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在莆田笏石的老街上有著這麼一家店,店內所有物件佈滿了歲月的痕跡。這裡沒有熙熙攘攘的客人,只有一位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在這裡,他就是林碧青。生在手藝世家的他,子承父業傳承手藝,沿襲至今已有3代,但是回首自己入行的49年,林碧青卻說“

如果能選擇,我早就不幹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堅守了大半輩子手藝的匠人,說出了這麼喪氣的一句話?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如果能選擇,我早就不幹了


林碧青生長在一個經營手工秤的家庭,今年60歲的他,已經跟秤打了43年交道了。“如果我能選擇,我早就不幹這一行了”,在聊天的途中,林碧青突然講了這麼一句。一個做了43年秤的手藝人啊,說出了與自己實際行動反差如此大的一句話,不免令人吃驚。如果你見到林碧青本人,或許就能窺探到一點點原因。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林碧青3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痺症,自此右腿留下了病根,無法正常行走,就算現在穿梭於十幾平米的店中,依舊要借靠椅子、桌子才能移動。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林碧青並沒有上學,而是留在家中向自己的父親學習做秤的手藝。早幾年還好,生意雖說繁榮不足,但溫飽有餘,林碧青還能憑藉一己之力養活一家老小。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如果說長輩們幸運的趕上了手工秤的鼎盛時期,將林家秤帶向輝煌,那林碧青則是不幸的,遇到了電子秤普及的年代。如今,使用手工秤的人越來越少,有時候還會遇到一天賣不出一把秤的情況。面對現狀,林碧青也十分無奈,所以對於自己的女兒,他從不希望她能回來接手。林碧青坦言,工序繁瑣又收入微薄,年輕人不會喜歡乾的。自己沒讀過書,也深知沒讀書的苦,所以只要求女兒能讀書最好,不會讀也要走出去從事別的行業,愛做什麼做什麼。林碧青的教育觀念,使得自己的獨女,就算從小是在這樣的手藝世家長大,依舊不懂如何製作手工秤,如今就連如何用秤看斤兩都是勉強。
上一輩手藝人老了,下一代無人傳承,林碧青怕也是林家秤的最後一位傳承人了……

三代傳承,用心守護


林碧青守護了大半輩子的“加珍”秤店比他的年齡還大,店鋪由林碧青的父親林加珍開設,69個春秋過去,這家店被歲月打磨的痕跡斑斑。店鋪雖然老舊,但絲毫不影響手工秤的名聲。在笏石,只要提起林家秤無人不知,不瞭解情況的人可能會像我一樣錯以為,林家秤是土生土長在笏石的。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事實上,林家祖上本為涵江白塘人士,林碧青的爺爺通過拜師學藝,將精湛的做秤手藝帶入了林家。在那個年代,真的應了“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這句話,林碧青爺爺靠著做秤,賣秤、修秤養活了一家老小。其中,林碧青的父親林加珍,在家中排行老三,與跟書籍作伴的哥哥不同,林加珍從小就與秤為伍。爸爸在旁邊做秤,他就在旁邊學技藝。耳濡目染間,林加珍漸漸學會了父親的所有本領。每當家裡生意繁忙時,林加珍就會帶著自己的五弟加入到趕工的隊伍中。

“那個時候,家裡還會請小工來家裡幫忙加班,5、6個人一天工作13、4個小時不停歇”,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林加珍依舊覺得記憶深刻。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5個孩子,讀書的讀書,參軍的參軍,最終只剩下林加珍與五弟繼承父親的衣缽,將林家秤的製作技藝傳承了下來。時間來到上世紀50年代,市面上對秤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秤相關的生意不免紅火,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製作秤的行業中來,眼看著身邊的競爭者越來越多,林加珍果斷的做出決定,舉家搬往笏石,據說當時笏石還未有人從事手工秤製作。1950年,林加珍搬到笏石老街,同年“

加珍秤店”也開張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如今店鋪偏安老街一角,與周邊那些燈光明亮、音樂轟鳴的現代化店鋪相比,或許這間破舊的店鋪才是老街真正的同伴,在時間的流逝中一起老去。沒有豪華的標牌,沒有鮮亮的裝飾,三張桌子,一堆器具,一面掛滿秤的牆壁,便是店鋪的全部。69年過去,從林加珍到林碧青,林家秤一直在這裡,從未離開過。


生意凋蔽,匠心依舊


雖然現在生意不景氣,每天當解悶般,做做停停,林碧青依舊認真對待每一把手工秤。每天清晨打開店門稍作整理,林碧青就坐到這張老舊的桌子前,開始新一天的製作,先用刨具將方正的木棍修整成圓柱體,在刨得過程中要不斷調整角度與計算棍身的粗細,這是製作秤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多年製作積累下的手感與經驗,根本掌握不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將打磨完成的木杆架在桌子上,利用交叉式的“畫筆”在木杆上畫出大致的刻度,再借用鐵鏈來校準刻度,隨後便是鑽花與定花,在這些刻度線上鑽孔,再用銅線鑲嵌其中,最後還要封頭封尾,油刷才算完成。“主要工序有6道,但細算起來步驟其實多達十多道,如果讓我仔細說,我還真說不清”,林碧青笑了笑。他向我們介紹道,除了工序繁雜,所用工具更是五花八門,並且一杆秤從原料到成型,需要連續製作3~5個小時才能完成,在付出的時間與精力的相比下,秤的價格顯得那麼低廉,如今還要面臨電子秤的衝擊,種種原因的影響下,使得本就生存艱辛的手工秤,更是難上加難。林碧青感慨地說道:“沒人做咯,現在笏石只剩我們一家,涵江怕是也不多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看著工具在林碧青手上轉動,不出意外每一件都展現著厚重的色彩,如果不是歲月的饋贈,怎會如此奪目。從砝碼到錘子,從桌子到椅子,幾十年來無一不是手工秤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讓我們靜心細想這些年在交易中,手工秤一高一低,買賣者討價還價,難道不比電子秤來得有人情味嗎?老店的牆壁上掛滿手工秤,從小到大,款式繁多,小到可秤10幾斤,大到可秤200斤,可惜詢問者寥寥無幾……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繼承祖傳三代的家業,這個莆田男人卻早不想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