳朵”。

QPM的风格大致是这样的:

甲类功放提供的温暖、圆润的声音基底,在表现硬派音乐时候有着一个非常舒适的聆听感受,同时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中频能量,因此无论是任何种音乐,乐器之间都有着必要的宽松感和距离感;在高频表现上,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略暗”,但是乐器的形体感非常明确,泛音的出现与回收非常利落,并不会十分刺耳,这一点是无论在哪一款搭配中都非常显著的特点;低频能量感没有过重,回收和包围跟随着选取的耳机而产生微妙的不同,多次搭配听来可以认为其能量分布基本与高频、中频处于同一水平线,“不抢耳朵”。

从以上来看,我听到的QPM非常像一根水平线,或者说一根基准线,这样的声音事实上还原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有内味儿”,因此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啥都听,但主听古典”的用户。

这次选取的试音曲以及听感如下:

《Reincarnation》:‘反叛的鲁鲁修’女主角CC的角色曲,一首录音极其不均衡、调音增益极其成问题的早期ACG曲目。在QPM的还原之下,受益于温润的基底,我想说是我听过的最佳版本。具体表现在各电子音轨之间细微的距离感和纵深,还原的十分得当,又压制了高增益人声带来的刺耳感,因此无论是在我尝试的哪一套搭配,都有着目前来看非常优秀的还原,这一点是让我十分惊喜的。

《月亮代表我的心》:邓丽君的经典曲目。我在粗略形容“冷暖声”的时候,曾尝试使用“睁眼邓丽君”和“闭眼邓丽君”来形容——偏科严重的,莫过于此。然而在QPM中,我听到的是“款款深情”,并非那种偏科,这也并不在我意料之外,毕竟价格和定位决定了这款播放器应当有着足够的实力与审美的高度。

《Dragon Born》:‘上古卷轴-天际’的主题曲,也是一首我用了很久的试音曲。在大编制交响混合人声的曲目中,这一首非常经典,其最难还原的,正是一个“层次感”。正是这种层次感,使得无论是乐器排布还是人与乐器之间的配合显得“融汇”。

《夜深沉》:乐器形体比例符合我对这首曲子的认知,不同乐器间排布十分有序,重点在于最后20秒的敲锣声,不刺耳、不暗淡,通透中带着干脆,干净中又有丰富的声音表现,总体来说听感舒畅,大致可以判断出风格上是“中式审美”。

《Waltz 2》: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电影中常出现的曲目,优雅、恢弘,带着属于雄性的刚毅。表现小军鼓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致密的敲击也能带来如此松软的表现——确实是在基音准确的基础上,因此更能证明其在还原处是准确的,在能量上是平衡的,听感调节上是下了功夫的。低音号的浑厚,侧面证明了解码的“够用”——事实上除了码率和格式以外,我从没担心过这一点。

整体来说,按照分类,个人认为是中式审美下的“杂食”风格,同时在表现纯器乐中有着不错的先天条件,还原人声更倾向于在原有调音基础上适当软化,但是优质的层次感决定了其相互之间的独立性。调音上不过激、不保守,适合大多数“不偏科”的烧友选购聆听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搭配分享:

1、凯声 阴阳师:偏德系的审美风格,可以充分还原出来无论是耳塞还是播放器的声音,是我个人最常用于重新评估曲目自身调音的搭配。

2、宁梵 NF3u 大地、自然声 NS52:风格相似、气质相近,强强联合,可以充分表达我所钟爱的“中式审美”之下的声音

3、声美 HP1000:作为易驱动的大耳,HP1000总是出现在我个人的随身搭配中。在我看来,其大声场的特点充分地发挥了QPM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值得一试,尤其是喜欢大编制交响乐的朋友。

4、德生 HP300:一款高解析、难以推好的高阻抗耳机。事实上本不打算出现在评测中,但是德系的声音之下的QPM少了一丝暗哑,多了一些明亮。在我个人外界放大器后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听感,因此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深度评测」 岔路口那条大道——旷世 QPM

事实上,也许我最大的困惑,在于我并不知道软件、硬件,应该如何服务于声音,而其中的架构、布局、思路,应当如何客观地思考、评价其作用与影响。

本次评测用的QPM,就是发烧友最熟悉的那种东西:打开,播放音乐,听就完事了。还有盲操按键、震动手感、齿轮转盘,也是为了一种更好的交互体验,以及解决一些发烧友的需求。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这款机器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发烧友服务”,也正是其“对应价位的消费者”——在我看来,这样就很好,对谁都好,更多钱放在声音,省下不少精力。

可这样消费者会买单吗?尤其是在这个时代:720p全面屏、铝合金骨架包裹玻璃机身、无线上网连接国外曲库、极致的蓝牙体验——不香吗?

我不知道别的,我只知道有人用一块铜锭子打造机身就是为了减少一点点干扰。

事实上,个人认为,也体现在为本文命名上,高品质播放器从根本上就是为了声音表现而服务的,“综合性个人电子助手”可以完全被手机替代,但是手机本身的架构、软硬件配置这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声音表现,尤其是在高端音响品类之下。

而“不忘初心”的选择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声音”,仅此而已。

因此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优质的操作手感、丰富的选项与使用逻辑、流畅的软硬件配合,无论如何都是加分项而已,是在基本的“声音”有所保障之后,锦上添花、提升体验之用——连基本的任务都没有完成,一味的追求“手感”,将“用户体验”置于“基本任务”之下,实属舍本逐末之举。

因此,QPM的路数,非常值得同价位顶级产品学习,毕竟“音乐播放器”不是插上耳机能响就可以了,“艺术性”永远支撑着“音乐”,以及“音乐的周边”。

To be or not to be——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