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惡意》:深深的惡意,來自於深深的嫉妒

如果你很恨一個人,你會怎麼做?

有人說:把他拉進黑名單,刪掉所有的聯繫方式,就當從來沒認識過這個人,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有人說:我要用言語攻擊他,畫個圈圈詛咒他;

有人說:我要報復他,讓他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妻離子散;

有人說:我要殺死他,還要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能讓你有如此恨意的人,那一定是對你做了一些傷害你的事情:借錢不還,坑蒙拐騙,無惡不作,殺人放火……

可是,有這麼一個人,他把一個從小把他視為好夥伴、長大成名後不忘提攜他的那個好朋友殘忍地殺害了,這是為什麼?他們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呢?

這就是東野圭吾在《惡意》裡講述的故事。

這本書我早在十年前就看過了,後來經常在網絡媒體上看到有人對此書做的評價,一直有想再看一遍的想法,於是,我重讀了這部小說。


東野圭吾《惡意》:深深的惡意,來自於深深的嫉妒

下文有大量劇透,未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請慎入!


故事從野野口修的手記開始

四月六日下午,他去日高邦彥家為他送行,日高邦彥的家位於美麗整齊的高級住宅區內,算是一座豪宅。

他趕到的時候,主人並不在家,他在院子裡發現一個鬼鬼祟祟的女人,那個女人自稱自己是日高邦彥的鄰居,因為帽子被刮到日高邦彥的院子裡,所以過來撿帽子。日高邦彥回來的時候,他就此事聊了起來,引出了那個女人家裡那隻到處大便的貓來。日高邦彥不勝其煩,為此還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遭到了貓的騷擾,還導致自己的房子賣不出去,他甚至承認是自己用毒丸子毒死了貓,而那個女人趁他不在家來院子,是為了尋找毒丸子的證據。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叫藤尾美彌子的女人來找日高邦彥,緣於日高邦彥曾經發表的一部小說《禁獵地》,是以藤尾美彌子的哥哥藤尾正哉為原型,講述的是藤尾正哉初中時在學校對學生實施校園暴力的故事。藤尾美彌子希望日高邦彥能夠修改小說並道歉,而日高邦彥卻始終抱著“這是追求作品的藝術,就算侵犯到人的隱私也無可奈何”的態度,所以一直沒有就此事談攏。

野野口修就此告辭,並回到了家中,還約了出版社的編輯來家中看稿子,其中接到了日高邦彥的電話,邀他八點再來家中一聚。而等到他八點到達日高邦彥家的時候,發現屋裡漆黑一片,他通知了日高邦彥的妻子,後與她一起進入屋內,發現日高邦彥已經死亡。

報警後,警察來到了日高邦彥的家中,對他了解了情況之後,用警車送他回家。送他回家的是加賀恭一郎,巧的是,加賀恭一郎在當警察之前,曾經做過老師,正好和他在同一所學校任教。

我突然興起一個想法,想把這番體驗記錄下來,就用我的手寫下朋友遇害的悲劇吧。這本手記產生的經過就是如此。我在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這就是野野口修寫這篇手記的目的,也許是出於職業的敏感吧,畢竟這確實是個很特殊、很難得的一次境遇。

通過這篇手記,作為讀者的我們對日高邦彥這個人毫無好感,覺得他心狠手辣、冷酷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兇手即野野口修本人,但沒有殺人動機

警察也跟隨著他的這篇手記,瞭解到了案發當天的情形,然而,加賀恭一郎卻在這篇手記裡發現了很多的疑點,隨著縝密的調查之後,他發現了破綻,破解了野野口修自導自演的不在場證明。案子很快就告破,野野口修也落網,並承認了自己殺害日高邦彥的罪行。

可是證據確鑿,野野口修卻始終不肯說出自己的殺人動機。

日高邦彥既是野野口修自童年起就認識的好友,又是在工作上關照他的恩人,那麼他為何要殺害日高邦彥呢?對此,野野口修的回覆是:

“人是我殺的,動機根本不值一提。你就當我是一時衝動的魯莽行動就好。”

警方當然不會就此結案,開始對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展開了調查:

首先,警方查到了他有日高邦彥正在連載的小說《冰之扉》的原稿,另外還查到了其他日高邦彥曾經發表過的相似度很高的作品,懷疑他是日高邦彥的影子作家;

接著,警方在他的家裡找到了三件可以證明他有心愛的女人的證據,隨著進一步的調查,查到了日高邦彥因車禍已故的前妻與他曾有過一段婚外情;

最後,警方在日高邦彥的遺物裡,找到了一把有野野口修指紋的刀子,還有一卷錄像帶,記錄的是野野口修深夜潛入日高邦彥家裡的情形。

警方由此判斷,野野口修因為愛上了日高邦彥的前妻,並與她合謀殺害日高邦彥卻被發現,還留下了證據,日高邦彥以此來要挾野野口修來做自己的影子作家。

案子到此結束,野野口修雖然是兇手,但是他又是受害者;而日高邦彥雖是受害者,卻又變成了人人口誅筆伐的壞人,甚至於他的妻子還接到了來自於野野口修家人的鉅額索賠。

看到這裡,讀者在更加厭惡日高邦彥的同時,對野野口修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他只是因為深愛著一個不能在一起的人罷了,卻要遭受日高邦彥無休無止的侮辱和剝削。


