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團隊狀態的企業,最先獲得生存權

原本等待萬物復甦的春天,卻因新冠肺炎的暴發,變得有些蕭瑟和沉鬱。

各類渠道鋪面而來的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我們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

有數據現實,在上萬個疫情相關的諮詢熱線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焦慮,大概佔到50%,而焦慮的背後是恐懼,是對於未知、失控的恐懼;

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還是有很多企業需要整天宅在家裡辦公。這些問題給企業經營者帶來的擔憂可想而知。

那麼,在疫情之下,公司和機構管理者該如何調整姿態和心態?如何能調動團隊的狀態?如何去找回公司的常態呢?管理者如何幫助自己和團隊順利度過危機呢?

01

“做強靠產品、做大靠運營、做久靠文化”

其實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企業的千姿百態,在各行業迫於資金壓力力不從心的時候,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公開表示,疫情之下,大企業應該給予員工充分的歸屬感和信心。

無獨有偶,阿里等一批大企業又積極向疫區捐款捐物,顯示出了崇高的氣度和優秀的企業價值觀。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團隊狀態的企業,最先獲得生存權


為什麼這些企業能夠在疫情肆虐、難以復工復課的階段自救和救人呢?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足夠雄厚的實力,有強大的資金鍊條可以支撐他們這樣做而非企業文化促使他們這樣做。

那麼試問,像阿里這類大企業,究竟是一夜成長為互聯網領軍企業,還是二十幾年一點一滴積累發展起來的呢?

馬雲先生用十幾年的時間來證明“用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正確,並得到了國內外企業的認同和效仿。

那麼,我們可以仔細思考,是否是這種同心協力服務客戶,共度難關的企業文化,讓阿里從一次又一次逆境之中突圍的呢?

我們都不知道疫情哪天才能結束,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除了可以掌握系統的自救解決方案之外,是否還應該考慮下企業文化的定位,管理思路。是否應該思考下公司今後的發展,培養企業人才發展的規劃呢?

02

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借勢而進、乘勢而上

《孫子兵法》有云“激水之疾,至於石漂者,勢也。”

流水以至於能沖走巨石,乃勢的力量。為什麼有人付出100%的努力最終卻只能換回20%的增長?反之,有人只付出20%的努力,卻能收穫100%的回報?

這絕非公平正義的缺失,而是我們絕不能做“推著石頭上山”的“糊塗人”。

受疫情影響,企業的部分業務難以正常開展,一方面,經過春節假期之後,企業推遲復工,使得企業工資成本負擔加重,另一方面,對於教培機構而言,匆忙平移線上,發生很多學員和家長不適應不滿意等情況,直接導致員工信心備受打擊,阻礙公司的長久發展。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團隊狀態的企業,最先獲得生存權


雖然疫情總有消散的一天,但帶來的恐懼心理短時期卻不會消失,所有的教培機構,尤其是負責人,此刻就如同帶兵打仗的將領,若員工的內心感到恐懼失去信心,與敵人對抗之時恐怕難以為繼。

如何調整姿態和心態?如何調動團隊的狀態?如何探索公司的常態呢?


1、及時體察團隊狀態

疫情讓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員工的核心價值觀也會受到影響,企業如果能及時體察團隊狀態,適時的幫助員工樹立新的人生目標,待復工復產之後配合組織活動,對於團隊凝聚力來說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團隊狀態的企業,最先獲得生存權

2、利用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企業文化活動

既然機構教學都能平移線上,那麼利用遠程工作的契機催化企業文化活動的開展,不但能夠鍛鍊講師們線上授課的基礎技能,更能實現員工間高效協作,也是企業文化傳播的絕佳時期。

3、把積累的管理問題拿出來討論一下

以往大家忙於各自的業務,很少能靜下心來思考企業和機構發展中的管理問題,這個階段不妨做一些內部調研,把關注度比較高的管理問題梳理出來提出解決思路。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團隊狀態的企業,最先獲得生存權


企業文化不是表面文章,是通過把目標深化為理念深深植入於企業的員工行為 業務以及企業發展戰略上。

既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損失已然不可逆轉,那麼企業和機構就一定要承認這一“逆勢”的存在,保持清醒,並在危急之中找到機遇,轉危為機。

順勢者,生命舒展勃發,即使凡人也可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