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哪些政府應該管,哪些政府不應該管?

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商品房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體現了住房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和經濟發展速度,和居民就業,和居民收入,和政府財政收入等關係實在太大。

尤其是本次會議給商品房的投資屬性徹底平反昭雪,會議提出“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在這段描述中“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的提法是本次中央會議的最大亮點,也就是說多買房的行為從過去的被“堅決抑制”轉變為現在的“大力支持”,堪稱翻天覆地的變化。

熟悉投資者老師的人都知道,在2014年的文章《房地產到底是什麼》裡面對房產的定義就是“房產就是有居住功能的投資品”,在本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已經得到中央的完全認可。

房地產市場哪些政府應該管,哪些政府不應該管?


明白了房產具有投資屬性這個最重要的屬性以後,自然很多專家誤導大家的悖論就是顯而易見。比如當初不承認房產屬於投資品的人,不敢買北京房子的人就是最大的失敗者。但可惜的是這些人仍然不認為是那些害人的專家誤導了自己,而是把矛頭指向了政府認為是政府推高了房價,才導致了自己的判斷失誤,真是太可悲。

那麼說政府真的沒有責任,當然不是,政府本身作為國家的管理者,理應對房地產市場做好管理工作,這即是政府的職能更是政府的本分。對於住房建設的管理,對滿足住房的需求,哪個國家都不敢等閒視之,管理不好就出問題。

問題是,到底該怎麼管理,政府管理和市場調控怎麼協調,政府怎麼利用調整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怎麼樣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這就是對政府的最大考驗。

就當前來說,中央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言外之意就是積壓的房子太多了,是政府管控的問題,還是市場調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三四線城市積壓嚴重越降價越沒人買,可是一線特大城市卻是完全相反的局面,房價不斷攀升,好的房子排隊都買不到,比如投資者老師帶領會員們投資的大愛城、孔雀城、萬科城市之光天天漲價還沒有房源。

按說,政府只要保證低收入者有房住就行,把廉租房保障房低價優惠房,做足做好,這是本分,這是政府的管控所在。

至於商品房,交給市場,由供求關係按照市場定價,由價值規律調節,應該沒問題。因為房子是一種特殊的民生商品,政府當然不能置之不管。關鍵是政府管什麼,不管什麼。

政府要做的是,做好規劃,制定標準,打造出有益於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堵死尋租空間,剷除腐敗,在土地、環保、質量、安全等方面嚴控嚴管。

其它的,政府就不應該管了,交給市場去管,尤其是房價更不應該由政府之手閒不住的調控,因為價格本身就是調節供需平衡的最好工具。如果房價較長時期飛漲,價格遠遠高於價值,依然供不應求,樓市依然紅火,如果房子總量較多積壓,供大於求,依然還有人在拼命蓋房子買房子,如果房價較長時間低迷,依然還有人在這裡投資。這絕不是市場的錯誤,肯定是政府的政策管控出了問題,肯定是政府該管住的沒管住,該管好的沒管好,該讓市場管的沒讓市場管。

商品房本身自然就是商品屬性,價格高了賣出的就多自然價格就會下來,價格低了買進的人多了價格就會上漲,把它放到市場上競爭生存,優勝劣汰,正是市場經濟的本質。

政府重點做好保障房,該保的保住。現在的問題是,該保的沒保住,該交給市場的沒放給市場。只要政府不尊重市場規律,不相信價值規律,只要政府擠佔了市場的權限,房地產市場肯定出問題。

由此推知,房地產市場出現問題了,肯定是政府的法律政策環境出了問題。這是當前房地產市場,最應該糾偏,最應該反思的問題!

所以,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實就是一次讓房地產市場迴歸市場的一次會議,尤其公開承認投資性住房在房地產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即是消化庫存的重要抓手,也是租賃房源的有效提供者,把被誤傷的房產投資者重新拉回市場充當房地產市場的潤滑劑,就是本屆政府最值得點贊的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