情節的反轉

如果案子這麼容易就破了,那這個警察就不叫加賀恭一郎;

如果這部小說情節這麼簡單,那這個作家就不叫東野圭吾。

沒錯,結局來了一個大反轉。

就在上司都認為這個殺人動機足以應付法院的時候,加賀恭一郎卻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走訪了案子的相關人員:日高邦彥的現任妻子,藤尾美彌子,案發當天在野野口修家的編輯;

以及野野口修在學校的同事,還有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的同學、鄰居、家人等。

通過他們的口述,加賀恭一郎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原來,我們(不光是警方,包括讀者)全部被野野口修給誤導了,一直在他設下的陷阱裡打轉。

所有的畫面都回到了野野口修的童年:

因父母工作原因,他們被迫搬到了母親口中所謂的“窮人區”,受母親的影響,他嚮往能搬到好的地方去住,能到好的學校上學,能認識符合自己身份的朋友,為此他故意逃學,只為了能讓父母給他換學校。

偏偏他遇到了正直又勇敢的日高邦彥,日高邦彥每天早上喊他一起上學,放學後還帶著他一起玩耍。儘管如此,他逢人便說日高邦彥的壞話。而更讓他感到氣憤的是:在他們同時遭遇了藤尾正哉的校園暴力之後,他選擇了屈服並與之為伍;而日高邦彥選擇了反抗和不屑與伍。

後來,日高邦彥成為了著名的暢銷作家,每一本小說都受到讀者的歡迎,還賺得盆滿缽滿,不僅住進了大房子,還有嬌妻陪伴。而一向愛好寫作的他,卻只能在學校裡教書。

他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一個出生在窮人區的人、在他眼裡完全瞧不上的一個人,竟然能功成名就?

從小到大滋生的嫉妒慢慢變成了深深的恨意,光殺死日高邦彥還不夠,還要侮辱他的名譽,讓他背上抄襲甚至是找人代筆的惡名。

正如東野圭吾在小說裡寫道: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

《惡意》從野野口修的手記和加賀恭一郎的記錄兩個角度,用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將手記體敘事的無限可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方式真的很特別;當然最特別的並不在於寫作手法,情節的跌宕詭異,故事架構的匪夷所思,以及情節的三百六十度大反轉,才是引人入勝的地方。

東野圭吾寫的是推理小說,但是卻對複雜的人性做了深度的挖掘,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讓讀者歎為觀止。

《惡意》與《白夜行》恰似兩生花:

《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

《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人性的兩極就這樣奇異地直擊人心。

這就是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惡意》:深深的惡意,來自於深深的嫉妒


嫉妒產生的罪惡

還記得王明涵小朋友嗎?

《今日說法》的《嫉妒的毒藥》這一期講的是王明涵被殺案。

2015年7月8日下午6點,王明涵在家門口玩耍時離奇失蹤。他的家屬揪心地等待了18天,還是沒能等來好消息。2015年7月26日,確認王明涵遇害。

但是讓眾人怎麼都想不到的是:兇手竟然是王明涵的鄰居,也就是他常常喊“李奶奶”的那個人。

關於殺人動機,李奶奶是這麼說的:"明涵聰明伶俐,活潑可愛,而自己的孫子身體不好,老害病,經常吃藥,可能出於嫉妒吧。"

“可能出於嫉妒吧”,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要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孩子的命,這是多麼可怖的理由。

也正如《惡意》中說的那樣,在問及校園暴力中的實施者為什麼要對同學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他也曾輕描淡溪地說了一句:

“可能就是看他不順眼吧!”


對嫉妒說“不”

莎士比亞曾說:“嫉妒是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

嫉妒是人類最可怕的一種情緒,這是因為:

一、嫉妒幾乎無處不在,緣由可能僅僅為一件小事。

比如:

看到同事月薪比自己高,提成比自己多,更受領導和同事的歡迎,晉升部門經理;

看到閨蜜買了一個名牌包包,或者一支口紅,或者一件新衣服,或者僅僅是因為比自己漂亮;

看到朋友換了一臺新車,或者買了大房子,或者是娶了一個賢妻。

東野圭吾《惡意》:深深的惡意,來自於深深的嫉妒

二、嫉妒發生的可能,與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成反比。

就是說我們極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會嫉妒古人或遙遠的陌生人。

比如:

你並不會嫉妒美國總統的上位,但是會嫉妒同事的晉升;

你並不會嫉妒世界首富的財富,但是會嫉妒朋友的發財;

你並不會嫉妒古人的沉魚落雁,但是會嫉妒閨蜜的漂亮。

東野圭吾《惡意》:深深的惡意,來自於深深的嫉妒

三、嫉妒基於競爭。領域越相異,越不容易形成嫉妒;領域越相近,越容易形成嫉妒。

比如:

文藝不嫉妒演員,演員不嫉妒商人,商人不嫉妒文人;

歷史上,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周瑜和諸葛亮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

四、嫉妒最可怕的一點:我們往往不會承認自己嫉妒別人。

要正視自己的嫉妒實在是困難,因為它根植於我們對自己的否認。

當我們再嫉妒別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否認那個卑微弱小的自己。

所以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也要勇敢地對嫉妒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